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建筑史上,还是在人类的文化想象中,私人住宅都占据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它既是心灵的庇护之所,也是遮风挡雨的藏身之地;是家庭的交流之地、活动的场所,是生活、工作、吃饭、睡觉的地方;既是公共领地,也是私人领地。 整个西方世界,私人住宅的流行在20世纪以来盛行不衰。正如美国建筑评论家泰伦斯?瑞莱所指出的,构成私人住宅发展基础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 私密性,生活与工作的分离,家庭及家庭生活本身的特性 全都彻底改变了。 这是本书《导言》里的一段话,也是本书产生的背景。 本书选入世界各地 美 的100座住宅; 美 的标准,就是设计与场地、环境、材料的完美结合。而从中也可以看到,住宅设计的不同途径在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如在美国,一幢私宅被看作是一个强有力的成功标志;在澳大利亚,住
这是一部建筑巨匠的手绘力作,历时40余载集结成册;这是一部匠心之作,彭一刚院士手绘系统整理出版。精湛丰富的绘画技法和独具匠心的表现,让一栋栋建筑在大师笔下出神入化、令人震撼。收录300多幅精美绝伦的建筑手绘图,让读者尽享建筑手绘的盛宴。彭院士的手稿堪称旷世大作,他将建筑手绘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的作品让无数建筑师顶礼膜拜、惊叹赞赏,为无数建筑学子提供可以学习、临摹的卓越范本。本书是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重要参考用书,值得学习和珍藏!
赵冰、王明贤主编的《冯纪忠百年诞辰研究文集/冯纪忠研究系列》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1915.3.19-2009.12.10)先生代表作品的研讨论文合集,书中包含了大量精彩照片。
建筑形式侧重于建筑体量与表皮的表达,平面与剖面则更强调对建筑空间的塑造、对光影的把握,同时反映了建筑与场所的关系、建筑与大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环境深层次的关联。本书诚邀24位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建筑师提供各自近十年内的优秀作品,通过不同建筑师对平面与剖面的雕琢塑造具有震撼力的空间光影关系,反映建筑本质的内涵,以期促进建筑教学的正向发展,培养正确的设计观。
本书是对现代运动的一次敏锐而富于教益的重估,写作思路清晰而充满活力,适合于学生与建筑学从业人员阅读。它着眼于特定的建成作品以凸显现代主义的问题及其丰富的可能性。 作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本书从1927年斯图加特的住宅展开始。作者对现代建筑及其建筑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中包括公认的领军人物的作品,例如柯布西耶和密斯,而不知名的人物如陶特和莱维伦茨也获得了同等程度的关注。每个案例研究涉及一套特定的理论理念,并按照时间组织成整体。 本书适合学生和建筑设计人员阅读。 作者精深的研究方法为现代主义运动被隐藏的传统和多样性提供了可信的论据,而案例研究的方式有助于揭开围绕着现代建筑及其理论的复杂急诊这是对建筑学的革命性时期美好回顾,涉及了很多时至今日仍在争论中的问题。
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研究成果在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出版,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自2004年在全国展开以来,各地分别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体上看,这项工作处于探索之中,尚有诸多学术讨论和争论,如“近现代”概念、工作阶段和范围的界定、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协调等,同时,保护对象也游离在传统的保护体制之外。 给予有保护意义的建筑以足够的重视,乃当务之急,我们希望让这一批建筑更早、更清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各界对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关注,若能引起广泛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也有利于促进近现代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希望以此为快速发展的年轻直辖市十周年庆典献上这份微薄之礼,为继承和弘扬重庆城市历史文化尽绵薄之力!
王昀,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后留校任教,20世纪90年代初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1995年取得硕士学位,1999年获博士学位,他曾用10多年的时间持续地研究世界聚落,21世纪初回国,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并成立工作室,开始其个人在国内的建筑实践工作,他的工作室取名为方体空间。方体空间工作室编著的《王昀(精)》从建筑师印象、作品介绍、建筑师访谈、作品年表四个部分来介绍著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作品。
主要内容: ( 1 )对武汉市域内开展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房屋特色调研,对建筑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与评判,编制《武汉农村建房标准图集》,为村民提供具体的房屋建设方案。对各新城区新建类农村房屋提出 3 套改造方案,改造类农村房屋提出 2 套改造方案,并根据方案提出合理的预估工程造价。 ( 2 )结合农房立面整治和危房改造工作,以垃圾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编制《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图集》,为全面整治山水林田路周边环境、大力整治农户庭院环境、全面提升村庄的环境品质提供参考。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精选》主要内容包括: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国家游泳中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停车楼及交通中心、国家大剧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藏铁路拉萨站站房、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用房等。
《日本建筑院校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集(2)》编著者近代建筑。 日本建筑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由学生自己完成或让低年级学生做助手完成,但现在更提倡建筑系学生与土木工程系的学生共同完成。这是通过不同专业学生的合作,提高学生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能力,以便适应未来逐渐国际化、并必须与众多对手时而竞争时而合作的形势。 本书收录了日本114所建筑院校本科生的优秀毕业作品129件,每个作品除了平、立、剖面图和效果图外,还有“设计者的话”和“推荐者的话”。设计者讲述了作品的设计概要、主题与构思的出发点、创意与方法、作品总数、创作天数、费用、创作回顾、给学弟学妹的建议等,其中包括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推荐者对学生作品进行了点评、推介。本书可作为建筑院校本科生做毕业设计的参考书,使学生了
本书汇集了目前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中取得相当成绩且颇有影响的170余位青年建筑师,这里不仅有他们近年完成的优秀作品,同时还介绍了他们各自的建筑创作及设计感言。书中汇集的建筑师吴并未代表中国建筑师的全部,但也能从总体上反映当今中国青年建筑师的能力和现状。本书恰逢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召开之际出版,相信该书的出版能够使亚洲建筑界同行对中国青年建筑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文以载道,《建筑空间组合论》以空间组合为线索,系统地论述厂作者对建筑中诸矛盾关系的看法,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来探讨建筑形式美的法则以及这些法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可以院是理论与实际并重、图文并茂的学术专著。出版之后再次获得好评,许多学校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成为教材之外的主要参考书。该书于1983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二等奖和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这对于作者来讲自然又是一次更大的鼓舞,于是紧接着又写了一本《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也是一本以近代空间理论和构图原理为参照系而对我国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详尽分析的著作。由于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深受学术界好评,台湾著名学者东海大学王锦堂教授认为:“彭一刚的这本园林分析可以说是一本园林建筑新局面的展现,而打破了过去描述性的叙述
本书从设计师的视角展开,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和轻松有趣的文字刻录了设计师在法国、西班牙和摩洛哥自由行时的所见所闻,不仅拍摄并介绍了这些地区颇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雕塑、人物、装饰品等等,而且还讲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作者经历的一些有趣小事,以及作者旅行中的种种感受。 本书适用设计师群体,旅游爱好者欣赏阅读。
本书围绕“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通过高新技术和传统有效手段相结合,构建当今绿色节能趋势下大型综合性公共建筑的典范,成为紧扣世博会主题,力求充分体现“功能完善、形态庄重、节能环保”设计主旨的永久性场馆。 本书的出版发行,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更全面地欣赏和了解世博中心这座建筑精品的独特魅力,为上海世博会留下一份永恒的记忆,而且能激励我们弘扬世博精神,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创造更新的成绩。
为什么芬兰的建筑如此出色?它的秘密何在?《40/40》提供了一本当代芬兰新建筑的地图,它是芬兰青年建筑师和画家的“HP”、“HOP”以及“HOUSE”。“HIP”可以理解为“酷 ”,“HOP”可以理解为一种跳跃或转换,而“HOUSE”则是终将把人们包裹其中的建筑的目的。除了听上去存在差别,今天,HOUSE通常被当作建筑的目的,这其实仅仅是建筑的部分功能。建筑应该是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空间,然而却不是! 正如建筑物可以改变其形式、元素或关联,年轻的建筑师们似乎也可以。年轻人经常游走于世界和本土之间,一个地方的地区特点变得没有特点。然而,正如阿尔瓦·阿尔托意识到的那样,建筑师也提供了别处的特点。然而目前,恰如在爵士乐的即兴表演中所体现的那样,对于建筑,过去的传承和相互间的关联是重要而且是必需的。 如果不能与当今建筑
本书将特别呈现金贝尔美术馆的建筑手稿集。 金贝尔美术馆,竣工于1972年,是路易斯·康后期作品之一。本书将重点介绍一批创作于1969—1971年的施工图,它们来自普雷斯顿·格伦事务所的收藏。这家事务所从项目设计初期开始便参与其中,协助康一同完成了这座建筑。 书中收录了对格伦事务所两位建筑师的专访,正如文中所提到的,他们都曾在金贝尔项目中与康的事务所密切合作。而借助这些施工图,可以愈发清楚地看到康的理念如何一步步化为现实。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学院的劳伦斯·斯佩克教授的文章,则向我们介绍了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合作。作为美术馆馆长的理查德·布朗所创建的伟大计划无疑给设计带来了诸多影响;而其他人,例如康事务所的马歇尔·梅耶、照明顾问理查德·凯利、结构工程师奥古斯特·科曼丹及普雷斯顿·格伦事
作为我国建筑设计界综合实力强劲、文化底蕴深厚、名作佳作荟萃,科技含量高、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建筑设计与科研企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作品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本书是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200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作品选2003》之后,又一部代表中国建筑设计水准的原创图书。本书收入该院新近建成的作品40余项,沿袭了该院务实求新的设计风格。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由原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和津沽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合并组建的。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46年,津沽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37年,由于后者早于前者,故而我院历史可一直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至2007年,正好是我院70周年华诞。学院计划出版教师作品集和校友作品集,以展示我院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嘱我为之作序。我作为老教师,深感义不容辞,便欣然允诺。 回顾历史,这70年又可分为两大时段,即以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为限,前者为两院分立,后者则是合二为一。所以严格地说,1952年才是名正言顺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生日。当时,建筑系还没有独立,而是与土木系合在一起,称之为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我就是1953年毕业于该系的首届毕业生。如果以1952年为准,可以说,我见证了这个系发展的全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