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大的一座寺庙,规模浩大,有各种建筑400余座,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王宝库等撰文的这本《中国精致建筑100:五台山显通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显通寺的起源和历史,建筑形制、风格与构造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融合的门类之齐全,实例之众多,是作者阅读过的有关徽派建筑、徽州民居的各种出版物之首,看得出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的特色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所谓“图文并茂”,是有图(甚至还有分析图和图表)有文字,“说”的意思,既是解读,又是导读,让读者能突破画面有想象的时空。所谓“雅俗共赏”,“雅”者是借用,指有关的专业人士,作者看除了建筑学专业——包括建筑规划和设计,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园林和室内设计等等,旅游专业以及地域人文、经济等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妨读一读《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俗”也是借用,是指一般读者,翻一翻此书也能增长知识。
《室内消火栓安装(15S202替代04S202)》为修编图集,根据《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进行编制,替代04S202《室内消火栓安装》。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工业、市政等建设工程中室内消火栓安装。图集为施工安装图集,可用于指导和规范室内消火栓安装。设计人员可直接选用,施工人员可照图施工。为解决机场、大型商场、会场等大体量建筑内室内消火栓的安装难题,新编了消火栓室内地面下安装。前后开门的消火栓箱给公建消火栓布置带来了方便。作为消防软管卷盘的补充,增加编制了轻便消防水龙的安装。图集内容丰富、安装方式多样、实用性强。 主要内容包括单栓(甲、乙、丙、丁);双栓(甲、乙、丙);薄型单栓、双栓;带应急照明单栓(甲、乙)、双栓(甲、乙);单栓、双栓带消防软管或轻便消防水龙;薄型单
《中国古建筑修缮及仿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指南》一书主要内容涉及古建筑工程的各子分项、子分部工程质量检查评定用表,包括古建筑工程内容基本可涵盖的分项、分部、用表、使用说明、图片和名词解释,同时参照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相关书籍,将各章节的内容表格化。 全书共计十五章,*章介绍了本书的编制依据、适用地区等。第二章主要介绍质量检验评定的划分、检验评定的等级和检验评定程序。第三章主要介绍古建筑地基分部质量检查的检查表格及该表格的说明,其余章节主要介绍的是石作工程、大木构架制作与安装、木构架修缮工程、砖料加工、砌筑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地面工程、木装修制作安装与修缮工程、油漆彩画地仗工程、油饰工程、彩画工程等内容。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气候、环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村镇布局和民居类型,并积累了丰富的修建经验和设计手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专家将历史建筑研究的着眼点从 官式 建筑转向民居的调查研究,开始在各地开启民居调查工作,并对民居的优秀、典型的实例和处理手法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正是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人民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正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筑界适应时代潮流,学赶先进,发扬优秀传统,努力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当其时,在全国进行调研传统民居时际,抓紧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民居建筑资料,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地区民居进行详尽的考察、记录和整理,经过前期资料的积累和后
本书为作者七年考察中国将要消失的古民居的心得总结,涵盖贵州、河北、山东、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内蒙古八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报京村、蔚县、乌镇、安化等三十余个县城、村寨,空间范围遍布中华大地,完整记录了这些地区古民居现状,展现了古建之美。写法专业且生动,并有情感流淌其中,宜于专业人士亦宜于非专业人士阅读。文路包含了建筑感情及技艺的两条主线,分别为明暗关系,互相交叉,以建筑外表能够感受到的情绪,加以抒发,两者相得益彰且互为添光。本书从古建追梦人的角度出发,游走于古民居的岁月山河间,书写了作者对于民居古建刻骨铭心的情谊和热爱。这些消逝的文化和记忆,都是所有感性之人的珍宝,希望这些回忆可以唤醒读者内心的铭记与坚守。
由陆翔、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第2版)》一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传统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考证,对现存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北京四合院和谐发展进行了探索。该书史料翔实、调查深入、结构完整、研究系统,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相关研究成果对织补历史景观,对于留住和修复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建筑风格等 基因 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之一,本书分类整理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中的知识词条,以手绘方式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技巧与机枢。全书根据北方抬梁式、南方穿斗式民居建筑的构造及营建工艺过程,以700余词条、2000余手绘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和步骤、各结构和部件的形制、材料加工工艺等,从而反映民居营建细节,传递民居营建文化,引领读者感受匠人智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灵巧,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普及读物。
本书借用“景观基因”的原理,在实地调研晋陕古村落的基础上,重点以无定河以东、汾河以西、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区域作为原生建筑和景观基因的研究范围,找寻并剖析以原生建筑为主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窑居村落建筑景观群系。
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昊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传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 “套屋”便是实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