作为中国历史上建筑年代最晚的帝王陵墓群,清西陵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清西陵拥有数百座古建筑以及数以千计的雕刻作品和绘画作品,徜徉其间,犹如走进了中 国传统艺术的博物馆。432座古建筑,依据清代官式做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 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宫被盗外均保存完整, 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内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丝楠木殿、昌西陵的回音壁 以及永福寺、行宫和阿哥园寝都是清陵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堪称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皇陵建筑群。本书力图以多维的角度、翔实的细节来讲述清西陵的故事,努力把她丰富的人文历史、精湛的传统艺术、美丽的自然景观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书聚焦于 编木拱桥 ,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独创或特例。这种 普世的独特性 ,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 故事 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 侦探 ,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 召唤神龙 。 以编木拱桥作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0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丛书》是吴良镛院士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下篇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引领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本书是该套教材上册,*章首先对中国建筑发展进行了概述,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本书是一部对欧洲与北美为重要的建筑理论观念所作的具有先驱性的评论式综览。它详细介绍了自维特鲁威以来的世界建筑历史和理论,揭示了许多个世纪以来的建筑理论所展现的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作者克鲁夫特教授在书中对于每一位重要的建筑理论家的阐释,都是奠基在他对原始文本亲自阅读的基础上的,这些文本中包括了维特鲁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者们的那些论著、实用手册和范例模式性书籍,一些乌托邦哲学或更为宽泛的美学、考古学或文学著作和较为晚近时期的建筑师自己的一些表述。本书包括了200多幅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图版实例,它们是这本建筑理论巨著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书以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及利用为出发点,通过对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调查,总结了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特征,并进行了典型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提出了规范的延安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体系和利用方式,并通过实践案例说明其可行性及合理性。 本书兼顾理论和实践,通过强调延安红色建筑遗产保护及利用的整体性思维,构建整体性的工作流程及设计框架,整合调查、评估、规划设计、展示利用等相关工作,并尝试将其纳入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强调延安红色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性,探究红色建筑遗产利用中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的协调,以保护延安圣地的红色基因,传承并弘扬延安精神。 本书可为城市规划、建筑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和环境景观设计等专业工作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是1944年完成的,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 古典时代 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引领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 本书是该套教材下册,承接上册,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隋唐五代建筑、宋代建筑 兼及辽金西夏等、元代建筑、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摩登时代--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精)》主要内容为 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情况。具体包括上海这座近代中国* 大都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与现代化,体现在建筑设备、装饰艺术风格、都市与女性、作为一种 公民建筑 的公共图书馆以及作为都市公共空间的公园和体育场等诸多方面的中国都市现代性多元表现,1927年至 1937年南京、武汉、广州、天津、北平、西安、重庆、青岛、济南,以及香港等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建筑的引介与影响,中国近代市政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科学的形成与实践。这些内容展示了在一个 摩登时代 ,中国城市和建筑在设计思想、物质形态,以及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现代化的过程。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浴火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 台湾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 和 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
《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的内容涵盖从20 世纪的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一直到当下,有关新艺术风格、包豪斯、现代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直至高技风格和绿色设计等主题的讨论,可以说本书涉及1900 年以来所有室内设计风格,覆盖广泛而论述精辟,实属不可多得。本书记录了20 世纪室内设计领域发生的许多关键变革,催生了职业化的室内装饰,并*终演变为室内设计。本书对室内设计的讨论,无论是在家居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结合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相关背景。此增订版增加了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章节,重点关注公共空间,例如宾馆、办公室、工厂及商店等。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民族国家--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主要内容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的关系问题。具体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师对中国风格的尝试,民国礼制重建与礼制建筑,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首都计划》、《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大上海计划》和广州地方自治建设中对于建筑的民族性的表现,中外建筑家对于中国建筑的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保护,中国建筑家对于中国风格的探索,以及以厦门大学校园建筑为代表的对于中国风格的地域性表达。这些内容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建筑师创造一种中西结合的 适应性 建筑的努力,另一方面反映了在民族国家的重建过程中,中国政治和文化精英对于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和他们 中国的文化复兴 的理想?br/
名城保护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以往单点文物保护的情况,开启了地方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新局面。不少城市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名城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名城保护制度的理解偏差,部分城市保护制度效果并不乐观。以往对于名城保护的研究,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较少从制度层面研究名城保护。笔者基于这些年参与名城保护立法、制度建设工作的积累,对名城保护制度和案例进行了梳理研究,试图从制度发展的角度去探寻和解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和理念。
明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大、帝后陵寝*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包括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和思陵(明思宗)十三个陵。胡汉生编写的《明十三陵》对其中的长陵、定陵、昭陵、永陵、康陵和思陵进行了详细介绍,还介绍了陵区的下马碑、石像生、御路石雕、石五供、明楼、琉璃影壁等雕刻。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安徽卷》以安徽省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为主线,不仅对省内传统建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而且对省内现代地域建筑的长期实践与设计手法有所探讨。由绪论、上篇、下篇、附录篇四部分组成,涵盖了安徽省自然人文历史概况、传统建筑类型与特征、现代建筑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同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的评述,剖析其建筑文化的特征要素。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第四,编写力量雄厚。
《中国古代建筑史》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五卷。本书为其中的第四卷,内容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第三次发展高潮,元明时期的建筑。 本书主要供建筑届人士、建筑院校师生及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我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肇自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在其引领下,一代学人对我国建筑古代建筑遗存进行了实地测绘和调研,写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两位开拓者的引领和影响下,近百年来我国建筑史领域的几代学人在中国建筑史研究这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中,不畏艰辛,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由梁思成与刘敦桢两位先生亲自负责,并由刘敦桢先生担任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这部系统而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学术著作,曾八易其稿,久经磨难,直到 文革 结束的1980年代,才得以出版。 本套《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正是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而编写的全面、系统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巨著,按照历史年代顺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钦准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建筑营造技术法规。自1919年初朱启钤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后,数代学者赓续不辍地开展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书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取向等多个层面,对相关论著及其研究动因、方法、成就和影响等予以系统分析和归纳,以揭橥并彰显各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其利钝得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期能裨益于《营造法式》研究的持续深入乃至取得新的突破,为充实和完善中国建筑史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