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本地达人 地头蛇 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 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梁思成的作业》的主要内容是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史课的笔记和作业,从1925年9月28日开始至1926年3月22日,一共有36节课,是否是完整的建筑史课的笔记和作业,目前不可考。 《梁思成的作业》这些笔记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是梁思成先生上课的笔记内容,第二部分是建筑图,第三部分是梁先生根据上课的内容,课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做的摘录和笔记。 《梁思成的作业》在摘录的文字前有一个括号,括号里是这些摘录文字的来源,比如(芒茨),就代表这部分文字的内容来自于法国作家芒茨的著作。 有一点特别需要向读者朋友们说明的是,因为西方建筑的中文译名众多,为了防止混淆,我们按梁先生当年修读这门课时的指定参考书《弗莱彻建筑史》(Sir Banister Fletcher s: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中的译名来做了统一。 《梁思成的作业》涵盖的文
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本书聚焦于 编木拱桥 ,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独创或特例。这种 普世的独特性 ,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 故事 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 侦探 ,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 召唤神龙 。 以编木拱桥作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摩登时代--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精)》主要内容为 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情况。具体包括上海这座近代中国* 大都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与现代化,体现在建筑设备、装饰艺术风格、都市与女性、作为一种 公民建筑 的公共图书馆以及作为都市公共空间的公园和体育场等诸多方面的中国都市现代性多元表现,1927年至 1937年南京、武汉、广州、天津、北平、西安、重庆、青岛、济南,以及香港等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建筑的引介与影响,中国近代市政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科学的形成与实践。这些内容展示了在一个 摩登时代 ,中国城市和建筑在设计思想、物质形态,以及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现代化的过程。
本书详细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包含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诸国)的社会、宗教背景,并以历史时期为轴线,分阶段分析、讲述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城市发展脉络,以及世俗、宗教建筑的独特形制和建筑艺术成就。 按照本套书之前运作的惯例,本书由王院士负责正文及封面的设计、制版,由利丰雅高印厂负责印装。
《中国桥梁史纲(新版)》旨在用较小的篇幅,集中介绍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直至21世纪四千多年间中国桥梁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史,并列出重要的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工程,以描绘出中国桥梁的历史纲要和主要骨架,希望对桥梁专业的学子和桥梁界的同仁有所启迪和鼓舞,为中国桥梁的未来贡献力量。
本书由上下两部组成,第一部为研究篇,据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兴趣领域分为:建筑史研究、建筑保护与修缮研究、岭南地域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与防灾研究4个专题。研究内容也不限于岭南,亦关注中国建筑历史的一般性讨论。第二部为设计篇,据建筑门类分为:传统建筑设计、文物建筑修缮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建筑设计5个专题。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20年近40年间作者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和设计领域的代表作。其按照编年史的顺序编排,反映了作者在建筑历史研究和设计领域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研究、设计并重,相得益彰的特点。本书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研究、保护、修缮和传承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联系与解读,基本展现了作者的学术追求、学术观点和设计理念。
本书共4册,由福利营业有限公司出版,其内容主要为民国时期反映上海市区各街道商业机构、网点的商业地图册,由专家分区实地测绘,将商业的名单与分区图合二为一,其信息量非常大,内容详实,准确度非常高,其中还有大量的广告页,可以了解到上海当时流行的一些品牌情况。
本书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建筑卷》,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史。作者广泛收集实物材料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力求把论断建立在实物与文献结合的基础上。各时代的内容大体按规划、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分类梳理,探索其发展脉络。
本卷为由工程院院士王瑞珠编纂的我国*部世界建筑史专著《世界建筑史》的第13卷,着重阐述了俄罗斯古代建筑的形成过程、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以及这种风格对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本书图文并茂,依托王院士多年积累的理论与图像资料,适合建筑相关工作者作为参考资料,并且对高等院校师生课外阅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主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 广东卷》将广东建筑核心思想解读归纳为五条原则,包括简朴自然的绿色生态原则、以人为本的和谐统一原则、尊重传统的地方建筑文脉传承原则、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原则、多元文化融合创新的原则等。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第四,编写力量雄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湖北卷》立足于湖北省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着重探析其传承与发展的长期实践。全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绪论是湖北地区概况、荆楚文化及全书内容概要;第二部分 上篇是湖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解析(第二至第七章);第三部分为下篇,是近、现代篇,阐述了湖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八至第十章),大致涵盖了理论研究、案例解析以及传承发展传统建筑风格原则与设计方法等内容,同时结合了大量优秀案例的评述,剖析了建筑文化的特征要素。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
建筑是凝固的文明,艺术巨匠的灵感和创造力,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记忆。置身于旷世建筑,其震慑无法言喻,而建筑手稿在我们和大师中间搭建起桥梁,传递设计和思想的神髓,它与人类文明交相辉映,是天才神思和伟大时代的美学结晶。 《伟大建筑手稿》是横跨人类5000年文明史的建筑美学巨著,一部凝聚人类至高设计灵感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收藏276张罕见的经典建筑手稿,剖视了260多位艺术巨匠的设计个性。本书独创性地把经典建筑按文化渊源进行关联编排,每一对开页都将不同时代、风格和地点的建筑之间建立联系和对比,以精妙之手稿,全面呈现建筑结构、精神、思想、美学、设计手法等细节,讲述了人与建筑、建筑与艺术的传奇故事。
城市历史景观 是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提出并推行,是可用于指导历史城市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时,采用的一种整体性的方法。本书借鉴地标-基质模型,搭建锚固-层积模型,并以英国城市卡迪夫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三个阶段细分锚固-层积效应。鉴于如今绝大多数历史城市都已进入第三阶段,而城市遗产的周边环境是该阶段中矛盾聚焦的重要空间,直接影响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管理,本书对我国与英国的城市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制度展开综合评述与比较研究,并建议加强对周边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以保障城市历史景观在持续性的锚固-层积效应中保持良性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四川卷》本着 系统总结传统建筑精粹,传承传统建筑文化 的目的和宗旨,对四川传统建筑产生、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人文背景作了全面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汉族地区和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细致地分析梳理了上述各个区域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以期提取出四川传统建筑的地域特点和内在基因,为传统建筑精髓的永续传承和现代地域主义建筑的创作发展提供 芯片 和 种子 。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了上海市区的形成发展及抗战前后上海的城市建筑;第二章介绍了近代上海的各种类型的新型建筑;第三章介绍了中外的建筑设计机构及建筑师的活动。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填补了上海建筑史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性及学术价值,可供广大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及研究人员欣赏参考。
“建筑研究以其对建筑用途,含义和魅力的欣赏展示了人们享用房屋的乐趣。”此话引自1938年第10版《弗莱乇建筑史》,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弗莱彻建筑史》一书对于不同时代的学生和建筑师们意味着什么——一本通俗易用的参考书,内含对世界所有主要建筑的描述的说明,以及很多图文并茂的实例。 主编丹·克鲁克香克(Den Cruickshank)和3名顾问、14名撰稿人共同编撰了本书的第20版,也是世纪版,对其中许多章节进行了改动和扩展,并增辑三分之一的篇幅,有关中东(包括以色列),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东欧、拉美地区以及俄罗斯、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朝鲜等国的20世纪建筑的一些新章节。本书的内容广泛扩展,包括许多非欧洲国爱的建筑。20世纪以前的内容,目前有六章是关于伊斯兰建筑的。 《弗莱彻建筑史》次把20世纪的建筑看作一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门户开放--中国城市和建筑的西化与现代化(精)/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卷,主要内容为1840年 鸦片战争 前后中国城市和建筑的西化与现代化。 具体包括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澳门、广州,以及皇家园林圓明园建筑所受的外来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和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中国香港、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汉口等条约口岸和租界,甚至帝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的发展,西方教会势力的在华扩张与教会建筑的发展,以及洋务运动、新政、地方主义、早期民族主义对中国两广、两江和直隶地区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现代土木工学和建筑学的诞生。这些内容在表明外来影响是中国城市和建筑现代化的契机和动力的同时,也表明中国建筑早期的现代化是以西方为目标的自强运动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