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中国建筑之父 梁思成先生的代表作,也是DiYi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大众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的范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 楼庆西对本书总结道: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DiYi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做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
中国古建筑装饰凝聚古人审美与匠人智慧,沉淀千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本书带你走进古建筑装饰的世界,了解古建筑装饰背后的文化内涵,领略古人的精湛建筑技艺,欣赏古建筑上的雕刻、彩绘、贴饰等丰富装饰,于飞檐、屋脊、梁柱、门窗、台基等建筑构件中寻觅中式审美。 阅读本书,邂逅古建筑装饰艺术,感受流转千年的古建筑装饰艺术之美。
本书围绕创意设计、文化消费和未来城市三大主题展开,每个主题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5~6个提案者专访组成。在内容形式上,本书仍以 深度访谈大稿 为主,通过对国内外各个行业的佼佼者的深入采访,帮助读者了解他们的经历、工作习惯和优秀项目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小至一张海报、一个数字装置、一次展览,大至一个建筑群、一座城市,每个项目及其提案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 康的建筑精神》由美国建筑师、学者约翰 罗贝尔编写,全书以散文笔法阐述了路易斯 康的建筑精神。 本书分为三部分,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 康的话 从多个角度整理了康的演讲词,文字优美,充满哲学味道和诗意; 建筑即精神 为作者对康代表的建筑精神的领悟,从建筑内部一一讲述,并附有建筑照片和图纸; 路易斯 康的建筑 介绍了康的八个代表作品,作为康建筑思想的体现,简洁直观,磅礴大气,神秘悠远。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 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 简约 ,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过傅熹年、陈明达等先生的注释,通过林洙老师为文字选配的一百七十余张图片,已经能够明晰地见出梁思成对中
本书围绕着人展开,以TOPYS近年精选创意人和经营者专访为主体内容,分为创意设计提案者、美好生活提案者、品牌经营提案者三大版块,每个版块由5-8个人物专访组成,附以人物介绍,让整本书在干货基础上增加新意和可读性。例如:无印良品灵魂人物,深泽直人,英国设计工作室 design studio,台湾adk首席创意官游明仁,著名漫画家Tango,著名绘本作者几米,台湾作家吴念真,芬兰设计师儿童美育品牌 yatatoy,索尼公园负责人永野大辅,阿原创始人阿原等。
本课题结合建筑学、图像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是一种以艺术史为主轴的跨学科研究。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在建筑学、图像学和社会学所搭建的跨学科构架中,以不同学科的认知角度挖掘欧洲建筑形态变化的内在成因,疏理建筑图像学的根系。
《日本建筑的形式》用细腻、准确的手绘图和古画讲述了日本建筑的历史,将经过长期、多样发展的日本建筑,别出心裁地分为祭祀(神与佛的空间)、居住(住宅和城市)、战争(城和城邑)、游艺(风雅空间)四大主题。四者看似不同,相互交融又各自发展出不同的脉络,但这却又是同出一源的。它们也在互相影响之下,激荡出更新的创意与构思。作者探寻创意、技术、建造者的关系,辩证地分析科技的进步、新工具的出现,如何促进了建筑形式的转变,证明建筑总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从整体上可以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西方建筑的老祖宗为什么在古希腊,罗马角斗场是否是帝国的 ,哥特式大教堂怎么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如何测定超大距离方位,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了全新的结论和研究思路。
《社区营造》(理想空间91辑)力邀学界、业界知名学者、一线实践者参与,以对谈形式试图厘清社区营造的概念,系统地梳理汇总国内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最新理论和社会实践案例,围绕国内近年来鲜活的社区参与实验展开,以期对当下中国以空间更新、工程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建设,提供崭新的视角,对当下中国以空间更新、工程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建设有一定的观念的变革和实践的指引。所有案例均为一线实践专业人士的第一手资料,配有一定的活动组织和策划方案。本书对象为空间及社区治理专业实践者、城乡规划、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与学生,以及土地空间开发运营的企业从业者,参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公务人员等。
样式雷 是清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家族,其作品大多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如故宫、颐和园、天坛、清东陵、清西陵等。同时,这个家族也留下了大量的设计图档及模型,于2007年入选 世界记忆名录 。这些资源是今人研究清代历史建筑、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宝贵财产。 本书作者白鸿叶,工作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长期从事舆图及 样式雷 图档相关研究,是《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项目的主要编者之一,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作者结合建筑史、文化史,以深入而全面的方式展现了样式雷家族、样式雷图档及样式雷相关建筑等内容,向读者介绍样式雷的重要价值及大国工匠精神,可谓沟通专业知识与一般读者的桥梁。
本书是由资深建筑人士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所描述的城市空间考据,揭示了上海城市在历史变迁之中的朴实一面。相对于租界曾经的繁荣和虚荣, 巨富长 细腻的城市街区朴素地留存至今,令每个探访者感到触动。这里仿佛是与新世纪 掉队 的区域,任何上海大张旗鼓的开发运动均与此无关,但这里又是最受国际化社群欢迎的区域,任何一个 上海玩家 都乐意选择此地漫步,甚至居住。 本书将让业界真正认识到这个区域的重要性,其收录的图片均由作者曹嘉明以及建筑摄影家田方方自摄,是一种 去掉妆底 的朴实写照。
《装饰之道》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的一本,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这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 解构 方法的独特思考。 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 形式化 的倾向,但这种 形式主义 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 结构 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 世俗批评 ,在马克思 社会性外部 和维特根斯坦 绝对他者 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 解构主义 方法。
本书精心收录了林徽因先生近乎所有独立创作的建筑文稿,总计 14 篇 。以 1932 年至 1955 年为时间轴,既详实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又充分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的观点与评价。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流露出对动荡时代古建筑难以保存的惋惜之情;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里,表达了对现代住宅的殷切期待;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文中,则呈现出对中国建筑彩画的深入考证与由衷赞叹。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描写的生动性,诗意的语言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书中还配有 30 余幅重新绘制的手绘图 。因原文图纸精度欠佳故进行重绘,涵盖屋顶、斗拱、平面布局等内容。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简便、直观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
《北京颐和园》全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与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对造园的出尔反尔,都被亦庄亦谐地笔调,细致地摹写下来,兴致盎然。然而笔锋陡转,历史兴衰,清漪园的奢华胜景,顷刻间在兵焚战火中化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叹。 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以及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的名胜景区。自从家国危难之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意义,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再不复单纯的自然与艺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由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课近十年、广受欢迎的通选课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代四位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加以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中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差距和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化问题。史论结合,辅以众多经典建筑作品的赏析,图文并茂,是一本很好的现当代建筑史入门书。
城市风景线 徒步上海 系列丛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有关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每本书都以精心设计的特定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内容涉及建筑风格、艺术鉴赏、背景轶事等方面。通过建筑师专业视角下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和图形描绘,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建筑全貌,带领读者去尽情领略上海独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图文对应与文后小词典的方式传授实用的建筑专业小知识。此次出版的丛书最后一本 《十里洋场外滩秀》,其涉猎范围是外滩沿线的24栋著名近代历史建筑。本系列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热爱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深度体味上海城市文化的旅游观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