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 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 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 包豪斯风格 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 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 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 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 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 阿尔博斯(Josef A
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是台湾建筑史学者、评论家徐明松多年来对王大闳建筑成就的研究成果,不仅以专论形式收录了对其中39个建筑案例的评述,更以文献形式详尽记录了王大闳先生的所有建筑作品,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读者从中不仅可了解到王大闳建筑实践的特点及演变、一些重大项目的前后始末,更可窥得一位建筑师在动荡大局下的人生际遇。
《空间时间建筑》初由吉迪恩的讲稿和课堂讨论稿汇集而成,并由人译成英文,于1940年于麻省剑桥脱稿,并于194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刊印版。由于“内容丰富、妙笔生花,成了无可相匹的英文现代建筑史和现代建筑思潮的里程碑”。此后它历经多次修订、扩充、重印,并多次再版,译有多国文字。在此次*的第五版增订版本中,有一些大量的增补,全书共628页,插图五百多幅(含大量精美图照与大师手稿)。
暂无内容简介。。。。。。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20世纪,我们可以称之为“机器原理时代”。机器的每一个部件都有十分明确的功能。通过重复生产这些部件并且进行精密的组装,一个相同类型的机器可以被再生产,以至可以批量生产。在20世纪,以功能性与合理性为目标的现代社会观念,恰巧遵循了机器的概念。 机器时代发展于工业社会,机器是欧洲中心主义的象征,在初发明了蒸汽机后,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和飞机的出现,机器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象征。它已经成为西方社会荣耀的源泉,也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梦想。现代化已经意味着西方化与机械化。人们相信,这种强行进入的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系统和文化会把幸福带给全人类。机器成为科技和经济的象征,同时也成为普遍主义和政治霸权的象征。在机器时代,经济和科技的功能得以增强,用以建立经济和军事强大的国家。从这个意
阿尔托是芬兰本土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虽然他多次出国考察学习,也曾在美国执教,受到过各种流派的影响,却没有盲目地追随他人或简单地模仿某种派,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他的作品始终密切联系着芬兰本土的实际情况,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倡导建筑多元化的今天,阿尔托的地域化建筑风格和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示,他的成就对我国建筑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书选取了阿尔托的18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第1章介绍阿尔托的简历,后一章综合分析阿尔托作品的特点、设计理论与思想渊源。考虑到国内关于阿尔托的资料相对较少,在编写过程中尽量把作品介绍得详细些,编入的图片超过740幅,力图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全貌,对于尚未去过作品现场的读者尤为重要。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包豪斯风格”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列奥尼?费宁格(LyonelFeininger)、保罗?克利(PaulKlee)和奥斯卡?施莱默(Oskar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伊顿(JohannesItten)、约瑟夫?阿尔博斯(JosefAlbers
本期a u专辑介绍西泽立卫。西泽先生兼任SANAA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其设计活动广泛丰富,早自1998年的“周末别墅”直至进行中的项目都将在本期内容中一一呈现。
不同于其他的建筑宣言,科林 圣约翰 威尔逊的《现代建筑的另一种传统:一个未竟的事业》并没有给出一个抽象的理念供其他建筑从业者模仿。相反,这本书呼吁将建筑看作一门实用的艺术。威尔逊教授认为,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苛刻的正统标准下一直存在着一股“抵抗力量”,这是一种正在延续的传统,一个未竟的事业。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有阿尔瓦 阿尔托、汉斯 沙隆、雨果 哈灵以及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等。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在这不平凡的亚洲国家完成了那些塑造我们研究和创新路径的项目,现在我们有这个机会将前年的工作都汇集在这本出版物中。这份邀请(此书的出版)是对我们实践工作背后思想的逐渐自我完善的认可。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我们设计意图的完全体现,并以每个项目为契机,把我们自己的信念带入到不同“语境”的对话中。 毫无疑问,建筑是一种艺术的诠释,需要技术,让故事更有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项目都是“新”的:我们的信念,每一座建筑都如同是一个新的故事,通过材料、空间概念、布局和装饰来阐述,总是随着预先存在的环境的多样性而改变,即文化的背景总是被认为比地理上的背景更多变。 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作品,可以找出某几个概念:知识、解释、叙述、身份和归属感,它们依次从原本的背景开始,在建筑形
本书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人类控制的范围。
这本由贝瑟妮·帕奇编的《建筑师的家(精)》将带领读者一窥世界知名建筑师们别具一格的私人宅邸。这些建筑师们是怎样设计他们自己的私人领地的?他们的家人的需求变化会如何影响空间的结构完整性?他们要如何在自己的避风港里展示他们在室内设计方面的才华?本书开篇便为读者们介绍了建筑师与他们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展现他们如何把这些作品与他们的个人品位相结合,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作品传达当前的建筑趋势,并把个人的哲学理念融入其生活环境之中。本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摄影作品、的建筑手绘,以及对建筑业界人士私人世界的内部探秘,能为那些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热衷钻研设计美学、思想和创新的读者提供丰富的素材。
In this issue, we feature the works of Kerry Hill, who is firmly rooted in modernism and questions its relevance in this day and age, and also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nd and its culture. The selected projects consist of various typologies and locales ranging from houses to institutions, with a focus on thos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mongst his many other works around the world. The major works featured here are Amankora in Bhutan, ITC Sonar Bangla and Aman New Delhi in India, all newly photographed for this issue. Along with these projects, we include three articles. The first is Geoffrey London’s essay, An Evolving Practice, which tracks the trajectory of Kerry Hill’s career and the refinement of his designs. In Erwin J. S. Viray’s interview an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Kerry Hill and three young Singaporean architects, we explore Kerry Hill’s interest in spatial position, site and context, and the challenges of architecture and practi
本书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人类控制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