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描述了景观、用地和自然资源的形成原则、方法和技术,以使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得以持续发展。作者通过的教学和专业实践,以泛专业的视角,针对普通市民、景观师、规划师和其它行业人员关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构架,并完成了一系列实践项目。本书是对这一理论、方法和各项实践案例的全面介绍。本书是著名生态学著作《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篇。适用于建筑、城规与园林专业的广大师生以及相关设计人员,生态保护决策者等。
《Low-E节能玻璃应用技术问答》一书以Low-E玻璃的节能性为线索,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建筑玻璃节能的基本概念、光热性能参数及相关测量标准和计算软件、各种玻璃产品的特性、影响玻璃节能的因素及优化措施等,并针对实用中常见的玻璃隔声、防结露、外观光畸变、不同气候区域的节能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为设计出更适用的建筑玻璃提供了指导。
本书共4部分内容,分别为:国外既有建筑概况、标准篇、公共建筑案例篇、居住建 筑案例篇。国外既有建筑概况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既有建筑现状和改造工作进展,重点对这些国家为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或绿色改造出台 的一系列法规政策进行了梳理。标准篇介绍了上述国家针对既有建筑改造和运行维护发 布的设计、评价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故本书对各 个国家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进行了重点分析,主要包括:标准制定和发布、评 价指标体系、技术要求、评价等级划分和标准应用情况等。公共建筑案例篇和居住建筑 案例篇共收录了国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案例22个,其中公共建筑绿色改造案例16个,居 住建筑绿色改造案例16个。这些不同国家的典型案例,均从建筑概况、改造前主
龙惟定等著的《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从阐述建设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以综合资源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原则与目标的设定,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基于碳约束的区域建筑可利用能源资源的优化方法和区域建筑能源需求的预测。本书还具体介绍了利用新能源的区域能源系统方式,如分布式能源的热电联产系统、地源热泵,以及多能源互补与优化配置的方法。书中还提出了低品位未利用能源的能源总线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系统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并后归结到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各相关评价方法。本书后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能源方式和能源系统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实例加以剖析,并提出思考与展望。全书体系清晰,概念完整。 《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不是教材,也不是设计手册。书中
本书根据相关技术研究和工作成果介绍绿色建筑节能低碳技术,并就近年来在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新型建筑节能材料、钢结构绿色低碳建造与施工、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建造技术、绿色低碳建筑节能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等进行了专门介绍,内容涵盖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制造与施工技术、建筑检测与评价方法、建筑节能集成应用体系等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趋势等。 全书分为八章,依次为绪论、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概论、高性能建筑保温隔热材料、钢结构绿色低碳建造与施工、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绿色低碳建造与施工、高速铁路桥梁绿色低碳施工技术、大型科技场馆绿色低碳建筑节能集成与示范、绿色低碳建筑工程实例等。 本书可供从事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节能材料研发、绿色低碳建筑检测与施工管理等方面
《污染土的快速诊断与土工处置技术》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对该问题认识的历程和立法经验,并从结束角度系统阐述了污染物来源及分类、环境地质条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污染场地的调查方法、基于综合测试方法的污染场地快速诊断方法、综合考虑人体健康和建设工程安全的综合评估方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的综合评估方法和常用的修复治理技术。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污染场地的综合治理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瓶颈问题之一。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充分认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融合环境工程和岩土工程等多专业的技术优势,借助环境岩土工程这一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栗德祥编著的《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为《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理论及实践丛书》的第二册,共分6章,分别为生态示范村、绿色建筑示范、旧建筑再利用、城市新区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范例、德国鲁尔区北工业遗产保护之路。 《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可为建筑师提供有关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方面的设计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建造者、投资者、业主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栗德祥编著的《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为《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理论及实践丛书》的第二册,共分6章,分别为生态示范村、绿色建筑示范、旧建筑再利用、城市新区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范例、德国鲁尔区北工业遗产保护之路。 《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可为建筑师提供有关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方面的设计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建造者、投资者、业主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绿色生态村镇建设是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的重要问题。《绿色生态村镇环境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立足于绿色生态村镇,以环境为侧重点,利用文献调研、实地走访、模型分析等方法,筛选绿色生态村镇环境影响指标因子,构建绿色生态村镇环境指标体系,并提出对应的评价方法,用于评估绿色生态村镇建设各阶段的环境状况,引导和支撑绿色生态村镇的建设。同时,《绿色生态村镇环境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还针对村镇能源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两方面的典型问题,构建了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辅以案例分析。
《西部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研究论文集--中国绿 色建筑与节能青年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西部生态城镇 与绿色建筑技术论坛论文集》由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 青年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西部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技 术论坛的精选论文汇集而成。论文内容反映了以下研 究成果: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标准与方法,生态城镇 ,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中的声学研究,空调系统 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工程实践。本次年会共 征集到论文74篇,其中44篇论文全文收录于本论文集 ;另有15篇论文发表在《绿色城市与生态建筑》杂志 的专刊上面,为便于大家了解本次会议的全部论文情 况,特将该部分论文的摘要作为附录收入本论文集。
空调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应该是降低能耗,改善室内环境,与能源结构匹配的有效途径。本书共分八章,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对温湿度环境控制的本质的认识,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设想,液体吸湿剂的空气全热回收装置和新风处理装置,间接蒸发冷却装置及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工程实例分析等。
本书针对我国开发建设中传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脱节,导致规划设计实施性低、可用性差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开发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借鉴,从城市 精细化管理 角度出发,提出了 规划设计总控模式 作为解决当前区域开发建设问题的核心手段。本书详细诠释了规划设计总控的内涵,提出规划设计总控 七原则 的理论体系 包括多专项整合、多利益协调、多维度统筹、全过程参与、动态化调整、综合化咨询、多部门决策;同时从法定规划优化、专项规划整合、开发建设导则、管控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等方面,构建了区域开发 五步走 的全流程操作模式和实施框架;*后通过结合近阶段实践的多个相关案例,对 七原则 的实际运用以及 五步走 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本书农村生态住宅设计从生态、节能的角度入手,部分农村生态住宅是在研究了我国各气候地区及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设计的。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对生态节能住宅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本书对读者思维有所启发。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使用,同时可作为工具书,供科研人员和政府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人员参考。
《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与应用案例》介绍了全球以及我国能源和环境所面临的严峻状况,阐述了我国及上海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和目标任务,并且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主体;领导在节能减排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3-2014)》 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全书共11篇 ,分别为建筑 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 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 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屋顶 绿化、部分地方协会相关报告。全面总结了2013年我 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 与发展情况。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行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 员参考使用。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3-2014)》 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全书共11篇 ,分别为建筑 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 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 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屋顶 绿化、部分地方协会相关报告。全面总结了2013年我 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 与发展情况。
本书主要讲述了,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使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依然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如何*化地实现建筑的生态性能依然是建筑学探索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筑形态作为建筑生态化的主要载体与基础手段,不仅是探索研究建筑生态化的基础课题,也是建筑学本身的基础性课题。 本书主要内容是试图从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建筑生态化的形态策略引入一个新的视角,并通过对建筑生态化的非线性建筑形态策略的原理模式的理论建构、具体策略分析和一般设计方法与模式的分析总结,建构起建筑生态化的非线性形态策略的开放框架体系,并以局部试验对具体策略以及设计方法与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验证。
刘加平等所著的《绿色建筑——西部践行》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内容分为上、中、下篇三个部分。其中靠前章和第2章为上篇,立足于人、社会、自然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提出了以本土观和地域性为理论基础,以人体需求为依据的绿色建筑层级理念。第3章到第6章为中篇,研究团队以绿色建筑基础研究案例为主线,在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将云南、西藏、新疆、海南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都纳入了研究的范围。详细论述了针对绿色建筑本土属性和地域属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在这些地区构建绿色建筑的途径,为同类的绿色建筑研究提供参考。第7章到靠前1章为下篇,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多年来的绿色建筑实践项目,给出了将绿色建筑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操作的方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编著的《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关键技术与运营实践》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丛书之一,《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关键技术与运营实践》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为载体,研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创新,适宜技术的落实以及工程实施、运营中关键技术的突破。并通过示范工程案例,推广示范项目的有益经验,实现示范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价值,为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推广提供支撑。同时,工程实例的成功经验,也增进了同行以及公众对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的认lL只和理解,进一步推动建筑市场的转型。
绿色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实现*效、*少量、*影响地使用资源和能源,营造出一种低碳、健康、和谐人性化的聚居环境。相对于传统社区,绿色社区具有较低的环境冲击性、资源和能源消耗性,同时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舒适性以及社会和谐性等特征。 绿色社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1898 年提出的 花园城市 理论,这是绿色社区思想的萌芽。19 世纪70 年代,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标志着基于 生态价值观 的社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成为绿色社区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绿色社区建设开始进行研究,先后出现了若干应用较广的绿色社区评价体系。 20 世纪末以来,中国许多城市开始思考如何持续发展问题,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也不断深化。特别是 十九大 提出了关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