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研究生教材,它是在本科土力学的基础上,以更广阔的视野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但尚不是土力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本书在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根据学科的发展,本书分为7个专题,即土力学中的应力与应变,土工试验与测试,土的本构关系,土的抗剪强度,土中水及渗流,土体压缩与固结,边坡稳定。在各专题中重点介绍了各领域的主要概念、理论方法,每专题下设若干讲。在各讲中,以问答的形式讲解要点,以例题的形式巩固理论知识和引导实际应用。本书强调理论概念的理解与理论方法的应用,适于作为高校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与进修材料。
本书以系统阐述岩土塑性基本理论、岩土类材料实用建模方法与极限分析方法为目的,既能提供反映岩土类摩擦材料力学特征与变形机制的塑性理论,又能较系统、简明地阐述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内容包括应力与应变、岩土弹性力学与弹性变形能、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塑性位势理论、加载条件与硬化规律、弹塑性本构关系与加卸载准则、应变空间中表述的弹塑性理论、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力学、岩土非线性弹性模型、岩土弹塑性静力模型、土的动力模型、平面应变极限分析理论、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经典塑性与广义塑性中极限分析的上限法、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及其应用等。全书有相当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是一本基础理论著作,也是一本具有较多原创性论著的学术著作。
本书系在《地基与基础》第三版的基础上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历经十余载精心修订而成。 全书共分为岩石与地质作用、土力学、基础工程、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四篇。*篇岩石与地质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岩石的类型及特征;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第二篇土力学,主要内容括: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与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土体中的应力计算;基础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与挡土墙土压力;非饱和土力学概论;第三篇基础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浅基础设计;基础结构设计与计算;桩基础;沉井及墩基础;地基处理;动力机器基础;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数值方法概论;第四篇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主
本书系统介绍了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理论及相关知识,阐述了数值计算的优势及不足、限制和缺陷,帮助读者对数值分析结果作出准确判断。内容覆盖岩土工程分析总论、线弹性有限元理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土的力学性质、弹性本构模型、弹塑性力学性质、简单弹塑性本构模型、高等本构模型、材料非线性有限元理论、渗流和固结、三维有限元计算和傅里叶级数有限元法等。为使读者对有限元数值分析有全面深人的了解,本书侧重理论介绍,应用分析在《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中介绍。
本题集与一般教材均能配套,包含了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共十五章的习题,覆盖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介入了施工标准与规范的主要规定。 每章包括:填空、单选、多选、术语解释、问答、计算绘图题等题型。内容清晰简洁,并将标准答案、解题步骤和提示性解析紧附于各章之后,以便对照和应用。相信本题集的使用,定会对施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很大帮助,对应用型人才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主要介绍了岩体地质与结构特征、岩块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面变形与强度性质、岩体力学性质、岩体工程分类、岩体天然应力、岩体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地基岩体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岩块、结构面、岩体等基本概念、性质指标及其测试方法,掌握工程岩体重分布应力特征、计算方法及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解决岩体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地质工程及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地质、道路桥梁、隧道、矿山、水利水电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一方面以初学者更易理解的视角和笔法诠释土力学经典理论,例如土中水的复杂性与趣味性,有效应力的多视角剖析,渗流力与孔压间的联系,沉降分层总和法的演变,固结方程的内涵剖析,土压力理论的多样化展示,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间的本质联系等;另一方面,也将土力学原理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与读者们讨论:这其中包括了渗流力的建模理解,有效应力定义的再解析,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中相关孔压系数的推导,土压力水土分算理论中三轴强度指标应用的尝试,以及有水边坡稳定分析中局部、整体水压法的提出与应用等。
本书适合力学、机械、土木工程、桥梁工程、航空航天等大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振动基础理论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资料。苗同臣: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结构振动和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主持起草国家标准3项。 作者1983年力学专业毕业,并开始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等课程,从2003年开始为力学、安全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振动理论(振动力学)、非线性振动、计算结构动力学等课程。
本书记述了1952~2016年共64年岩土工程的发展、变化和思考。共分7篇60章。第1篇“成功之路”,简要介绍了作者的一生。第2篇“体制之索”,介绍了工程地质专业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引进,岩土工程专业体制发展的过程。第3篇“信息之新”,主张将勘探、测试、检测、监测等整合起来。第4篇“理念之思”,阐述了对岩土工程理论、经验、概念、分析方法、工程师思想品位的思考。第5篇“工程之善”,阐述岩土工程实践基础上走向岩土强国。第6篇“规范之尊”,讨论了过分依赖规范的问题。第7篇“灾害与环境之治”,阐述了地震和地质灾害是*危险、*复杂的岩土工程。
本书从多尺度、多条件和多维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颗粒离散元方法在岩石力学、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等内容。全书共8章,包括颗粒离散元基本概念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概述、PFC软件基础理论与细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等效岩体技术、岩石破裂过程声发射模拟技术、脆性岩石力学特性模拟方法、应力波及破裂源定位模拟方法、岩土工程稳定性连续 离散耦合模拟方法、散体矿岩放矿模拟方法等。
超高速动能武器是一种可对防护工程关键部位实施“点穴式”打击的新型武器,其对地打击速度达到1700m/s以上,与常规钻地武器相比,近区岩石呈固体至流体过渡的拟流体状态,由此带来侵彻深度逆减趋向极限、弹坑扩增、地冲击毁伤倍增等特征现象,传统侵彻理论不能进行准确描述。本书在综合分析超高速武器发展现状及威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超高速侵彻的相似原理与模拟试验技术,厘清弹靶近区的真实应力状态与行为演化机理,构建超高速侵彻效应的流体 拟流体 固体内摩擦统一理论模型,解决超高速弹体侵彻深度、弹坑形态、地冲击传播衰减的实用计算难题,提出防护工程小安全防护层厚度计算方法及复合遮弹防护技术。
本书介绍了结构工程领域**研究进展,提出了连续倒塌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变形行为的分析及预测方法。在预测结构承载力和描述材料破坏机理基础上,提出相应理论模型和有限元计算方法。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导受力机制,从本质上探究钢筋混凝土结构变形性和承载性能,揭示不同尺度结构抗连续倒塌变形特征和破坏类型,阐明不同变形状态下受力机制衍化规律,推进我国现行建筑结构规范抗连续倒塌能力设计思路及分析方法的发展。
本书对岩土地震工程及工程振动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途径、手段、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介绍。全书共23章:第1~4章讲述与岩土地震工程及工程振动有关的基本知识;第5~13章讲述岩土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的基础理论;第14~18章讲述岩土地震工程问题;第19~23章讲述岩土工程振动问题。
本书对欧、美岩土勘察标准相同之处进行了合并阐述,对欧美岩土勘察标准相异之处进行了分别阐述,同时分别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欧、美岩土工程勘察标准体系简介及一般规定、岩土勘察采用的术语和符号、欧、美岩土工程勘察规划、勘察方法和技术要求、岩土体取样及制备的相关规定、岩土体鉴别及分类、原位测试方法及应用、岩土参数的分析处理、岩体参数及分级方法和岩土勘察报告的编制内容等。
本书分5篇22章。第1篇为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方法,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要求、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勘探与取样、土体原位测试、岩体原位测试、水文地质原位测试、现场检验与监测、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与勘察报告。第2篇为特殊性岩土勘察,包括湿陷性土、红黏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污染土的勘察。第3篇为不良工程地质场地勘察,包括斜坡场地、泥石流发育地区、岩溶发育地区、高地震烈度场地和地下采空区场地的勘察。第4篇为各类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包括房屋建筑与构筑物、地下洞室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工程的勘察。第5篇为新兴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废物处理工程、核电厂工程的勘察。本书是作者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
本书以工程动力地质学为重点,系统全面地介绍工程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反映本学科*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体系合理,内容充实,深入浅出,实用性强。全书共分三篇15章。*篇为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重点包括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区域稳定性理论和岩体结构控制论。第二篇为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包括活断层与地震、斜坡工程、地下工程、岩溶、泥石流、地面沉降和渗透变形等。第三篇介绍工程地质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模拟与评价、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测试与试验、工程地质监测与预测和工程地质信息技术。本书可作为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和有关应用地质学本科生教材,亦可供高等学校有关专业师生及从事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工程师参考。
本书讨论了延伸性的岩土工程连续损伤力学基础理论,并提供了与结构分析有限元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针对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等学科中的结构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手段。此外,本书还以混凝土重力坝、拱坝的抗爆炸冲击荷载的攻击为代表,对地震荷载导致的破坏等重大安全问题的评价与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筑界丛书旨在介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 ,讨论中国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国*具 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 辑丛书已于2002年出版,共计5册,分别为 张永和的《平常建筑》、崔恺的《工程报告》、刘家 琨的《此时此地》、汤桦的《营造乌托邦》和王澍的 《设计的开始》。该丛书是中国实验建筑的**次集 体呈现。 此次“建筑界丛书第二辑”推介了6组*具代表 性的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分别为马岩松、李兴钢、李 虎+黄文菁、华黎、张轲和董豫赣。在丛书中,建筑 师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建筑之外的文字功底和文化 理念。在这里,建筑已不仅仅止于某种具体的“盖房 子”过程,*是建筑家漫长的艺术领悟路径与心灵体 验历程的直接折射。 欣赏6种关于建筑的不同阅读方式,解读6种不同 的建筑文化模式,这是读者在本辑丛书中能体验到
本书是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组织国内近百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编纂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它全面、系统、与时俱进地总结、提炼、概括、升华了爆破行业在各个方面多年来几代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科技进步。经过参审人员推敲、讨论,终确定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工程技术及测试安全评估等,力求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强调“科学性、指导性、新颖性、实用性”,是中国爆破界献给国际爆破行业的一份珍贵礼物。 本书囊括了爆破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从事爆破理论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有很大帮助,而且对现场实施工程爆破的设计、施工、管理和指挥等各爆破岗位决策、管理、环保人员以及中等、高等专业院校师生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书首先介绍了软黏土的微观结构试验测试方法,提出软黏土的接触面概念和测试方法。其次,介绍了基于微观结构的软土孔隙率定量方法和软土平均接触面积率定量方法,建立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了基于平均接触面积率的软土渗流分析、饱和软土固结理论、土压力理论和土坡稳定理论。后,介绍了基于平均接触面积率的抗剪强度理论。《BR》 本书内容切中国际研究热点,学术思想新颖,逻辑性强,结构体系好,对土力学理论注入了新鲜活力。
本书针对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及其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展开一系列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工程应用和现场监测。提出了一套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考虑地基非线性变形的复合地基 筏板、小桩 筏板以及天然地基 筏板的基础设计方法;提出了提高灌注桩承载力的复压施工工法;提出了通过施加静载检验溶洞稳定性的试验方法;等等。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参考,特别适用于在岩溶地区从事高层建筑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