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不断新陈代谢的有机生命体,社区更新的意义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焕新,更在于其背后的社区共同治理。社区更新规划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抓手,其目的在于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使社区居民具有最高的幸福感和凝聚力,而参与式规划的提出,正是要通过社区更新规划这一行为,促进社区公共治理,改变陌生人的社会倾向,从而激活社区的共治与自治,使之真正成为具有社区共同体意义的幸福家园。本书结合作者深耕城市更新与社区规划的实践积累,梳理和反思城市社区更新与社区治理的理论脉络,在总结国内外典型社区更新和参与式规划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度解析城市社区在物理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两个方面的问题与难点,探析参与式社区更新规划与可持续社会治理的耦合作用机制,从治理模式、参与程序、技术方法和运维机制等方面提出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联合国人居署编*的《城市规划--写给城市领导者(原*第2版)》为处于人类历史关键时刻的城市领导者和决策者而撰写,是关于城市规划信息、观念和做法的有价值的资料。预计接下来50年的人口增长将对所有城市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人口规模在200万以下的中型城市。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能需要将现有的城市空间翻倍,以容纳预期的人口数量,而发展中国家需要使它们的城市空间扩张300%以上。 影响城市的因素,以及我们如何应对,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预算有限等等,这些严重的问题将不会消失,但往往被忽略。如果不从现在开始为其做准备,大多数城市显然将不能应对人口增长和其他问题。这意味着在住房、交通、垃圾处理、商业区、公园、安全、道路系统以及其他*多的方面,需要进行规划、设计、融资并且贯彻理念。本书是制订这些
本书作者将城市更新与绿色低碳技术的耦合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对当下城市体检过程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实践研究成果,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提升、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产业类绿色低碳更新、设施类绿色低碳更新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通过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城市宜居性;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提升其能源效率和环境性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在产业区内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减少工业污染和碳排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性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城市的韧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后,结合前沿技术,对未来的绿色低碳技术与生活方式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国土空间规划培训丛书 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前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5本分册,既包含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探索,规划核心技术的构架,不同空间层次规划的编制和传导等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议题,还用大量的篇幅提供与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和案例。丛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的各级政府部门、各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规划从业机构的领导干部、专家、技术骨干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参考阅读。《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汇集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不同专业的教授学者和规划设计院一线规划师的15篇文章,从理论认知、设计方法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针对当前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
地下空间,作为领土、领海、领空的之外的 第四国土 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对其科学开发利用,是化解 大城市病 的重要抓手,是破解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本书共分6章,涵盖了地下空间与国土空间的关系及发展历程、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地下空间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的关系,并对如何科学把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构建地下空间综合治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多角度展示地下空间全貌,以历史眼光、政治眼光和时代眼光为未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修订本)是一本关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经典专著,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广场 2.邻里公园 3.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 4.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5.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 6.儿童保育户外空间 7.医院户外空间 8.使用状况评价 全书研究深入全面,内容充实,案例丰富,同时配有数百幅黑白和彩色插图,是相关专业学生和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参考用书。
国土空间规划培训丛书 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前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5本分册,既包含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探索,规划核心技术的构架,不同空间层次规划的编制和传导等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议题,还用大量的篇幅提供与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和案例。丛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的各级政府部门、各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规划从业机构的领导干部、专家、技术骨干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参考阅读。本书聚焦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与治理,主要涵盖大城市、乡村地区、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的精细化治理以及法规依据和技术支持等关键议题内容,共纳入15篇相关论述,旨在解析国土空间规划精细
国土空间规划培训丛书 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前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5个分册,既包含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探索,规划核心技术的构架,不同空间层次规划的编制和传导等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议题,还用大量的篇幅提供与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和案例。丛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的各级政府部门、各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规划从业机构的领导干部、专家、技术骨干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参考阅读。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建构、人才培育与行业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支撑。本书是国土空间规划总论性读本,聚焦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理论与
本书是基于对老龄化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因老龄化而牵动的城市整体系统问题,把老龄化问题代入城市公共空间来研究,探讨了应对老龄化问题需求的全龄城市以及社区空间设计,从国际化视角提出该类城市设计的原理、方法和结论,在对上海社区及公共空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面向老龄化的城市联合设计,针对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城市存量空间的全面提升提出相关设计方案,并对案例进行分类研究,旨在为老龄化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献计献策,也对国际城市设计教学提供参考,对当下老龄化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汇编了中交三航院近30年来规划设计的物流园区项目案例资料,按照物流园区的分类标准,分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陆港多式联运中心、综合性物流园区、多高层物流仓库、电商物流园、农批市场及冷链物流园等七大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园区的定义和特点,项目案例资料等。 本书共收录了代表性项目案例77个,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址、用地面积、建筑规模、项目概况、项目特点、设计图纸(总平图、设计效果图、透视图等)、实景照片等。 本书定位为行业内的工具书,项目管理人员或设计人员遇到类似的项目,可以进行查阅和借鉴,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项目功能、项目位置、总体布局、建设效果等内容。
中国城镇化开始从高速度发展进入既重视一定发展速度又更重视发展质量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发展转入内涵式发展与治理的新模式。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规模化集聚导致城市空间面临越来越大的人-空间-服务等矛盾,为此需要加快城市更新步伐,重视城市空间治理模式创新。本专辑聚焦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探讨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的内在关联,以国内外典型城市更新实践为例,总结梳理其有益经验和模式,推动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提出五周年,也是上海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十周年。15分钟生活圈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服务半径为步行约15分钟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通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丛书分理念与实践两册,理念册介绍十年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15分钟生活圈的理论发展历程,从方法论上阐述生活圈的构成与服务路径,对过往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功能分区等进行了反思与扬弃。实践篇则包含从六种建设路径出发,解析已有的案例,分析优点与不足,以期对未来的实践起到借鉴的作用。
本书立足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街区景观与空间、历史与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我国苏州平江路、成都宽窄巷、济南百花洲、广州永庆坊4个具有代表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当前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选取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追踪研究对象,对该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得与失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构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保护更新评价体系,并完成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效果评价;最终提出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保护更新的实施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书适用于城乡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与设计、建筑学、环境设计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遭遇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崩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城市中的自然感兴趣。城市迫切需要重新自然化的河流、修复的湿地、恢复的潮汐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阴凉树冠,来抵御气候危机。如果你想象未来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术、飞行汽车和摩天大楼,而要多想想层层叠叠的叶饰、平屋顶上的农场、粗糙的城市草地,以及茂密的森林。 本书不仅是要唤醒读者认识城市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大城市内部,也包括紧邻大城市的周围区域。城市化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入且固有的联系,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去发现或再发现这种联系。本书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渴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中拥有绿色植被,为此他们与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和投资
我们所处的时代遭遇了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崩塌,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城市中的自然感兴趣。城市迫切需要重新自然化的河流、修复的湿地、恢复的潮汐湿地,以及城市森林的阴凉树冠,来抵御气候危机。如果你想象未来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术、飞行汽车和摩天大楼,而要多想想层层叠叠的叶饰、平屋顶上的农场、粗糙的城市草地,以及茂密的森林。本书不仅是要唤醒读者认识城市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 重要的是要考察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包括大城市内部,也包括紧邻大城市的周围区域。城市化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入且固有的联系,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去发现或再发现这种联系。本书 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渴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世界中拥有绿色植被,为此他们与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和投资者抗争
在推动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书聚焦上海大都市圈,深入讲述新时期全国第一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缘由及内涵,描绘发展特征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凝聚共识的目标愿景,介绍空间格局优化的思路和产业、交通、生态、人文等领域的发展策略,明确规划实施和协同治理机制。最后,基于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实践及相关研究,提出都市圈的中国概念、新时期都市圈规划的定位及编制思路,对大尺度、高人口密度地域的协同治理具有普适价值。 本书是一本兼具理论与实践高度的专业性读本,可为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提供直接指导,为区域空间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范本,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提供参考,对于想了解上海大都市圈和区域发展的读者也具有广泛可读性。
您现在手中的这本书是一位建筑师努力用自己的视角来阐释一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的演变。 他尝试从促成城市发展的物理事件的角度来解读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地形、道路、公园与广场、旧城墙、 住宅与生产性建筑、纪念碑等。但他也努力解读这些促成物理事件发生所对应的多年来不断变化的 社会与经济条件。 长期视角的优势在于:它迫使我们选择和突显过程中那些组成城市总体形式并使其稳定的**重 要的元素。我们在城市历史的每一个时刻都会看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定义了每个城市独特的DNA 图像。 关于它的规划历史,巴塞罗那可以被视为工业发展时期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个很好案例,这些转 变在实施过程中对历史遗产也有一定程度的尊重。为了重新定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座城市 恢复了它的海滨,这是它历史遗产的一部分。但是,**重要的是,在其
本书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20年来参与深圳市、区两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更新政策研究制定过程中的经验,撷取其中技术层面的关键创新及其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性总结研究,呈现了深圳城市更新政策规划制定过程中,从识别关键问题,到锁定关键技术方法,再到将技术方法转化为规划或政策的全过程,以期为高度城市化地区规范城市更新、引导市场积极参与、创新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等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共包括6章。第1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及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困境。第2章厘清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内涵及韧性特征,从目标、策略及路径构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逻辑框架及技术路线。第3章论证了存量空间增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潜力及价值。第4章从城市尺度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需求,并整合城市需求与场地属性进行徐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增绿选址的实证研究。第5章阐述了社区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诉求,以徐州市鼓楼区为例,进行了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提升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第6章从建筑与绿化复合角度识别绿色基础设施存量空间类型,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与绿化复合技术要点及规划设计策略。
本书紧扣当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借鉴国外规划单元开发等理论实践的思想,总结国内以上海规划实施平台为代表的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系统建构规划实施总控作为法定规划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概念内涵,以及城市、设计、工程、管理4个维度的策略外延,探讨其中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总控、设计总控和工程总控三大工作阶段。总结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滨水区、站城融合地区、数字产业园区和医学园区、中心城城市更新地区等代表性项目实践中的总控模式和技术运用,系统介绍了以规划实施技术和建设管理审批全过程交互支撑的 1 1 N 的总控工作成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