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是一部传统建筑文化讲义,计十六讲。主要内容以河图、洛书、易经八卦为理论主线,采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通过易学象数辩析,从简从实,剥离传统神化迷信之外衣,力求以我国古今建筑环境案例来说明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一本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建筑领域很好的普及读物。
本书主要针对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习者,由实践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建筑技术与建筑结构教学的同济大学曲翠松副教授编写而成。书中由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入手,着重讲解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设计的支撑作用。全书共分七章,包括设计顺应气候、能量、通风、双层立面、中庭、被动式与主动式。各章节中均选取了相应的建筑实例以更好地说明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本书适合建筑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广大建筑从业者阅读与参考。
美国混凝土学会(ACI)在100多年的工程实践中,编制了大量的标准规范,出版了许多技术报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ACI 201.1R-92“在役混凝土的状态调查指南”提供了一个准备在役混凝土使用情况报告的系统,它包括准备报告所需要考虑的所有细节的检查表格,以及有关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概念。 ACI 224.1R-93“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评价和修复”总结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评价步骤和主要修复技术。 ACI 364.1R-93“混凝土结构改造工程前的评估指导”概述了在改造之前可能进行的对混凝土结构的评估程序。 ACI 365.1R-00“服役寿命预测”总结了有关新建和现有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预测的信息。报告给出了控制混凝土服役寿命的主要因素和评价现有结构状况的方法。 ACI 437R-03“现有混凝土建筑物的强度评定”给出了选
建筑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和自然界发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建筑环境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排放、废弃物,让建筑和人的生活成为地球这个美丽星球上生生不息的一部分,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需要回应的重要议题。本书力图通过一系列实际建成且经过时间检验的绿色建筑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绿色建筑的理念、策略、方法,并探讨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用轻松的形式,将回应气候的被动式设计,日新月异的智能化系统,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等多角度、多维度的知识和理念有逻辑地串联在一起,让读者重新认识建筑、人、环境的整体性。
可再生能源应用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一体化设计施工为绿色建筑提供系统性技术保障。为了展示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一体化在世界绿色建筑中的运用,介绍国内外绿色建筑技术和实践成果,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编撰了《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一书,集中关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应用、自然通风、水循环技术、潮汐能发电、地源热泵等。
本书共分六章,包括建筑节能检测概述、外保温系统及组成材料测试技术、建筑幕墙、建筑门窗、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建筑现场检测。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外保温系统及组成材料检测技术、建筑幕墙及门窗检测技术、采暖通风空调系统检测技术、节能建筑现场检测技术、门窗节能性能标识等,同时在附录中给出了一些常用检测项目的检测记录表,内容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工作的检测、生产、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学习使用。
本书为《混凝土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本书将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按水泥基体的组成、纤维的作用、制备工艺和复合材料的性能等,分为纤维增强水泥与纤维增强混凝土两大类,在简明地阐述两类复合材料的定义、发展历程、增强机制与力学性能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类中主要品种的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工艺、力学性能与耐久性以及应用领域与应用实例等均作了详尽的介绍,其中包含近年来国内外开发的若干新品种与新技术。 本书的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对我国从事纤维增强水泥与纤维增强混凝土的设计、研究、生产、施工与使用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与职业技术学校有关专业的参考读物。
教育是将建筑环境向可持续环境转变的重要手段。刘晨编著的这本《绿色建筑》向读者展示了商业建筑和住宅建筑中能源效率的重要性,并且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举例说明了绿色建筑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本书还向我们阐述了这些设计师是如何将他们的新观念与素材相结合,如何处理理念与建筑的冲突的。
材料是建筑学的基本问题。建筑中对于材料的呈现也有不同的态度——压抑或是张扬材料的特征,并由此而至对于材料的隐匿或是显现。本书突破了以往仅从材料的结构属性或技术角度出发的研究视角,而是从材料的表面属性和空间角度来进行探讨,对于正统建构理论中对于材料结构属性的过度关注,以及由此而来的材料与空间之间的失衡状态作出了批判性的解读,以期获得空间一材料的同时性呈现并达致它们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作者首先以“本性”和“真实性”为两个关键线索总结了西方至19和20世纪之交的材料研究,然后从材料、“面饰”与空间的关系方面集中考察了森佩尔的建筑理论思想,从而得以区别于结构理性主义,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材料的表面属性上,建立材料和空间在知觉意义上的联系。接下来,作者分章节对材料的显现、材料的隐匿以及材料的透
本书是关于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的通用性教材。在较全面地分析中国能源资源的前提下,对利用新能源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论述与探讨,介绍了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其他新能源,如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海洋能、氢能等,阐述了节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涉及通用节能技术、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的节能技术、节约热能、建筑节能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节能减排等方面,注重节能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每章都附有相关案例或补充阅读材料,并列出思考题,力求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帮助读者对基本原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 本书可供能源、环境、化工、建筑等专业的相关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
本书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水利、土木建筑工程中应用膨胀混凝土的经验,介绍了我国常用的膨胀剂和国外的膨胀水泥材料的主要成分、性能。还介绍了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性能、要求、设计、施工和外的使用实例。对解决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可作重要的参考。 本书特别译介了美国补偿收缩混凝土的使用准则,并介绍了日本对膨胀剂的要求,对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技术作有益的参考。本书可供水利、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商品混凝土公司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里面的很多文章,涉及了我们这门学问的许多本质和核心问题,这本书使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变得生动鲜活;本书涉及的论题,或出于技术规范的编制与执行中的争论,或见于文献和工程实倒中的错漏,或来自课堂答疑及考试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有的放矢,切中关键的。
本书是在1985年版本的基础上,按照我国新修订的有关规范全面增删修改而成。全书共十章,包括:结构体系与布置;荷载与设计要求;框架、剪力墙、底层大空间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简体等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的矩阵位移法;框架、剪力墙截面的设计与构造等。 本版收集了新的建筑实例,较详细地讨论了结构抗震设计,并介绍了时程分析法。为了突出基本概念便于教学,书中阐述的计算方法以适合手算的简便方法为主,但也介绍了矩阵位移法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概括介绍并评价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电算程序。 书中内容结合我国工程实际,同
《上海百年建筑师和营造师》收录了周惠南、庄俊、范文照、李锦沛、陈植、赵深、童寓、吕彦直、董大酉、杨锡镠、奚福泉、黄元吉、陆谦受、刘鸿典、黄作橥等人的作品。
本书积作者几十年科研与实践经验,对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特别是形式多样的柱/梁结点设计以及许多新增内容。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述钢管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极限分析,下篇介绍其设计、施工和工程应用。 本书内容简明扼要,理论联系实际,且重在应用,可供钢管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使用。同时本书亦可作为教材,供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本手册是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及其他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并结合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编写的实用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