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山西古建筑地图(下)》是《山西古建筑地图(上)》的续篇。主要讲述山西省中北部大同、朔州、太原、忻州、阳泉、晋中、吕梁等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形制特征及其保存状况等。图片丰富,资料详实,语言优美练达,既是古建筑知识宝典,也是真实有趣的探访纪行。不仅可作为案头研究参考,还可作为亲身寻访时的依据,具有比较高的科普价值。
《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山西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以封建社会中晚期的宗教建筑数量*多,价值也*,时代从唐代至清代一脉相承,*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采。这些魅力独特的古代建筑保存了古代的建筑、雕塑、壁画、碑刻、文献等珍贵文物,堪称古代社会的全息图像,真实地反映了古人的技术水准、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艺术风采。这些历经千年以上的古建筑,分布在三晋大地上,像一部部立体的史书,犹如一幅瑰丽的画卷,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书对山西古建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犹如展开一幅古建的 历史的卷轴 :大唐遗珍 乱世佛音 西京梦华 走向世俗 法雨禅风 承前启后 落日余晖,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留存于山西大地上的各朝各代的古建筑的建筑特征与风格。
建筑彩画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但这都离不开对彩画整体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此《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也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彩画的相关理论,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而不是只限于模仿书中有限的图例。
王贵祥著的《古都洛 阳》以古代洛阳城为中心 ,从城市 初的选址、周 代洛阳、汉代洛阳、魏晋 洛阳、北魏洛阳、隋代洛 阳、唐代洛阳等顺序展开 ,对洛阳城的城市历史、 建城过程、重要历史典故 ,及几个重要阶段城市规 划平面与空间特征,城市 中的重要历史建筑物,如 汉魏宫殿、隋唐宫殿等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 析,对不同类型的建筑, 洛阳历 的宫殿、皇家 苑囿、宗教建筑都进行了 分别的叙述。同时对金代 以后洛阳的衰落,经明清 洛阳成的情况,以及现在 洛阳城古代建筑遗存的情 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充分 与完整的描述、分析
青岛市市南区是青岛市历史文化的核心区,也是资源聚集区,拥有8个历史文化街区,265处省市级优秀历史建筑、57处名人旧居,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本书围绕辖区内历史建筑资源编制成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市南区历史建筑的图文画册,书中对所收录的近五百座历史建筑的时间和空间作了明确定位,逐一列了能收集到的建筑信息和沿革信息,并通过历史图片和现实照片的方式呈现了一些建筑细节,对于发掘和保护利用市南辖区内的近现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梳理这些历史建筑的形成与演变,呈现整体风貌与历史价值有积极意义。
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介绍了 仿木现象 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有关于 仿木现象 的思考,何为 仿木 ,为何 仿木 ,如何 仿木 , 仿木现象 的所指,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
苏州园林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对苏州园林做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不仅细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做了实地的考察,曾于2005年出版《苏州古典园林史》。承接前作,作者在新著《苏州园林史(1912 1949)》中,对1912至1949年这一阶段的苏州园林史做了梳理,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新的园林形态 公园 的出现和建造 ,第三章 私家园林的建造 ,第四章 古代遗存园林的生存状况 ,第五章 涉及苏州园林的著作 。主要内容涵盖前代的遗存和新建的公园、私园。就园林学术史来说,前代的遗存,延续着传统园林的生命;新建的公园,具有那个时代的共性,在散置建筑的风格上和绿化上自有其特点;新建的私园,情形各别,但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痕迹。作者对遗存园林与新建园林进行了全面、综合、深入的考察,然后做对比、分析,反映出这一时期苏州园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明代官式建筑彩画:明智化寺彩画实录》一书核心内容是作者在多年从事传统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北京智化寺明代初始绘制的彩画为研究对象,整体复原的一百张彩画图。本书注重探寻明代建筑更早的彩画做法,*限度地接近原貌,以尊重历史为原则,并对明代建筑彩画的工艺技术,包括颜料材料、绘制手法、纹饰结构,展开系列研究。 本书所涉内容不仅是工程需要,也是研究教学的需要,对工程实践、研究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山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山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分为上、下两卷,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山西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山西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涉及山西全省境 119个县、市、区现存的古建筑,插图计1904张。 下册 共分五章,系统介绍了山西现存的宗族祠堂与圣贤祠庙、自然神祠与民俗神庙、楼台亭塔及其他建筑的形制、结构、构造、构成要素、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古建筑的形态与风格,归纳总结了山西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
"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 北京古建筑五书 中国民居五书 中国古都五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 以及 中国古建筑地图 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 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内蒙古古建筑地图》以内蒙古自治区现存1949年以前建成的文物建筑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内蒙古古建筑地图》所收录的写作点以自治区级以上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主,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
《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是一部献给建筑文博界与全社会的城市建筑、科学与艺术、设计与思想兼容的科技文化读物,其较高的趣味性使它既是文献,也是科普教科书。它从 教材 的视角出发,体现了内容的系统性与知识的完整性。从逻辑上看有源头、可追溯、有知识点,更不乏建筑文博的建言。每位专家撰写一讲,既相对独立,也彼此关联。《导读》重在传授 知识 ,而非仅仅介绍事件与动态,所以该书在成稿时努力做到尽可能用 美颜 的图片,以体现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设计、艺术之特色。《导读》的可阅读、可讲授、可延伸性,使它成为有价值的20世纪建筑遗产知识 启蒙书 。
本书以明清官式建筑为主,其中也包含传统民居建筑,以老北京明清时期兴隆木厂子(营造厂)匠作传承的木作内容编写了此书。书中内容前后共分十二部分划分了十章节。主要介绍了明清建筑的形制等级制度,阐述了木作的构造与权衡标准,从古建木作传承的角度诠释了明清建筑中木作各种做法的类别与应用,解析了明清建筑各种木作工艺流程与传统施工技术标准,以及选择木材材质要求,并且讲解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中的传统施工方式方法。讲述了明代建筑与清式建筑不同的做份变化。书中以图解的方式诠释了各式明清建筑大木构造的参考算例。本书图文并茂,从口份制度、做法变化到构件权衡标准,由浅入深做了通盘诠释。在书中后附录里,还简述了一些传统古建行内的记事与传承的故事。本书对于研究明清建筑、明清仿古建筑设计及传统中式建筑设计与古
潮汕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成部分,其营造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的重要一项。本书是在概述潮汕古建筑的地域分布与环境影响等基础上,系统归纳了潮汕古建筑的类型、构成以及特征;通过分析其堪舆、规划、设计、营造等制度,完整阐释了潮汕古建筑的选址布局与设计构思;进而从基础、墙体、大木作、瓦作、石作、小木作、地面等不同部位,详细解读了潮汕古建筑的建造技艺,展现了其独特的古建筑规制做法。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潮汕古建筑特有的嵌瓷、灰塑、油漆、彩绘、石雕、木雕等技艺。潮汕古建筑传统做法和精湛技艺的形成,与材料和工艺、营造和施工、文化与民俗,以及以纪传英先生为代表的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重量和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践行息息相关。 本书
本书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 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 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