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闽南佛教古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批准号:18BG138)的最终成果。 闽南地区因独特的自然条件、多元的地形地貌、丰富的人文资源,拥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建筑,仅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市就遗存有700 多座佛寺建筑。作者从中择取138 座兼具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景观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的佛寺进行个案研究。闽南佛寺景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精髓,另一方面受到地形的影响,其寺庙选址、园林布局、植物的选用和配置手法等,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园林不同时期的造园艺术手法。因此,探索和研究闽南佛教古寺庙的建筑艺术与人文景观不仅有助于保护与利用闽南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还可为现代佛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书在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武当山道教建筑*代表性的宫观等道教建筑类型,分十三个专题,围绕名称释义、堪舆选址、布局规制、审美鉴赏进行品评鉴赏,以领略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庞大规模、雄伟气势、皇家规格,体会道教建筑所传递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味中国建筑宏观设计*之作的高超水平。全书图文互映,以建筑视角,用建筑语言,揭示道教圣山所蕴涵的文化魅力。
印度的历史悠久,早出现的印度河文明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文化同时,印度古代建筑的发展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形成一个高峰,以桑吉大塔为代表的佛教建筑成为这个时期建筑的标志。印度古代建筑发展的另一个高潮是在莫卧儿王朝,莫卧儿王朝也是印度的后一个王朝,莫卧儿时代的建筑是印度古代建筑辉煌的时期。莫卧儿建筑是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与印度本土文化融合的成果,法塔赫布尔西格里王宫的兼容与创新成为印度古代建筑的典范。莫卧儿时代的拉杰普特建筑是印度古代建筑的另一个亮点,拉杰普特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对印度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印度建筑的兼容与创新--孔雀王朝至莫卧儿王朝(精)》作者薛恩伦两次访问印度,重点访问了印度北部的古代建筑,恒河以北是印度古代建筑集中的地段,从阿育王
《西藏藏式传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从建筑史学和建筑技术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西藏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城市、宫殿、宗山、寺庙、园林、民居不同角度对西藏传统建筑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解读。重点阐述了拉萨、日喀则、江孜古代城市的布局和空间;对西藏的宗山建筑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资料整理;对西藏的庄园建筑的遗存了深入的考察;对西藏古代建筑的传统技术、建造工艺通过采访匠师获得真知。以照片、图纸和文字记录了西藏古代建筑的辉煌。全书列举了大量建筑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西藏古代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西藏藏式传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历史学者和藏学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建筑、旅游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道藏分类解题》内容简介:《道藏》为明本,其所保存的道教外著作均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其中有的源于唐碑本、宋刊本,有的为诸版本中的精善之本。 《道藏》中占多数的还是严格意义上的道经,与道教有直接关系,包括历代道士们留下的各种经典和著作,它们绝大多数是由《道藏》保存下来的。它们的内容均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无私地哺育了道经,道经的字里行间也处处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引用和融合了多学科的大量著作和要素,并有所发明和创造。因此,《道藏》中的道经不仅为研究道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研究其他学科来说,也可
《文庙建筑》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对中国各地的文庙建筑如山东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及国子监、上海文庙、长沙岳麓书院文庙、岳阳文庙、广州番禹学宫、登封嵩阳书院、南京夫子庙、泉州文庙的历史源流、建筑风格、象征手法、华美而庄严的装饰与陈设、儒学与儒文化、祭孔与办学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详细的宣传和介绍,书后还附有大事年表,对孔庙的建造和维修进行了记载。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画册由故宫博物院于倬云先生主编,并由他亲自撰写导论,综论紫禁城的营建沿革、规划设计思想以及有关方面的建筑艺术。 本画册精选大量照片展示紫禁城内主要宫、殿、楼、阁、门等各类型建筑物的外景、内景、装修、装饰、陈设以及有关的设施,并分章撰写专文作深入浅出的概述。除此而外,另有图片说明作为辅助性的解说,以增加画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除摄影图片外,也有不少故宫珍藏的历史画、建筑实测图等各类墨线图。 本画册是在本院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下完成的。本院诸多业务部门承担了部分工作任务。本院刘北汜先生、吴空先生协助主编工作,设计成书。古建研究人员郑连章、刘策先生和茹竞华女士参与编写和制图。周苏琴女士具体组织拍摄和资料搜集工作。画册内主要照片是由摄影师高志强、胡锺先生摄制的。
圆明园是清代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造园艺术高超,被雨果称为“东方幻想艺术的代表”。圆明园被焚毁后,世人只见废墟与荷塘,难再见皇家园林的样子。本书作者郭黛姮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几代学生攻克难题,用 的数字技术,还原了60%的圆明园景观,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的圆明园。本书以专业而平易的语言,生动的史料,结合精准的圆明园复原景观图片,时而历史,时而当前,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和动人,体味圆明园的绚烂与沧桑。 书中有上百幅图片,包括完整收入《圆明园四十景图》,清代样式房图,以及圆明园换景观复原图,图文相益,再现圆明园的瑰丽。 责编推荐本书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姮的作品,用数字复原景观图,介绍了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功能和意义。这些建筑有居所,朝堂,书屋,戏台,验农,观景等处,也
圆明园是清代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造园艺术高超,被雨果称为“东方幻想艺术的代表”。圆明园被焚毁后,世人只见废墟与荷塘,难再见皇家园林的样子。本书作者郭黛姮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几代学生攻克难题,用 的数字技术,还原了60%的圆明园景观,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的圆明园。本书以专业而平易的语言,生动的史料,结合精准的圆明园复原景观图片,时而历史,时而当前,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和动人,体味圆明园的绚烂与沧桑。 书中有上百幅图片,包括完整收入《圆明园四十景图》,清代样式房图,以及圆明园换景观复原图,图文相益,再现圆明园的瑰丽。 责编推荐本书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姮的作品,用数字复原景观图,介绍了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功能和意义。这些建筑有居所,朝堂,书屋,戏台,验农,观景等处,也
南怀瑾先生七十年代闭关山三年,出关前夕,提笔书“公案三生白骨禅”一句。学人启请法要,先生讲述《禅秘要法》,于是,就有了这本《禅观正脉研究》的记辑。南怀瑾先生自设诸多禅机问答,揭示了《禅秘要法》在修持上的大奥秘,读来令人汗下。
《宗教建筑(2 简装版)/中国古建全集》分为佛寺、道观与佛塔三大类一一呈现,并按照北方区域、江南区域、岭南区域以及西南区域进行划分,作对比研究,让读者通过追溯宗教的历史以及建筑史来充分感受宗教建筑文化,品味那古老而不失味道的宗教建筑。
本书配合英国花园摄影师Alex Ramsay的精美图片,介绍了日本禅宗庭园的发展历史。作者试图通过追寻这段历史,来展现不同文化跨越时空的融合,包括古代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内容上主要讲述了如何催生出多元化的日本庭园设计传统,并且如何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佛教寺院的范围之外,以及禅宗庭园中的景观设计手法。此外,另有一章专门探讨禅境景观与日本茶庭的关系,并介绍庭园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树木与灌木等细节设计。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1)(精)》由张鹏举主编,本书是关于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学术专论和资料汇集。 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是综述,系统论述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发展的历史分期以及一般的共性特征等,是本书的阅读背景;第二部分是召庙建筑的档案资料,对全区范围内重要历史遗存的召庙及其建筑进行了逻辑整理和系统归档,主要内容包括召庙简介、历史沿革、保存状况、建筑做法、技术档案、测绘图纸及现状照片等,是本书的主体内容;第三部分为相关附录,内容包括现存其它召庙的档案简表、小同历史时期召庙数量列表以及召庙不同名称的汉、蒙、藏文对照表,是本书的补充内容。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1)(精)》对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静态保护与动态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对发掘地域建筑文化和相关学术研究方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发源于民间。初期,道教的治所和传道场所中是洞、堂、舍、室、石屋等民间建筑,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改造,接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科仪,转变为皇家道教之后,才有了建造宫观的待遇。唐、宋、金、元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宫观的建设也达到了极限。本卷突出展现了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宫、观、殿、阁、庙等的择址、平面布局、空间构成、建筑形制,建筑造型、内外装修等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一个独特的宗教系统,因此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建筑体系。藏传佛教建筑,利用空间的关合明暗来烘托宗教的神秘气氛,利用大尺度的建筑形体来体现神的威严;同时运用均衡、对比、对称、象徵以及壁画、造像等艺术手法来加强建筑艺术效果。本卷内容集中展示了藏传佛教建筑在寺院布局、建筑造型、装饰装修等方面的特色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专业人员及广大读者。
《西藏藏东乡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从建筑史学和建筑技术的视角,在藏东地区(西藏昌都)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和建筑测绘的基础上,对藏东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的村落和乡土建筑加以深入研究。追溯藏东聚落起源、建筑形式、结构体系和装饰特点,发现其营造方式和营造技术,发掘其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并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全书共分九章,列举了大量典型村落和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藏东地区乡土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西藏藏东乡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国内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历史学者和藏学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建筑、旅游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本书作者张鹏举)是关于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学术专论和资料汇集。《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3)(精)》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是综述,系统论述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发展的历史分期以及一般的共性特征等,是本书的阅读背景;第二部分是召庙建筑的档案资料,对全区范围内重要历史遗存的召庙及其建筑进行了逻辑整理和系统归档,主要内容包括召庙简介、历史沿革、保存状况、建筑做法、技术档案、测绘图纸及现状照片等,是本书的主体内容;第三部分为相关附录,内容包括现存其它召庙的档案简表、不同历史时期召庙数量列表以及召庙不同名称的汉、蒙、藏文对照表,是本书的补充内容。本书对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静态保护与动态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对发掘地域建筑文化和相关学术研究方面具有指导价值,同时,本书成果将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