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发组织力量对社会未来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动完成对 更加美好的生活 的期盼。 基于当下社会背景,本书探讨了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以及针对 公共 这一概念的未来思考。本书分别从公园、政府机关、滨水空间、学校、航站楼、图书馆、住宅小区几个方面,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构想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艺术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义次的两篇访谈。 全书内容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意与一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 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部分 蔓延的终结 ,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 区域城市 ,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 区域城市 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部分 区域城市的建筑学 ,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城市,这些
《总体设计》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科普小书。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却未必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甚至说不清它的定义,至于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当然有兴趣知道,但该如何寻求问题的答案呢。我们需要研究历史,还需要借助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我们关心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关心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关心我们的所有生活。 从探究未来城的问题出发,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城市人口增长模型、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城市的层级结构、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城市的 脉搏 (在每日、每周、每年等周期中的表现)、城市向外的蔓延及向上的延伸(摩天大楼)、走向智慧城市的大转变等方面。 作者以 预测未来城市 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名,实际上带我们概览了城市科学研究的思想、手段、难题和前景。 作者列出了所有城市可能有的几大类别,深入研究了
本书选取近年来我国各城市中*前沿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案例,邀请项目主持人主笔完成,每个章节聚焦一个案例或围绕某个主题的多个案例,从空间规划或社会治理的研究视角,通过案例概况、实践内容、经验总结与问题反思等方面对案例进行全面介绍,重点突出社区空间改造与社会关系重构的互动思考。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 与 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
城乡规划的发展动态与新变化对其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结合近几年城乡规划的新观点和新方法,重点阐述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做了简单介绍。本书更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颁布执行后的城乡规划的新内容,且与国家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及其考试相结合,将执业考试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书中,直观且明确地阐述城市性质和类型、城市人口构成和规模、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城乡规划原理》一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及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员的参考书。
全国城乡规划专业七校联合毕业设计是同类联合毕业设计中历史*悠久的教学活动,参加高校包括北京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七所院校。2022年全国城乡规划专业七校联合毕业设计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承办,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协办。本次联合毕业设计选取西安历史城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青年路街道和洒金桥地段作为设计对象,展开城市更新规划毕业设计教学研究,选题针对性强、难度较大。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选题与任务书、解题(即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教师感言和学生感言。本书较为全面地记录了 2022 年度全国城乡规划专业七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的实况,并收录了七校 12 个毕业设计小组的*终成果,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是高校课程设计难
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 城市综合体的概念溯源及辨析; 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城市综合体协同效应价值剖析 ;沪港两地城市综合体比较研究 ; 城市综合体空间结构体系研究 ; 城市综合体非盈利性功能研究 ; 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增效策略 ;我国城市综合体发展趋势刍议
乡村与农村是同一个概念吗? 城市化的快速导致 乡村病 来临得这么早吗? 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今天的乡村? . 《中国乡村地理》立足于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充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围绕乡村地理学的基本问题,系统构建现代乡村认知框架;意图以多学科的视角,阐释乡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立足农业大国的历史与现实,突出乡村地域系统的区域分异;基于乡村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强调乡村地理学对关联学科的基础应用。 《中国乡村地理》分11个章节。*章概论,重点阐述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相关研究理论方法及发展简史;第二章乡村与乡村地域系统,重点阐述乡村的概念、乡村地域系统及乡村分类;第三章乡村与自然地理环境,重点阐述乡村与自然地
彼得 纽曼、安迪 索恩利*叶齐茂、倪晓晖译的《世界城市规划--全球化与城市政治(原*第2版)/规划环境城市丛书》是一部 比较城市规划 的专*,*确切地讲,这本书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类,而不属于城市形体设计类。它对城市规划做比较,对城市规划发生的全球背景和区域背景做比较,通过比较,考察究竟什么样的城市长期以来被认为是 国际城市 ,揭示规划在不同城市应对全球化冲击中的作用,强调多样性规划实践的重要性。本书的第二版对**版做了系统的*新,覆盖了有关全球化的*新争论、*新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扩大了对上海、香港和北京这些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分析,对孟买和约翰内斯堡这类贫穷大都市的分析。
本教材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 十三五 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内容共分为八章:现状调查与整理、规划评析与解读、战略与城镇体系、用地分类与评定、方案构思与设计、GIS技术与应用、方案沟通与汇报、成果制作与表达。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形成的*研究成果。在上篇工业用地更新中,提出了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区域、城市、地段三个更新层次,通过城市规划、产业规划、文化规划和社会规划,实现城市物质环境更新、经济更新、文化更新和社会更新的综合更新,终实现整体的城市复兴。在下篇工业遗产保护中,介绍了国际、欧洲、特别是英国和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情况,提出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内涵、研究方法、田野考察、价值认定、保护管理等内容,对工业遗产保护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书主要研究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其中包括对当前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制和方法研究,涉及到城市地下商业休闲空间、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地下市政设施等各领域,另外包含国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经验借鉴。 本书编著突出实用性,主要针对政府官员、规划师、建筑师,开发商等,对理论研究也颇具借鉴价值。
本书是 智能城市规划 丛书的*本,汇集了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诸多院士和专家学者近年来在智能城市研究领域的 17篇重要文献,探讨了我国智能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理论创新和评价体系,分析了智慧能源、智慧养老、交互设计等智能系统,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技术,同时引介了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案例。 全书由 战略思想 理论探索 智能评价 智能系统 智能技术 他山之玉 六个篇章构成,可作为智能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参考资料。
《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村、乡、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和“农村住区规划技术研究”的后续研究和实践成果。全书分为三篇,内容包括:上篇从建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的“三适原则”,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三位一体”指导思想,以及乡域、村域和村庄建设“三个层面”的认识框架。中篇规划篇是基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大量实践,选取了七个不同类型的村庄案例,诠释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设策略。下篇实践篇着重对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进行了生动展示和分析。 《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用于大专院校城乡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