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都市主义》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莫森 莫斯塔法维主编的理论著作。这本书根植于哈佛设计学院这块沃土,汇聚了各方名家共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献计献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飞速发展,大批的生态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然而同时带来的还有大量的城市问题,雾霾的烦扰,城市的臃肿等等问题都为城市设计者和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发展?这本书将会给你zui好的答案。全书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和技术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生态都市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从各个不同侧面,为改变现代城市的各种病症开出了药方。它不是一本生态城市建设的手册,而是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参考。
《 第27届安德鲁 马丁国际室内设计大奖获奖作品 》: 本书汇集了入选2022 2023年度年安德鲁 马丁国际室内设计大奖的100个设计师/设计公司的作品,1500余幅彩图,配以每位入选设计师的背景介绍,为读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灵感。 安德鲁 马丁奖的作品来自世界各地,都是各国设计师的新作品。这些作品中,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还是空间的规划、软装物品的使用,无一处不美,无一处不让人惊艳。第27届 ANDREW 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大奖从全球30多个国家征集作品,评选出了全球100位设计师,其中本次中国区共有21组设计师入选。在ANDREW 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大奖成立的27年中,入选奖项的华人设计师、设计团队不断增加,如今已有200多位。不但从数量和质量上是亚洲之ZUI,更让华人设计成为推动全球室内设计发展的中坚力量。 《 第26届安德鲁 马丁国际室内
本书是《复兴引擎:首钢三高炉更新的可持续性实践》的姊妹篇,与上一本专注于一组建筑不同,本书希望全面回顾2016 至2022 年筑境在首钢园区的更新实践,突出重点、兼顾整体,以全景化角度呈现出首钢园――这一北京城市复兴地标的打造历程。
本书收录了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优秀成果百余项,按照建筑篇、勘察篇、水利篇、交通篇等进行展示,充分反映了行业近五年的发展。
本书是“中国建筑名家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收集的阮先生文章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江南园林保护的研究,江南水乡、古镇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历史街区、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纪实、散文、访察、随记等。 如同四合院富有京派的文化底蕴,石库门则颇具海派的建筑特色,而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得以妥善保存,我们不能忘记一位从事城市规划的学者的名字:阮仪三。这位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把自己一生的心血、感情都倾注到对古镇、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这本《阮仪三文集》,让我们的视线更多地聚集到阮老从事建筑五十年来,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园林保护、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这一重大课题上。透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清晰阮老对于建筑,一生的感悟,更可以感受到他字里行间对于古城守望的拳拳热忱。
本书依据市政工程测量现行标准规范及市政工程测量现状、发展要求进行编写,全书主要內容包括:绪论、市政工程测量基础知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直线定向与距离测量、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市政工程施工测量、施工控制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管道工程测量、隧道测量、桥梁工程测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变形测量与竣工总图的编绘、市政工程测量常用数据及表格等。本书在阐述测量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市政工程测量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监理人员的培训学习用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时参考。
就视觉效果而言,许多当代建筑要么反映了它的生产和制作体系,要么再现了过往的风格与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生产与再现之间的分离,其实正是现代与传统之间差异的延伸。在《表面建筑》中,戴维·莱瑟巴罗、莫森·莫斯塔法维探讨了建筑设计如何利用当下工业化生产所提供的机会,使得建筑既不会独立于技术以外,又不会完全为技术所支配。 作者从表皮在理论和实践上独立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问题来开始他们的论述。表皮的自主性,即现代主义所谓的“自由立面”,以结构与表皮、框架与覆面之间的差异与分离为前提。一旦表皮独立于结构,它便可以像是帘幕或者衣服一样悬挂在那里。但无论这一表皮是由混凝土、钢、玻璃,或者别的材料做成,它可并非只是肤浅的饰物,事实上它塑造了空间,而建筑正是因为这种空间方才得以实现其交流的功
本书根据国家现行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标准进行编写,从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员基础知识、水利水电施工监理目标控制与管理、施工导流与截流现场质量监理、基础工程现场质量监理、灌浆工程现场质量监理、混凝土坝工程现场质量监理、土石坝工程现场质量监理、地下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监理、堤防及疏浚工程现场质量监理、水电站与泵站工程现场质量监理、水闸与压力钢管工程现场质量监理等方面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员应知应会的相关基础知识。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中,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冲破了统御我们建筑历史感知的狭隘学术苑囿,讨论了作为普遍存在的建筑艺术现象。通过排除那些会干扰我们考察完整建筑“全景”的地理与社会偏见,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迄今无人知晓、也无从发现的世界一瞥--可容纳十万观众的美洲史前剧院区域、供数百万人居住的地下城镇和乡村(囊括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加以完善),他将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观揭示在世人眼前。简而言之,《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向读者介绍了公共建筑--并非为少数精英或专家发明,而是由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集体根据群体经验,自发的而且是持续活动创造形成的。 “原始”建筑之美往往在无意之间被人忽略遗失,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认识到:“原始”建筑这种艺术形式是将人类智慧运用于人类独有的各种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严谨系统的建造专书之一,翔实全面地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被历代匠师奉为圭臬,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意义深远。 《营造法式解读》是关于《营造法式》所录13个工种(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的系统研究。不同于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上卷)之注疏,亦有别于陈明达先生《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之专论,潘谷西先生和何建中先生历二十余年研究与实践,结合现存古建实例、考古发现、区域间文化与技术传播等方面的成果考量成文,见解独到。作者从工程、功能、艺术、技术等多维视角介绍、剖析了《营造法式》诸工程作法,并以现代语言及图示方法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文字和术语之障碍,进一步解读
集群智能是一项全新的革命性的理论,启发自自 然界中的多因子系统(如成群的乌儿和鱼类等)。尼尔 ·里奇、罗兰德·斯努克斯编写的《集群智能(多智 能体系统建筑)》集合了集群智能在诸如生物学、微 型机器人、工程学、社会学、艺术、建筑、哲学以及 不同的社会研究上的影响,着眼于探究其对数字化建 筑设计的影响。同时集合了当今世界上许多有才华的 数字化设计建筑师和思想家的言论,揭开了这项正在 改变建筑设计的新技术的神秘面纱的一角。
《开放营造:为弹性城市而设计/主动设计丛书》探讨弹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营造。呈现了中外学者和实践者应对不同文化、社会、政治和生态挑战而展开的设计思考和部分优选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实践。 全书共分为三章:靠前章“弹性社区和主动设计”收录了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思想家埃佐?曼奇尼、娄永琪以及方晓风的学术思考;第二章“增强社区环境多样性”呈现研究实践项目“开放营造(OpenYourSpace)——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过程与成果;第三章“优选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实践”以公共性、文化多样性、资源整合和社会参与为关键词,收录了十多个靠前学术机构和组织为弹性城市而做出的设计实践。
作者作为建筑学教师和建筑师,对建筑理论颇有研究,并对当下的建筑实践保有独特的视角,同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建筑教育有深入的观察和思考。金秋野著的《异物感》收集了作者若干年的文集,内容涵盖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某些理念的发展和建筑作品,到当下建筑师的思想和实践,到作者自己从事建筑教育的一些感悟和随感,内容杂而相互关联。
人居健康的时代全面到来,光作为物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照亮空间,更具有“视觉—生理—心理”的多维度主动健康干预作用,是驱动人居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本书立足国计民生、聚焦科学前沿、突出应用导向,解析了对人体视觉发育、视力健康、生物节律、情绪认知、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产生广泛影响的光照视觉与非视觉健康作用机制;围绕面向全龄与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关键过程,以及住宅、办公、医养、地下、极地等各类建成环境的人居健康要求,阐述了光与健康研究、设计和应用实践的开展思路;立足于和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对城市夜景照明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介绍了开展光与健康研究实践的重要理念“循证研究与设计”和”医工交叉协作”的科学实践方法,并展示了作者团队近12年来在南极科考站、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