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阐述了伟大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理论,以及有关工业,经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批量生产精神 等观点。柯布西耶从1920年起,在其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应的新的建筑美学。这些论文汇集为《走向新建筑》一忆,于1923年初版,1924年出增订的第二版。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逝并未减损它的光辉。 这本书的*版出版之后,到处都产生了对与建筑有关的事情的兴趣。普通人因此而谈论建筑、喜欢谈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的后果。 这本书不企图说服专业人员,而是说服大众,要他们相信一个建筑时代来临了。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为普通人,"
本书是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的作品,他将自己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的思考以及他进入建筑行业的多年经验汇成给青年建筑师的十封信。
阿道夫·路斯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加清醒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建筑困境,并提出了创造性的应对策略,柯布西耶称赞路斯“就像荷马一般用其思想和实践创造了现代建筑的史诗”。《言入空谷(路斯1897-1900年文集)》是路斯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两本文集之一,收录了路斯为1898年维也纳博览会所写文章和同时期其他的一些评论。其中著名的文章有“饰面原则”和“一个可怜富人的故事”。路斯的文章观点尖锐激烈、充满文采,抓住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某些本质特征,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之一。
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 2002年)对文化与实践的研究,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对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致力于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与方式进行解读,这一研究虽然与许多法国同行 包括加斯东 巴舍拉、米歇尔 德 塞杜、米歇尔 福柯和亨利 列斐伏尔等 相似。但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导向,广泛采用摄影、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来探索现实世界,这在当时过度崇尚华辞丽句的哲学界,显得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不得不说,建筑界对皮埃尔 布迪厄的*作关注甚少。他的大部分*作聚焦于如下这些问题:文化观念如何建构、文化如何作为 资本 在社会中流通以及宰制群体如何利用这种 文化资本 来维持其宰制地位。 海伦娜 韦伯斯特*林溪、林源译的《建筑师解读布迪厄/给建筑师的思想家读本》旨在向读者介绍皮埃尔 布迪厄在
1
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建筑和设计的奠基人之一。麦金托什因他的设计和室内装饰作品而备受瞩目。他设计的家具混合了苏格兰传统和新兴现代作品的精妙之处。他作品中独特的刨新风格影响了维也纳分离派的的设计师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发展。本书介绍的麦金托什的作品有格拉斯哥先驱报业大厦、殉道者公立学校、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女王十字教堂、风之丘别墅、每日纪事报大楼、小山住宅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主要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的设计范围很广,包括建筑、家具、玻璃器皿、珠宝等。无论是设计建筑物还是对城市进行规划,他都极力做到艺术上的和谐,做到人和环境的协调。本书介绍的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有派米奥结核病疗养院、维堡图书馆、玛丽亚别墅、贝克宿舍楼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在西方20世纪建筑的摩登运动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本书分别讲述了三位建筑大师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生活、设计理念和经典建筑作品,对建筑师、设计师、建筑学师生及建筑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的文字与此时此地当代中国建筑专业和行业的语境密切相关。相关的文字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而写,即使其中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师、建筑或建筑相关问题的评论,也都有对当代中国的特定时空中中国建筑一些侧面的特别针对性。本书分为三篇:“取下标签的建筑”中聚焦于当前对于建筑和建筑理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扎根”则关注当代中国建筑师,尤其是前沿建筑师,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的土壤中生存并推动建筑作为学科的发展,以及这种土壤给建筑师探索的推动力和局限性,与近年来这种社会条件土壤的变化导致新一代前沿建筑师的实践运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回过头来的阅读”关注的是古今中外建筑历史上的特定案例,选择标准仍然在于有助于理解当代时空下的相关问题
阿恩·雅各市森的建筑作品所追随的风格的根源要追溯到日耳曼新古典主义后一项伟大的工程,由Hack Kampmann于1919-1924年设计建造的哥本哈根警察总署。 在当代的学术领域中这是一栋非常重要的建筑,Kampmann,建筑学院的教授,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以及他的学生和年轻的设计师一起对这部作品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并且把他们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定位在一个细小的决定性的元素上,对他而言这是一部学习作品。 刻板的外观与有着清晰的古典主义“戏剧性”的内部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这些古典主义元素的借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理想主义的源泉”。他们对每一项程序都进行了严格缜密的执行。这一点在圆形中心广场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它的尺度与罗马的万神殿一模一样,或者后的长方体空间,让人想起Pompeyan别墅的庭院空间的设计,接近于轴对称图形。整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本书对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法作了详细的介绍。首先,作者将路易斯?I?康的作品从空间构成的视点加以分析,形成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然后,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20世纪的巨匠们的空间构成与路易斯?I?康空间构成作比较,在明确双方作品各自本质的同时,对整个20世纪作一历史性的透视。最后,对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的轨迹、变迁进行总结,并列表从整体、部分、结构特点对其84个作品作了精要的分析比较。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斯蒂文·霍尔作为当代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执行者,同时在场地、色彩、光线及建筑的相互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切都让霍尔有着与众不同的非凡魅力。 本书首先对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的生平作了详细的回顾。然后参考多篇国外文献对他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同时对其代表作品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后采用建筑实例图片和简要介绍相结合的方法,概述了霍尔的大多数建筑作品。希望本书能为建筑初学者和爱好者们提供全面了解斯蒂文·霍尔的平台。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过去十年间写的有关建筑领域和城市的各种文章,既是一部个人写作的历史档案,也是作者观察和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窗口。景框是一种呈现机制,它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风景。以个人呈现历史,以评论呈现学科,以建筑呈现城市,这是三种看不见的景框,也是这本文集所隐藏的多重景。
柯布西耶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一栋住宅一座宫殿--建筑整体性研究》其建筑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他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
该书收录的全部文章都以“当代中国”作为观察建筑、理解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反思现代建筑制度和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指出中国当代建筑行业流弊,探讨当前中国建筑思想特质,讨论经典、父权、身份、血缘、反叛等与建筑师职业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文章均绕开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话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立场。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由于其所具有的改革和创新方面的天赋,被誉为是当代建筑界的先驱之一。而且,他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师,一生共设计了1000多座建筑。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先锋运动所遗留下来的影响。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理性主义和极少主义等。同样,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作品也体现了他创造和组织艺术语言的能力,他的这种语言与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思想保持着和谐与统一。此外,赖特对新材料应用技术的创造性发展和他将功能性赋予各种空间的技巧都十分出众。
在20世纪,美国崛起成为一个领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大国,然而在建筑和绘画领域仍然停留在被欧洲风格统领的局面中。这种形势在建筑方面随着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7—1959)的作品问世而得到改变,这位富有争议的美国著名建筑师从全国各地设计的建筑作品中发展出一套有机建筑的原则。而绘画方面,乔治娅·欧姬芙(1887—1986)也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异常精确,深受大自然的启发。从美国中西部到沙漠的旅程——美国神话中不可或缺的西部之旅中,赖特和欧姬芙都为自己找到了表现在作品当中的独特能量,而不必依赖欧洲方面的发展,真正地反映出了一个新国家的形象。研究这两位先锋人物的作品对于理解艺术和建筑史来说非常有必要,而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则能获得对美国艺术家的声音的有价值洞见。
20世纪初,“维也纳分离派”震撼了艺术界和设计界,打破了在审美上一味盲目摹仿以往艺术风格的羁绊。没有什么能比本书中两位奥地利艺术大师的作品更能说明这种范式的转换了。建筑师奥托·瓦格纳的著名之举是他摒弃了对历史上的建筑风格进行折衷主义的摹仿和混合这种一度支配了欧洲建筑的做法,进而倡导建筑要有现代材料、现代需求和现代社会的意识。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则与学院派的艺术风格决裂,发展出一种带有强烈个性的风格。钟情于流畅的线条、大胆的用色.刺激性的意象以及变化多端的媒质。他们两位是欧洲在世纪之交影响为深远的艺术家,对其艺术的理解对于欣赏20世纪的艺术至关重要。
受计算机编码操作功能的影响,如今编码的概念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特别适用于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成,因为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程序的算法定义的。同时,编码的概念开始在建筑功能和意义这两个*之间摇摆。关于这种重要发展趋势的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编码那些多样化的、与建筑学概念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