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图书市场上其他版本不同,此次三联书店重版《中国建筑史》(通校本),将原本的简体中文版本与梁思成先生的手稿以及1955年出版的油印本互相参校,修正错漏,核对文献,并精心筛选和制作近四百幅图片。
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这部对现代建筑的巡礼自1980 年出版以来,就广受赞誉,时至今日已成为建筑学研究的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建筑实践和话语的改变。 第五版在第四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乎一倍的全新内容,从美洲、非洲和中东、亚太、欧洲几个区域入手,深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细部考察20 世纪至21 世纪早期全球现代主义传统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形态各异的建筑不仅是对地理、气候、物质条件、文化环境的回应,也在强调地形学、形态学、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城市形态的过程中展示出独特的一面。
日本染织史家吉冈幸雄,在本书中以深厚的美学素养细数存在于京都的建筑,探究建筑与美学元素的根源,记录面临消失危机的美丽日本传统风景。全书分为两个篇章,章讲述京都的住宅与生活设计,如玄关、窗、坪庭等;第二章讲述京都的街景与建筑设计,如门、塀、垣、屋顶、小径等。全书收录超过320张专业摄影照片,并附有京都美学散步地图,读者可从摄影师喜多章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中,窥见留存在京都建筑中的怀旧风景与装点京都街道的日本传统设计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三联将陆续出推出梁思成作品的新版图书。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在梁思成于1931年加入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之前,中国古建筑研究这一领域一直为日本和西方的学者所 垄断 ,梁思成在学术领域奋起直追,1932年到1941年,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总计调查了190个县市;1937年以前详细测绘的古建筑有206组建筑物2738座,西南地区的调查工作未做统计。这些抢救下来的调查成果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宝贵资料,是前辈学者为中国文化的存续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收入的调查报告,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到《广西容县真武阁的 杠杆结构 》,共计十五篇,其中《西南建筑图说》
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生动展现了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可视化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全书共分八章。上半部分讲述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还有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等造园轶事,都被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调娓娓道来。下半部分深入挖掘颐和园的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以及现今景区的概况。作者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景观人类学:地方与空间的视角》是 景观人类 跨文化的视野 丛书中的一本,是198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次 景观人类学 主题学术会议的成果汇集,是人类学界第一部具有 景观人类学 分支学科意识与方法论自觉的著作,标志着景观人类学这一交叉领域探索的起点,具里程碑意义。 在书中,12位人类学与艺术史学者提出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概念体系和基本方法,对全球10处田野点展开景观人类学精彩个案研究,涵盖从部落社会到现代国家、从农村社区到城市环境的广泛主题,涉及景观与人类活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族群如何能动地与自然互动,进而塑造了地方社会的宇宙观和文化实践,共同构成对全球景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基于这些跨文化和地理的比较,书中不仅展示了景观在不同文化中的代表性,也阐明了景观是人
本书主要围绕上海近代建筑技术史中的内容,通过历史文献挖掘和实例佐证,按照建筑部门与材料的分类方式阐释上海近代建筑在近代化转型中的技术演变和典型技术的特征。上海近代建筑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学、建筑学研究对象,不过既往研究主要从建筑风格史和人文历史的角度来论述,而以建筑技术史为角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近代建筑的形式演变既是风格好恶的选择,而其底层逻辑正是营造技术和材料由舶来向本土化发展的过程。本书以近代中文建筑杂志《建筑月刊》和《中国建筑》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其它近代文献和当代研究,结合笔者在保护工程中遇到的实例、档案馆藏历史图纸等内容,按照建筑部位和材料构造,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篇章对近代建筑技术、材料等的流变进行了阐释。
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 纪念碑性 》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 纪念碑 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城市里大部分建筑和景观设计因为不起眼而游离于日常的视线之外,却处处都有门道 这就是这部非典型城市漫游指南的主题。 本书将带你饱览城市建筑背后的秘密:为什么电线杆总是一撞就断?为什么有些垃圾箱带锁?想让超速的汽车主动减速有哪些方法?公园和机场的座椅为什么让人难受?这些看似平凡之物之中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想象,守护着城市的平和与活力。它们是留给城市漫步者的彩蛋,是让设计细节控会心一笑的暗号,也是写给人文爱好者的谜语。 让我们跟随 99%视线之外 播客的创始人罗曼 马尔斯,开启这场大开眼界的city walk!
本书精选斯卡帕的十个建筑项目,从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光影关系上对每个作品进行解读,如同带领读者开启了一场穿越威尼斯、维琴察、特雷维索、维罗纳、博洛尼亚的美学之旅。艺术家皮奇尼尼抛开冰冷的建筑图纸和艰深的研究,将温度融入建筑之中,为建筑解析带来人文性的关怀视角。书中照片由摄影师洛伦佐 佩纳蒂(Lorenzo Pennati)拍摄,建筑在整体与特写之间交替呈现。这些照片聚焦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商店、办公大楼,探索质地、光赋予建筑的节奏,以及简单的线条所表达的诗意,向读者展示了斯卡帕在建筑整体以及室内设计细节方面对美近乎苛刻的执着。作者同时讲述了斯卡帕设计生命的延续 儿子托比亚在修复一新的圣母教堂中为父亲的作品开辟的一处展馆,并在本书末尾为斯卡帕做传。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大量古代建筑相关术语的演变比较复杂,人们往往容易觉得深奥难懂或茫然。因此《营造法式》即用了三卷篇幅对术语加以解释。由此可见建筑名词术语的解释与考订,在中国古代营造技术与艺术方面的重要性。 本书以宋《营造法式》的释义条目为逻辑顺序,对唐宋古代建筑相关术语进行梳理和系统解析,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名称一般、房屋基础、平面剖面体系、梁柱体系、斗栱体系、屋顶营造、装饰装修等版块收录324个词条,配合450余幅适当的图片详解术语起源、演变、含义等要点。 本书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辞解 中的一本,内容全面,释义详实,用典**,深入浅出,图照丰富,是广大读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当今,中国正从增量建设的粗放型发展向存量更新的高质量发展转变,本书以 城市记忆 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上海城市记忆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了 城市记忆 对于 城市更新 的重要意义,收录了各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以跨学科的视角讨论城市更新中的问题与机遇,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本书精选了近年来数十个全国尤其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代表性案例,研究不同类型更新项目中延续和创造城市记忆的工作模式与创新亮点,总结了产业、文化、生态、交通、智慧、业态、社区等多方面的运营策略,并对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更新政策进行了汇编和学术性剖析,全面展现了上海等城市践行 人民城市理念 ,不断追求变革和创新,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发展进程。
本书是我国第d一部全面介绍呼捷玛斯 苏联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成果及其历史的专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呼捷玛斯(1920 1930 年)十年间成长与发展的历史,从呼捷玛斯的发展概况、教学体系与成果、创作思想的传播及其教育体系的传承,到代表人物的建筑理论及设计实践、呼捷玛斯与包豪斯、世界现代艺术史体系框架中的呼捷玛斯,详细分析了该学术团体成立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对其在世界现代造型艺术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现代建筑造型领域的前卫作用进行了论证;揭开了这段历史的谜团,指出了呼捷玛斯巨大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对于现代建筑造型基础及教育方法研究上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20 世纪的现代造型艺术理论。 本书图文并茂,共有图片1300 余张,它是直观了解苏联前卫建筑、苏联前卫艺术、现代建筑造型语言起源的重要文献,对于历史学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门艺术,甚至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产物。本书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八个方面,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解说中国古代建筑与政治、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建筑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揭示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本书内容超出建筑学的界限,旨在向大众介绍传统建筑的宝贵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本书适用于普通读者及建筑学方向的学生。
本书以隽永的文字和精美绝伦的图片带我们巡视世界上23所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德国维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意大利梵蒂冈图书馆,法国马扎林图书馆,瑞士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捷克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这些或国立、或私立,或学术性、或宗教性的图书馆,无一例外是饱经岁月沧桑、承载着重大文化功能的建筑瑰宝。 本书是对人类文明体系中具有卓越地位的图书馆文化的礼赞,它生动地描述了欧美众多著名图书馆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它们是如何为著名的知识人以及普通大众服务的;尤为难得的是,还传递出了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西方文化细节,如图书馆与贵族文化、僧侣文化的关系,图书馆的 普遍主义 文化使命,名人藏品的*后归属,图书的阅
《世界现当代建筑史》探讨了1900年至今的主要建筑,分析了受到为重要的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设计思潮和建筑师。该书以时间为基本框架,按5至7年的间隔对建筑师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师进行比较,反映出不同艺术思潮与建筑师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从现代到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的演化和发展,通过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体现了创新思维,透析了建筑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本书译自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于1963年在剑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一本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为一体的批判性著作。埃森曼是当代很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及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学发展格局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他对形式分析、解构主义、图解等概念在建筑学中之运?的认识,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他196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也就是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此论文中基于形式分析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埃森曼的导师柯林 罗(Colin Rowe)以及柯林 罗的导师鲁道夫 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他们的思想共同指向建筑学的 自主性 问题,即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的独特规律及批判方法。与此同时,埃森曼在诸多层面上又与他们合而不化,将纯粹的建筑理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 北京古建筑五书 中国民居五书 中国古都五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 以及 中国古建筑地图 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 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贵州古建筑地图》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贵州省9个市州的209处古代建筑,主要为目前保存完好、文化和营造参考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并对贵州省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进行了列表汇总。书中通过作者近
本书由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拉菲尔 莫内欧带领读者观看并理解与他同期且全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罗伯特 文丘里和丹尼斯 斯科特 布朗(Robert Venturi Denise Scott Brown) 、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 、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阿尔瓦罗 西扎(Alvaro Siza)、弗兰克 盖里 (Frank O. Gehry)、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的。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在目前市场竞争加剧和转型升级压力的双重挑战之下,同时伴随着项目的规模扩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全过程工程咨询应运而生。其既是市场环境变化的外部要求,也是工程计价内在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发展趋势。全过程工程咨询不是各专项咨询业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致力于为建设工程各方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以最大化发挥投资效用,确保管理效率。 本书中的案例展现了业内优秀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宝贵经验与创新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致力于为客户和各方干系人交付咨询服务价值 全过程工程咨询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一个用管理提升价值的过程,既要关注咨询服务的目标控制,也要注重咨询服务的价值交付。增强客户体验,协助投资方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是咨询企业开展全
《装饰的功能》以图解的形式分析了当代建筑中的典型案例,探讨建筑与装饰功能直接的关系。书中的案例按照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分类。种基于建筑构成要素的深度,将建筑从形体、结构、隔层和表皮4种分类介绍,探索建筑外部与内部的协调增效作用;第二种基于素材分类,如功能布局、表象等,素材的运用构成了建筑的装饰;第三种基于效果分类,不同的装饰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每个案例都或深层次或浅显易懂地展开,探寻了外部和内部之间的特定协同作用,及其在装饰和材料之间构建内部秩序。本书揭示了装饰的功能才是建筑效果的关键因素,摒弃了装饰只是作为非重要的实体附着于建筑物的观念。
围绕上海四大百货公司这个内核,全书分为三个层面:原境、本体和外延。原境部分,作者通过对1914年前后上海城市建设的概况和商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上海的消费文化和市民生活的状况,试图还原当时上海的真实面貌。本体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四大公司发展简史和四大公司建筑研究。前者详述了百货公司极其创办人的创业过程,后者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南京路上的这四个百货公司(共12个单体),通过对建筑设计方、营造方的介绍,对各个建筑特点的分析来探讨百货公司这一建筑类型的共同点。外延部分是以百货公司为基点,向外扩散的研究,分为近代商业空间,业主们的地缘、业缘和血缘关系,百货公司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民族主义的理想与现实,艾略特 哈沙德,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洋文化传播模式的反思等等主题。这些相对独立的主题,作为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