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 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人间孤品”: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破旧”之外 长于“立新”。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 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
本书主要对医院各功能房间如诊室、病房、办公、医技室等通过平面布局图和具体的设计指标如建筑要求、医疗装备要求、机电设备要求等进行详细的汇总和展示,每个房间均有功能说明。 全书共分为三章, 章阐述了医疗功能房间详图设计的理论体系,介绍了医疗工艺设计的“三段论”和“八步法”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第二章讲解了医疗功能房间详图在医院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在医疗工艺咨询和设计中的应用。第三章为本书主体,汇总了100个医疗功能房间,每个房间均包括平面布局图、建筑要求、装备清单和机电要求的介绍,直观展示了各空间所需的面积、尺寸,各医疗设备的摆放位置及需要注意的设计问题,不仅设计师,医疗管理者、实际使用人员等都可以看懂,构建起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沟通“桥梁”。
《营造法式》是成书于宋代的建筑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样本。它的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水平已经达到巅峰状态。 《营造法式》全书36卷(现存34卷),共357篇,3555条,是对宋代以及宋以前建筑设计、施工的经验总结和完善。李诫根据自己多年各类工程管理的经验,并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制度,编撰成书,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成为当时的官方建筑规范文本。 书中附录的千余幅建筑、构件设计详图及装饰图样,既有助于对全书内容的理解,也便于今人建造仿古建筑时借鉴。
本书以阐述中国装饰风格在欧美的发展历史和设计特点为基础,聚焦北美。将历史视为设计的力量和工具,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多角度地探究这种风格如何对社会和艺术设计产生影响。使用历史性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横向性结合纵向性研究法,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有关中国装饰风格的文献和博物馆公开的实物资料以及推论性证据等,对中国装饰风格在欧洲和北美的演化过程的横向性截面研究进行纵向性的串联,探究之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重点章节以纪传本末体的编写格式组织内容,尝 中国的历史体例来描绘出这段独特的西方艺术设计风格。
本书总结了城市空间演化模拟理论、方法,并开展了实践应用研究。全书共11 章,开篇简述了城市、城市化、城市空间等相关概念,以及城市空间演化模拟常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阐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LUTI)模型的原理、起源和发展历程,建立了基于“活动”的LUTI模型,称作ActSim模型,用于预测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分布格局,并以北京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作为城市模拟工作的拓展, 0章进一步给出了区域模拟框架,该区域模型与城市模型形成完备的模型体系,为后续开展“区域―城市”一体化模拟研究奠定基础。 , 1章简析了城市空间分析模拟常用工具。本书是对LUTI模型这一 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探索,可为 学者了解、应用和发展LUTI 模型提供参考。本书可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及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以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为主,辅以桩基施工与检测内容,选用较成熟的理论及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对桩基工程的相关理论与工程实践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单桩承载力与变形、群桩承载力与变形、桩基沉降计算、桩基设计、桩基施工、桩基检测等。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可供建筑工程专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具有紧贴实用操作的特点。全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用户需求分析、子系统组成、规划设计方法、施工图会审、相关专业协调、系统集成、工程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工程验收与系统维护安全运行等方面关于项目实际操作的实用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审图、施工、监理、装修、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和参考。
本书介绍了Revit的基础操作,包括基础篇、结构篇、安装篇及专题应用等内容。书中插图以Revit2018和Revit2021版本为例,其大部分操作适用于Revit2016~2021。 本书可作为设计企
灯光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品质的视觉体验。照明设计师作为视觉工作者,需要理解空间设计中的构成和属性,利用光的特质,去完成空间的视觉表达。本书分为六章, 章,间接照明概述。第二章,间接照明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第三章,间接照明在天花设计中的应用实验。第四章,间接照明在立面设计中的应用实验。第五章,间接照明在低位设计中的应用实验。第六章,间接照明与家具一体式的应用。本书的底层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和当前火热的所谓“无主灯”概念相似, 注重空间整体的视觉体验。
“阳台不是杂物间,不是晾衣房。阳台是妈 花园,孩子的乐园!”本书从阳台设计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让阳台变好看的神奇“化妆术”,用户外实木、灯光、流水、绿植和户外家具打造自然的花园生活场景,让阳台变身为亲子乐园、禅意茶室、阳光书房、洗晒空间和休闲花园等可随心定义的“N空间”。 阳台的风格和功能由使用者定夺,创造阳台生活方式的,不是设计师,而是使用者本身。在这里,一起聆听当事人讲述自己的阳台故事,见证一段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本书详细记录了关于室内设计的知识、概念与应用方法,首先从人体工学与行为心理学层面讨论空间的规划与动线的安排,同时包括色彩、照明、温度、湿度等室内条件的设定,探究如何让人在满足五感的空间中自在生活。其次则分门别类一本书详细记录了关于室内设计的知识、概念与应用方法,首先从人体工学与行为心理学层面讨论空间的规划与动线的安排,同时包括色彩、照明、温度、湿度等室内条件的设定,探究如何让人在满足五感的空间中自在生活。其次则分门别类一一分析各空间规划所需要的素材与配件,前者囊括各式石材、磁砖、玻璃、纸材、壁饰与布料等,后者则有各种家具的五金配件、涂料、安装及保养的知识,此外 针对不同的室内空间提供基础又实用的规划设计建议,如玄关、餐厅、厨房、客厅乃至卫浴、儿童房的环境色彩、采光照明、收纳方
客人结束了关于他对城市不可见性的讨论,喝了一口茶。回味着客人的故事,主人放下烟斗,打破了沉默:我也有一个城市的故事可以讲讲…… ——张永和本书是 建筑师张永和的随笔集,集结其 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1982年至2021年创作的文章五十篇,可依照涉及论题分为 “建筑,居住”“文学、艺术”“思想”“教育”“城市”“父亲”六组,但又不局限于此。作者以充满文学性与个人风格的语言,记录四十年间的观察与思考。 新版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文章十七篇,减去三篇,创作时间延及2021年,是对作者所思、所想、所写 加立体且完整的呈现。
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论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政策的变迁过程;小城镇发展政策变迁的原因;三次小城镇发展政策变迁的逻辑和规律;小城镇发展政策的未来走向。本书的分析框架在金登经典多源流分析框架基础上将“动力机制”和“成熟标志”嵌入三大源流,将“耦合逻辑”按问题寻找答案的“随之而来”模式和方案寻找问题的“教条”模式分别检视,将政策之窗分为“常规型”“溢出型”“自由裁量型”和“随机型”四种。研究结果表明:小城镇政策变迁的逻辑是一种“隐秩序”,其中,不断增强的对人民利益的感知、对小城镇发展规律不断深入的认知、对城乡利益格局的认知等是推动中国小城镇政策变迁的真正动力。小城镇政策未来会向“文明发展”迈进,人们将在“美好城市”“美丽乡村”和“魅力小镇”之间自由选择。
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大量的城市 新项目,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既有建筑拆除重建活动。 在我国城市 新的进程中,既有建筑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被随意拆除的现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城市文化遗失、环境质量恶化和社会冲突加剧等社会问题。 通过系统研究,建立有效的既有建筑拆除决策机制,规范城市既有建筑的拆除活动,防止随意大拆大建的行为发生,从而合理地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书立足于大范围的实地调研,科学测度我国城市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系统分析既有建筑被过早拆除的原因,并深入探析我国城市 新中建筑拆除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治理理论,借鉴 外的经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法规体系、决策组
《中国建筑论》200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初版后,在建筑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建筑论》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发展、衰亡作全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巨著(近80万文字并配有60多幅彩图和400多幅黑白图),内容翔实、厚重。为更适应目前社会快节奏的现状,应读者要求,今将原著中大量汇集的名家之说,比较、评述,以及引证的例子删去,将分析、研究的方法保留,简化了过程,明确了结论;尽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原书中研究所得的意旨和结构,浓缩、简化成这本《简明中国建筑论》。著者张家骥以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建筑历史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从中国古代建筑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这个关键点人手,从社会宗法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研究论证,找到了因“毁旧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