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 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部分 蔓延的终结 ,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 区域城市 ,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 区域城市 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部分 区域城市的建筑学 ,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城市,这些
城乡规划的发展动态与新变化对其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结合近几年城乡规划的新观点和新方法,重点阐述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做了简单介绍。本书更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颁布执行后的城乡规划的新内容,且与国家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及其考试相结合,将执业考试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书中,直观且明确地阐述城市性质和类型、城市人口构成和规模、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城乡规划原理》一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及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员的参考书。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科普小书。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却未必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甚至说不清它的定义,至于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当然有兴趣知道,但该如何寻求问题的答案呢。我们需要研究历史,还需要借助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我们关心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关心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关心我们的所有生活。 从探究未来城的问题出发,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城市人口增长模型、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城市的层级结构、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城市的 脉搏 (在每日、每周、每年等周期中的表现)、城市向外的蔓延及向上的延伸(摩天大楼)、走向智慧城市的大转变等方面。 作者以 预测未来城市 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名,实际上带我们概览了城市科学研究的思想、手段、难题和前景。 作者列出了所有城市可能有的几大类别,深入研究了
《总体设计》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乡村与农村是同一个概念吗? 城市化的快速导致 乡村病 来临得这么早吗? 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今天的乡村? . 《中国乡村地理》立足于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充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围绕乡村地理学的基本问题,系统构建现代乡村认知框架;意图以多学科的视角,阐释乡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立足农业大国的历史与现实,突出乡村地域系统的区域分异;基于乡村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强调乡村地理学对关联学科的基础应用。 《中国乡村地理》分11个章节。*章概论,重点阐述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相关研究理论方法及发展简史;第二章乡村与乡村地域系统,重点阐述乡村的概念、乡村地域系统及乡村分类;第三章乡村与自然地理环境,重点阐述乡村与自然地
本书是英国学者论述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应用的代表作。书中对如何应用系统方法进行规划资料的收集、规划预测、规划模拟、规划方案的量化评定以及规划的实施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本书深入浅出,易读易懂,可作为研究系统规划人员的入门教材,也可供城市和区域规划设计人员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历史悠久、独具特 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 市化及机动化的发展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遭遇一 系列的问题,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值 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阮金梅、彭敏、张鑫编著的这本 《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主 要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内容包 括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 同视角下对保护与发展的看法、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 街区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 城与历史街区规划实践。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设计人员 参考。
城市设计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空间形态与场所营造的理论理解和设计技巧,还要掌握规划控制与设计控制的导则制定与完善能力。《城市设计导论》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本书力求建立宽广的视角,讲授城市设计的概念、形态、环境、社会与政策等学理内涵,并以此对应形成了本书的五个章节。*章,概论;第二章,基于空间形态维度的城市设计;第三章,基于整体环境关系的总体城市设计;第四章,基于社会空间矛盾的城市设计,第五章,基于城市管制的城市设计。本书编写中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握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观点,突出城市设计知识提供的系统性、综合性;突出城市设计的社会性与城市设计的政策性内容。
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扶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农村污水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书介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经验,并详细介绍
香港,一座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都会,若能地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 实属不易。然而香港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前列,拥有可与海南和台湾相比的生物多样性, 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维持超过40%土地面积的郊野公园,开山填海养活750万居民。香 港人面对困难、局限和掣肘时,唯有勤力打拼,这种 香港精神 背后体现的正是 精细 化城市管理和先进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
本书由三篇构成。*篇从 4 个切入点解释广域规划的概念与内涵。第 1 章对日本广域规划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可持续性社会发展为目标,就当代社会条件下重构广域规划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第 2 章聚焦于多元化价值的 多元统合 论进行展开说明,对能够 整合 多元意见的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论述。第 3 章则以地方城市为舞台,对区域自主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成果进行整理,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自主化发展理想状态。第 4 章广域规划核心内容,针对产业振兴展开专题论述。结合亚洲各国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实践,区域产业政策的理想状态进行系统论述,对持续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必要性进行说明。第二篇为案例分析。第 5 章列举日本国内实例,通过对东京圈、近畿圈、中部圈大都市圈规划评价,以观光为主题的区域合作动向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
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的总体背景下,认识特大城市(包括巨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面临的挑战、城市问题与政策间的互动等,是非常重要的。为给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丁成日编*的《世界巨 特 大城市发展--规律挑战增长控制及其评价》侧重于研究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特大(巨大)城市的发展经历和综述*新的理论研究,来认识市场机制下特大(巨大)城市发展规律和与政策间的互动 ,以深刻认识人口增长、城市面临的挑战、政策对策之间的互动为前提,以理论认识为依据,以国际发展经验教训为参照和启示。本书适合城市规划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本套丛书针对城市规划涉及的每个城市设施,梳理了各类国家法律规范、地方标准,总结了相关研究和案例的比较分析,对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以及相关规划控制指标提出一系列的指导和建议,并对每个设施在空间布局、设施选址、空间形态、详细设计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指引。本书是该套丛书的第四册,收录了文化中心、会展中心、飞机场、垃圾填埋场等22个设施项目。
彼得 纽曼、安迪 索恩利*叶齐茂、倪晓晖译的《世界城市规划--全球化与城市政治(原*第2版)/规划环境城市丛书》是一部 比较城市规划 的专*,*确切地讲,这本书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类,而不属于城市形体设计类。它对城市规划做比较,对城市规划发生的全球背景和区域背景做比较,通过比较,考察究竟什么样的城市长期以来被认为是 国际城市 ,揭示规划在不同城市应对全球化冲击中的作用,强调多样性规划实践的重要性。本书的第二版对**版做了系统的*新,覆盖了有关全球化的*新争论、*新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扩大了对上海、香港和北京这些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分析,对孟买和约翰内斯堡这类贫穷大都市的分析。
乡居革命是村落建筑的革命,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革命,是生态环境的革命。从另一个角度看,乡居革命又是乡村居住着的人的革命,是乡村生活方式的革命,是乡村规划设计的革命。总言之,乡居革命就是乡居的现代化。本书所倡导的,是新的农村生活和居住方式,是以联排住宅、四层以下的叠拼住宅为代表的新的乡村住宅,是资源和能源节约的建筑形态,是优美宜居的乡村绿色生态环境。要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不可少,这其中,乡居的现代化是一出重头大戏。希望本书的研究,能为这一历史进程添砖加瓦。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2月,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作为乡村工作人员,如何才能有效响应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号召?我们认为,要抓住广大乡村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城镇化带来的乡村空心化进而导致社会整体对乡村的 需求失效 ,才有可能打破僵局。 面对乡村的 需求失效 ,我们至少可以做以下五件事。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工作综述,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重点技术问题,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国际经验等,并将《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和国内部分城市的住房发展(建设)规划成果作为附录,供相关单位在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时参考。 《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可供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房地产管理、建设、开发和设计工作的读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