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主要介绍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系统资料和数据。这次第五版除了对原有章节左了适当调整、修改和补充外,还增写了一些新的章节。全书共9篇67章和4个附录。新增了冻土地貌、岩石的野外鉴定、管波探测、常用的卫星导航测量技术和GNSS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土的热物理指标、钻孔剪切试验、水压致裂法测试、动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弯曲元法测试、土的热响应参数测试、珊瑚礁、造地工程、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桩网复合地基、止水帷幕等内容,删除了 低应变机械阻抗法 内容。其他内容也根据新规范做了相应调整。
本题集与一般教材均能配套,包含了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共十五章的习题,覆盖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介入了施工标准与规范的主要规定。 每章包括:填空、单选、多选、术语解释、问答、计算绘图题等题型。内容清晰简洁,并将标准答案、解题步骤和提示性解析紧附于各章之后,以便对照和应用。相信本题集的使用,定会对施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很大帮助,对应用型人才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根据EPC项目的特点和实践编著而成。以管理组织、建设过程、管理目标、项目要素为顺序,阐述了EPC项目管理的要点。同时,每章配有项目管理典型实践案例,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具有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叙述简洁、便于记忆、实用性强的特点。本书可作为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咨询单位的有关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在校生的专业读物,还可作为EPC项目管理知识培训教材或辅导教材。
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共分十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与渗透变形,地基土中的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与基础的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土坡稳定分析,地基承载力,土的压实性和地基处理,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天然地基浅基础的设计,桩基础及其他深基础。第六章着重介绍了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七~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及地基基础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各章末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书末附有地质年代表及书中主要单位换算表。 本书可作高等学校水利水电、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工程、地下工程、桥涵基础工程、港口码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专业学生教材,亦可供函授大学、电视大学、职业大学等同类专业选用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批))的通知》 (建标E2008]102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相关标准协调,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0章和2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地基计算、山区地基、软弱地基、基础、基坑工程、检验与监测。
本书较系统、全面介绍了在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原理、适用范围、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同时附有许多工程实例。《手册》反映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发展水平。 本书共分十八章,内容包括:总论,复合地基理论概要,换填法,排水固结法,土桩、灰土桩挤密法,沉管挤密砂石桩法,振冲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灌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技术,水泥土搅拌法,石灰桩法,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冻结法,锚固法,土的加筋法,特殊土地基处理概论,托换技术和纠倾技术。本书第三版中独立章目比第二版的章目增加了复合地基概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冻结法、特殊土地基处理概论等四章。 本书可供从事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应用,亦可供工程勘察、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基处理新技术、新进展。全书分18章,主要内容为:概论;复合地基技术; 排水固结法加固地基;电渗排水固结法的新技术与新进展;搅拌桩技术智能化发展;强夯法;海外大面积吹填地基振冲密实处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实践;灌浆加固法;管幕冻结法;现浇泡沫轻质土路堤技术;组合桩复合地基;潜孔冲击高压旋喷技术(DJP工法);软土地基就地固化技术开发及应用;微生物土加固技术;黄土地基处理;季冻区高铁路基冻胀变形控制技术;水下地基处理技术;地固件地基处理技术与实践。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监测、研究、工程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岩体地质与结构特征、岩块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面变形与强度性质、岩体力学性质、岩体工程分类、岩体天然应力、岩体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地基岩体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岩块、结构面、岩体等基本概念、性质指标及其测试方法,掌握工程岩体重分布应力特征、计算方法及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解决岩体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地质工程及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地质、道路桥梁、隧道、矿山、水利水电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一方面以初学者更易理解的视角和笔法诠释土力学经典理论,例如土中水的复杂性与趣味性,有效应力的多视角剖析,渗流力与孔压间的联系,沉降分层总和法的演变,固结方程的内涵剖析,土压力理论的多样化展示,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间的本质联系等;另一方面,也将土力学原理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与读者们讨论:这其中包括了渗流力的建模理解,有效应力定义的再解析,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中相关孔压系数的推导,土压力水土分算理论中三轴强度指标应用的尝试,以及有水边坡稳定分析中局部、整体水压法的提出与应用等。
本书从多尺度、多条件和多维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颗粒离散元方法在岩石力学、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等内容。全书共8章,包括颗粒离散元基本概念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概述、PFC软件基础理论与细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等效岩体技术、岩石破裂过程声发射模拟技术、脆性岩石力学特性模拟方法、应力波及破裂源定位模拟方法、岩土工程稳定性连续 离散耦合模拟方法、散体矿岩放矿模拟方法等。
《理论力学习题册》是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需要而编写的。 为了方便教学,《理论力学习题册》紧扣教材中每个章节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组成,按照章节顺序有层次地将课后习题筛选出来并编写成册,知识点分布均匀,题量适中,难易程度恰当,循序渐进,有助于读者对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理论力学习题册》在每章前都将本章重点总结陈列,以便读者在使用时能快速地进行知识点和公式的查阅。《理论力学习题册》将筛选的习题重新进行了编号,在每章后都附有参考答案,以方便读者查阅。
张量是数学、物理、材料、天文、地理和力学等学科进行模型定量描述的工具,在很多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张量分析基本概念的教材,其目的是体现张量记号和张量方程蕴含的优美,同时引入大量有关张量的工程实例,让读者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妙处。本书共分四章:章介绍了一阶张量,即矢量的定义及其运算法则;第二章主要讲张量的定义、张量的运算、张量的分解以及常见的张量等内容;第三章主要讲张量函数以及场方程,主要针对直线坐标系下定义的张量导数及相关运算;第四章主要讲曲线坐标系中张量的基矢量的导数、张量函数对于矢径的导数以及物理分量。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 十三五 规划教材/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系列精品教材 工程地质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概念清晰、覆盖面广,能满足我国当前对 大土木 的人才培养需要。教材附有PPT和考试题库,方便教学。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绪论;矿物与岩石;地层与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水的地质作用;特殊土;不良地质作用;工程地质勘察。 本教材可作为 大土木 类专业的教学与学习用书,也可作为相关考试和行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以原传统学科“探矿工程”的全部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一部分为依托,通过学科交叉和拓宽发展起来的。 《高等学校部级重点教材:岩土钻掘工程学》经1998年2月在长春由地质矿产部教育司主持召开的全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作为部级重点教材。本教材力图反映岩土钻掘破碎原理,钻孔弯曲原理,浆液护壁堵漏原理,施工过程*化准则,现代钻掘设备的工作原理与选用原则,地质钻探、工程钻探工艺及取样技术,岩土掘进工程基本作业与辅助作业的工作原理及施工技术,岩土钻掘现场工程管理等内容,以适应本专业毕业生今后面向矿产资源的探采和城乡建设基础工程(含岩土加固、地质灾害治理)的勘查、设计、施工与管理以及交通水利等行业的工作需要。 本教材将主要用于“堪查技术与工程”
本书针对土建类专业的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工程、交通土建工程、轨道交通、道路工程等专业方向的教学需要,遵循“内容充实、注重实用、兼顾不同行业、便于自学”的原则,主要依据国家和行业*版规范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计算性、实验性及应用性的特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绪论、岩土工程勘察、天然地基浅基础、连续基础、桩基础、沉井工程、地基处理、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施工、区域性地基与挡土墙。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交通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基础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土建类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并可供土建类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以系统阐述岩土塑性基本理论、岩土类材料实用建模方法与极限分析方法为目的,既能提供反映岩土类摩擦材料力学特征与变形机制的塑性理论,又能较系统、简明地阐述岩土塑性力学原理。内容包括应力与应变、岩土弹性力学与弹性变形能、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塑性位势理论、加载条件与硬化规律、弹塑性本构关系与加卸载准则、应变空间中表述的弹塑性理论、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力学、岩土非线性弹性模型、岩土弹塑性静力模型、土的动力模型、平面应变极限分析理论、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经典塑性与广义塑性中极限分析的上限法、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及其应用等。全书有相当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是一本基础理论著作,也是一本具有较多原创性论著的学术著作。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杆件的轴向拉伸(压缩)与扭转;梁的弯曲;杆件的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力法、位移法以及力矩分配法等。本教材根据建筑行业相关专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力求做到通俗易懂,使高职高专学生能够较轻松理解和掌握,并灵活运用该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书中带★的部分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取舍。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土建类专业及其他成人高校相应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适合力学、机械、土木工程、桥梁工程、航空航天等大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振动基础理论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资料。苗同臣: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结构振动和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主持起草国家标准3项。 作者1983年力学专业毕业,并开始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等课程,从2003年开始为力学、安全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振动理论(振动力学)、非线性振动、计算结构动力学等课程。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第3版上下)》是由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技术工作多位专家教授共同编写的。本书收集了岩土工程安全监测的*技术,全面总结了当前岩土工程安全监测的成果和经验,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实际应用为主线,并以监测工程的形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技术原则和方法。同时,还编入了大量可供类比的工程实例。 本书第三版分上、下册共七章。主要内容为:概论、岩土工程安全监测设计、监测仪器选型及使用方法、监测资料的分析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水电大坝、边(滑)坡、交通隧道、尾矿库(坝)、市政工程等安全监测的方法。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第3版上下)》可供水利水电、交通隧道、市政、矿山等建筑工程领域中从事岩土工程安全监测设计、施工、监测、研究、管理和教学的人员参考。本书由殷世华等主编。
本书是针对PKPM08版软件的新版本进行编写的。全书共分6章,内容主要有:PKPM系列软件介绍;JCCAD基础设计预备知识与地质资料的输入;浅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JCCAD工具箱介绍;JCCAD常见问题解答。本书读者对象为大、中专院校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新参加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毕业生,施工图审查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工程监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