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模态分析理论是结构系统动力学性能诊断和调控的基础。本书介绍了作者在桥梁工作模态测点布设、辨识分析和异常诊断等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绪论、模态识别理论基础、桥梁振动响应测试理论、桥梁模态辨识分析理论和桥梁模态异常诊断理论。书中各章联系紧密、相互贯通,既对建立的模态测 辨相和理论进行了详尽阐释,也对研发的工程软件及其应用案例进行了细致解构,还对经典的模态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力图使这一相对晦涩的分析理论易于读者理解和运用。 本书可供桥梁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用书。
本书根据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 汇集了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 各种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和计算用表与常用数学公式等供读者计算时使用, 以及矩阵位移法、行列式法、逆矩阵法等计算结构的方法, 使计算过程程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供读者在使用计算机计算时参考。除此之外,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更换和补充了部分内容, 以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本书主要包括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常用截面图形的几何及力学特性、单跨梁与水平曲梁的计算、连续梁计算、板的计算、桁架的计算、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井字梁计算、拱的计算、排架计算、刚架计算、结构实用计算法、结构静力计算常用数学基本知识共 12 章内容。 同时, 本书还配有四大线上资源: ①24个授课视频; ②474条知识条目;③190余个可计算公式; ④38个可查询表格。读者可通过在
● *版《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2015、《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2017、《冷弯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等现行钢结构各种规范的*诠释、延伸与补充。
《中国近岸结构及岩土技术与实践》针对我国码头、防波堤和海上风电基础等常用近岸结构面临的结构-地基土相互作用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基于状态相关的近岸地基土静止土压力理论、砂土本构理论及近岸地基土-结构接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详细论述了结构-地基土状态相关系列理论在深水板桩结构、桶式基础防波堤结构及海上风电筒型基础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指导我国近岸结构及岩土技术与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抗震设防要求,近年来我国中、高烈度地区城市超高层建筑多采用钢板混凝土联肢剪力墙,由于连梁的耦合作用与双重抗震防线机制,钢板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在强震作用下可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材料性能,以尽可能小的墙体厚度满足高轴压、高延性和良好耗能的需求,实现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力学、施工、成本等各方面的综合最优。本书首先围绕建筑抗震基本理论介绍目前常用的抗侧力结构体系、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高层建筑联肢剪力墙研究进展,然后采用试验验证钢框架钢板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及基于螺栓连接的钢板混凝土组合联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介绍基于耦联比的联肢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并采用有限元软件验证考虑耦联比的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及基于几何参数优化的联肢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多个工程实例对
本书建议整体为三个篇章,第一篇是对于冬奥会的总体要求的解读和分析,以及相关内容的调研,目的是提出问题,把读者带入设计语境。第二篇则是基于调研和冬奥总则,结合我国文化和科技发展,提出设计导则(原则),导则提出一方面是具有普适性,可以供后来者参考学习,另一方面则是具有本土性,凸显我国特色,本篇目的将设计理念,价值导向传达给读者。第三篇则是成果展示,进一步凸显设计导则的落地,将一些实际成果、使用反馈、设计亮点和实际做法进行展示,勾起读者实地探寻冬奥村的兴趣。
本书共分为四篇(16章),重点阐述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解析求解、数值模拟、响应实测以及设计与评估。书中重点介绍了层状弹性/黏弹性体系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解析求解、轮胎-路面交互作用下路面结构数值模拟分析、基于光纤测试技术的路面响应实时监测、沥青路面结构-材料按功能一体化设计与性能评估等研究工作。本书可供从事道路和机场工程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基于稳定性能的预应力钢结构设计》是以预应力钢结构稳定性能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计研究著作,是葛家琪及其团队近二十年来所完成的预应力悬挑钢桁架、大跨度预应力钢桁架、塔柱斜拉结构、索网钢桁架、平面张弦梁、空间张弦桁架、弦支穹顶、索穹顶、双层索网、张拉索膜结构等各类预应力钢结构典型工程稳定性能影响分析研究和工程设计实践的总结。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同济大学学术专著(自然科学类)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孙钧院士学术团队近十年来主持承担各类重大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若干创意性成果,包括:海底隧道制定*小埋深及其衬砌结构设计、软基盾构法越江隧道纵向三维数值计算、水工输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复合衬砌相互作用及其深大竖井基坑围护结构静动力分析、地下工程施工变形预测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地下水封油库围岩块体稳定分析与渗流控制等方面所作的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在一些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方面,也体现了多项学术上新的突破,如:桥梁桩基础的群桩效应和工后沉降、桩基三维非线性抗震动力分析与试
本书内容上按照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结构、混合结构和抗震加固结构五种结构类型及其细节设计进行了分章,采用大量的照片、详图、草图进行详解。该书能够让国内的结构师和建筑师了解、学习到日本的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工法,对于国内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发展,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合结构师、建筑师,结构、建筑、设备等相关专业从业人员与师生阅读与参考。
9 5 泸定地震震级6.8,最大烈度9度,地震发生于川西高山峡谷区,毗邻贡嘎山、海螺沟等著名景区,相较于汶川、九寨沟、芦山等近年来历次地震,泸定地震既有相似的楼梯震害、强梁弱柱震害、底层薄弱层震害等,也有减隔震震害、坡地建筑震害、景区自建房震害等。本书根据 9 5泸定地震 后第一时间及多次赴震区对房屋建筑进行的震后科考,整理了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减隔震建筑、景区自建房等各类建筑结构震害,力求以大量、清晰和不同视角的现场照片客观反映震害的真实情况,对典型震害进行了论述分析,并给出抗震建议。
本书内容涵盖周期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和部分试验,共11章,各章内容大致如下:第1章主要就周期结构在结构隔震和交通环境减振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周期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概述;第2章以固体物理研究周期结构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介绍相关概念、方法和基本理论,并就弹性波在周期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工程结构的波动问题进行阐述;第3章和第4章分别研究周期结构的能量耗散以及频散特性的主要分析方法;第5~7章为周期结构在基础隔震中的应用,包括层状周期基础、二维周期基础、三维周期基础的设计与理论;第8-10章为周期结构在交通环境减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周期性连续墙和周期性排桩的设计及减振效果数值模拟;在上述典型周期结构基础上,第11章介绍几种改进的周期结构,丰富了周期结构的类型和应用范围。
工程可靠性理论是现代结构设计的基础。不同于国内外同类学术著作,《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原理》从“工程系统中随机性的传播”这一全新角度出发,系统论述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原理。内容包括:结构作用及其建模;作用随机性在结构中的传播;材料性质随机性在结构中的传播;结构构件可靠度分析;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结构整体可靠度分析;基于可靠度的结构设计等内容。考虑到《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原理》宜同时用做研究生教材和供工程师学习、应用,《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原理》加入了必要的分析实例。
《供暖通风空调设计手册》主要服务于建筑行业所涉及的供暖、通风与空调诸领域的工程设计,包括常用数据、冷热负荷及水力计算、设计深度要求及互提资料、冷热源、供暖、通风防排烟及人防通风、空调、冷库与人工冰场、水处理、阀件、自动控制、附录等。手册中所涉及的暖通空调诸领域工程设计,按工程设计的固有规律,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内容,顺序阐明了工程设计原理、设计依据、设计步骤、设计内容及设计优化;还配有大量常用基础数据、产品数据和部分相关厂家信息,并推荐诸多优化设计方案,既方便了设计,又节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寻找资料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
它是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建筑创作手法,来自于既往的结构概念中所没有的奇思妙想:它颠覆了先建筑再结构的习惯思维和操作次序,并将“异规”作为设计的基础之一。当代结构大师塞西尔·巴尔蒙德著作《informal》中文版集中展现了与当今建筑大师的炫目组合以及当今瞩目的建筑杰作。
本书总结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在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RC)柱试验研究、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工程结构加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RC短柱轴压性能、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RC中长柱轴压性能、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RC短柱偏压性能、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锈蚀RC柱受力性能、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RC柱抗震性能。编写内容尽量反映了外套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RC柱技术的最新科技成果和进展。全书力求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