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主要介绍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系统资料和数据。这次第五版除了对原有章节左了适当调整、修改和补充外,还增写了一些新的章节。全书共9篇67章和4个附录。新增了冻土地貌、岩石的野外鉴定、管波探测、常用的卫星导航测量技术和GNSS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土的热物理指标、钻孔剪切试验、水压致裂法测试、动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弯曲元法测试、土的热响应参数测试、珊瑚礁、造地工程、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桩网复合地基、止水帷幕等内容,删除了 低应变机械阻抗法 内容。其他内容也根据新规范做了相应调整。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批))的通知》 (建标E2008]102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相关标准协调,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0章和2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地基计算、山区地基、软弱地基、基础、基坑工程、检验与监测。
本书根据EPC项目的特点和实践编著而成。以管理组织、建设过程、管理目标、项目要素为顺序,阐述了EPC项目管理的要点。同时,每章配有项目管理典型实践案例,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具有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叙述简洁、便于记忆、实用性强的特点。本书可作为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咨询单位的有关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在校生的专业读物,还可作为EPC项目管理知识培训教材或辅导教材。
本规范共分10章和2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地基计算、山区地基、软弱地基、技术、基坑工程、检验与监测。
本书是一本研究生教材,它是在本科土力学的基础上,以更广阔的视野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但尚不是土力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本书在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根据学科的发展,本书分为7个专题,即土力学中的应力与应变,土工试验与测试,土的本构关系,土的抗剪强度,土中水及渗流,土体压缩与固结,边坡稳定。在各专题中重点介绍了各领域的主要概念、理论方法,每专题下设若干讲。在各讲中,以问答的形式讲解要点,以例题的形式巩固理论知识和引导实际应用。本书强调理论概念的理解与理论方法的应用,适于作为高校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与进修材料。
周国瑾、施美丽、张景良编*的这本《建筑力学(第5版)》结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园林、建筑管理、室内装潢等专业多年来教学改革的实践,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类,去芜存精编写而成。全书共16章,主要内容有: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空间力系,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梁的应力和变形,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与力矩分配法,影响线及其应用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建筑、城规、园林、室内装潢、建筑管理、暖通、建筑材料、环保等专业及高等技术学院、成教学院等土建类专业的力学教材,也可供土建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用。
本书较系统、全面介绍了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原理、适用范围、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同时附有许多工程实例。《手册》反映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发展水平。 本书共分十八章,内容包括:总论,复合地基理论概要,换填法,排水固结法,土桩、灰土桩挤密法,沉管挤密砂石桩法,振冲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灌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技术,水泥土搅拌法,石灰桩法,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冻结法,锚固法,土的加筋法,特殊土地基处理概论,托换技术和纠倾技术。本书第三版中独立章目比第二版的章目增加了复合地基概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冻结法、特殊土地基处理概论等四章。 本书可供从事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应用,亦可供工程勘察、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桩基工程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基础形式,合理正确的基桩检测方法是控制桩基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手段,客观准确的基桩检测数据是工程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基桩检测技术是综合了的多门学科和技术的系统工程,是吸收了大量工程经验的实用技术。本书共分九章,章介绍了基桩检测涉及到的桩基基础知识、桩基施工技术;第二章综述了基桩检测技术的分类与选用方法:第三章—第八章对现行基桩桩身质量及承载力各项检测方法的应用原理进行了系统归纳,详细介绍了各项检测的现场检测技术和结果评价方法,总结和解释了检测原理和检测技术中易出现的问题,并例举了大量的工程实例;第九章增设了基桩自平衡法承载力检测新技术,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基桩检测*技术,也促进该方法的推广和使用。
本书阐述了作者在微生物土加固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探索,创新性地将传统土力学原理与微生物固化技术相结合,并成功应用于岛礁地基处理、边坡抗侵蚀、文物修复等领域。本书汇集了作者及其创新团队近年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一部反映该技术研究成果和发展概况的专著。
张量是数学、物理、材料、天文、地理和力学等学科进行模型定量描述的工具,在很多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张量分析基本概念的教材,其目的是体现张量记号和张量方程蕴含的优美,同时引入大量有关张量的工程实例,让读者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妙处。本书共分四章:章介绍了一阶张量,即矢量的定义及其运算法则;第二章主要讲张量的定义、张量的运算、张量的分解以及常见的张量等内容;第三章主要讲张量函数以及场方程,主要针对直线坐标系下定义的张量导数及相关运算;第四章主要讲曲线坐标系中张量的基矢量的导数、张量函数对于矢径的导数以及物理分量。
《理论力学习题册》是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需要而编写的。 为了方便教学,《理论力学习题册》紧扣教材中每个章节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组成,按照章节顺序有层次地将课后习题筛选出来并编写成册,知识点分布均匀,题量适中,难易程度恰当,循序渐进,有助于读者对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理论力学习题册》在每章前都将本章重点总结陈列,以便读者在使用时能快速地进行知识点和公式的查阅。《理论力学习题册》将筛选的习题重新进行了编号,在每章后都附有参考答案,以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以系统阐述岩土塑性基本理论、岩土类材料实用建模方法与极限分析方法为目的,既能提供反映岩土类摩擦材料力学特征与变形机制的塑性理论,又能较系统、简明地阐述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内容包括应力与应变、岩土弹性力学与弹性变形能、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塑性位势理论、加载条件与硬化规律、弹塑性本构关系与加卸载准则、应变空间中表述的弹塑性理论、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力学、岩土非线性弹性模型、岩土弹塑性静力模型、土的动力模型、平面应变极限分析理论、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经典塑性与广义塑性中极限分析的上限法、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及其应用等。全书有相当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是一本基础理论著作,也是一本具有较多原创性论著的学术著作。
本书系在《地基与基础》第三版的基础上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历经十余载精心修订而成。 全书共分为岩石与地质作用、土力学、基础工程、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四篇。*篇岩石与地质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岩石的类型及特征;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第二篇土力学,主要内容括: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与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土体中的应力计算;基础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与挡土墙土压力;非饱和土力学概论;第三篇基础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浅基础设计;基础结构设计与计算;桩基础;沉井及墩基础;地基处理;动力机器基础;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数值方法概论;第四篇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主
本书系统介绍了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理论及相关知识,阐述了数值计算的优势及不足、限制和缺陷,帮助读者对数值分析结果作出准确判断。内容覆盖岩土工程分析总论、线弹性有限元理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土的力学性质、弹性本构模型、弹塑性力学性质、简单弹塑性本构模型、高等本构模型、材料非线性有限元理论、渗流和固结、三维有限元计算和傅里叶级数有限元法等。为使读者对有限元数值分析有全面深人的了解,本书侧重理论介绍,应用分析在《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中介绍。
本题集与一般教材均能配套,包含了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共十五章的习题,覆盖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介入了施工标准与规范的主要规定。 每章包括:填空、单选、多选、术语解释、问答、计算绘图题等题型。内容清晰简洁,并将标准答案、解题步骤和提示性解析紧附于各章之后,以便对照和应用。相信本题集的使用,定会对施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很大帮助,对应用型人才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主要介绍了岩体地质与结构特征、岩块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面变形与强度性质、岩体力学性质、岩体工程分类、岩体天然应力、岩体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地基岩体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岩块、结构面、岩体等基本概念、性质指标及其测试方法,掌握工程岩体重分布应力特征、计算方法及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解决岩体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地质工程及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地质、道路桥梁、隧道、矿山、水利水电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一方面以初学者更易理解的视角和笔法诠释土力学经典理论,例如土中水的复杂性与趣味性,有效应力的多视角剖析,渗流力与孔压间的联系,沉降分层总和法的演变,固结方程的内涵剖析,土压力理论的多样化展示,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间的本质联系等;另一方面,也将土力学原理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与读者们讨论:这其中包括了渗流力的建模理解,有效应力定义的再解析,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中相关孔压系数的推导,土压力水土分算理论中三轴强度指标应用的尝试,以及有水边坡稳定分析中局部、整体水压法的提出与应用等。
本书适合力学、机械、土木工程、桥梁工程、航空航天等大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振动基础理论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资料。苗同臣: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结构振动和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主持起草国家标准3项。 作者1983年力学专业毕业,并开始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等课程,从2003年开始为力学、安全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振动理论(振动力学)、非线性振动、计算结构动力学等课程。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 十三五 规划教材/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系列精品教材 工程地质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概念清晰、覆盖面广,能满足我国当前对 大土木 的人才培养需要。教材附有PPT和考试题库,方便教学。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绪论;矿物与岩石;地层与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水的地质作用;特殊土;不良地质作用;工程地质勘察。 本教材可作为 大土木 类专业的教学与学习用书,也可作为相关考试和行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记述了1952~2016年共64年岩土工程的发展、变化和思考。共分7篇60章。第1篇“成功之路”,简要介绍了作者的一生。第2篇“体制之索”,介绍了工程地质专业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引进,岩土工程专业体制发展的过程。第3篇“信息之新”,主张将勘探、测试、检测、监测等整合起来。第4篇“理念之思”,阐述了对岩土工程理论、经验、概念、分析方法、工程师思想品位的思考。第5篇“工程之善”,阐述岩土工程实践基础上走向岩土强国。第6篇“规范之尊”,讨论了过分依赖规范的问题。第7篇“灾害与环境之治”,阐述了地震和地质灾害是*危险、*复杂的岩土工程。
本书从多尺度、多条件和多维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颗粒离散元方法在岩石力学、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等内容。全书共8章,包括颗粒离散元基本概念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概述、PFC软件基础理论与细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等效岩体技术、岩石破裂过程声发射模拟技术、脆性岩石力学特性模拟方法、应力波及破裂源定位模拟方法、岩土工程稳定性连续 离散耦合模拟方法、散体矿岩放矿模拟方法等。
超高速动能武器是一种可对防护工程关键部位实施“点穴式”打击的新型武器,其对地打击速度达到1700m/s以上,与常规钻地武器相比,近区岩石呈固体至流体过渡的拟流体状态,由此带来侵彻深度逆减趋向极限、弹坑扩增、地冲击毁伤倍增等特征现象,传统侵彻理论不能进行准确描述。本书在综合分析超高速武器发展现状及威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超高速侵彻的相似原理与模拟试验技术,厘清弹靶近区的真实应力状态与行为演化机理,构建超高速侵彻效应的流体 拟流体 固体内摩擦统一理论模型,解决超高速弹体侵彻深度、弹坑形态、地冲击传播衰减的实用计算难题,提出防护工程小安全防护层厚度计算方法及复合遮弹防护技术。
本书介绍了结构工程领域**研究进展,提出了连续倒塌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变形行为的分析及预测方法。在预测结构承载力和描述材料破坏机理基础上,提出相应理论模型和有限元计算方法。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导受力机制,从本质上探究钢筋混凝土结构变形性和承载性能,揭示不同尺度结构抗连续倒塌变形特征和破坏类型,阐明不同变形状态下受力机制衍化规律,推进我国现行建筑结构规范抗连续倒塌能力设计思路及分析方法的发展。
本书对岩土地震工程及工程振动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途径、手段、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介绍。全书共23章:第1~4章讲述与岩土地震工程及工程振动有关的基本知识;第5~13章讲述岩土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的基础理论;第14~18章讲述岩土地震工程问题;第19~23章讲述岩土工程振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