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889年,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被各种城市设计思潮与实践所援引,在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了现代城市设计,并为现代城市设计打开了新方向。 该中译本译自德语区的通行版本,即德文版第四版,书中还收录了西特讨论城市绿地的一篇重要文章《大城市绿地》。 作者考察了大量古老优美的城市,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对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批判,提炼出城市设计的艺术性原则与手法,并给出现代城市的改良原则及实际案例,为城市设计实践人员提供了有效建议。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是使用普及率*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旨在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本书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图示、表格等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条文内容通俗易懂。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章目与条文顺序编排,逐条展开详细图解,方便读者直观、全面地理解专业内容。本书是学习《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力求满足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教学等多种需求。 本书适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人员阅读,可供建筑管理与设计的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从业者参考,也可作为城乡规划、建筑类、房地产类大专院校学生的常备学习资料。
本书的英文版属于《能源报告》(Lecture Notes in Energy)的第65卷。全书共分3个部分、共12章:第1部分(第1章~第4章),探讨了将韧性思维纳入城市规划所需的创新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改进或调整规划范式;第2部分(第5章~第8章),作者研究了韧性城市规划的理论是如何在亚洲、欧洲、美洲以及澳洲等地被应用于实践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成功案例的经验;第3部分(第9章~第12章),介绍了一种可用于城市形态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这一概念框架涵盖了城市形态元素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上与城市韧性相关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与概念框架中提到的城市形态要素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等。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景观设计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是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需求,而对传统各类空间规划进行的重大整合与系统重构,是空间规划理念、思想、内容、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变革。本书是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部总论性、导引性教材,聚焦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国土空间的内涵与规划的基本价值观,梳理空间规划理论、思想的演变与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讲解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其有关内容,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实施管理等支撑体系进行介绍。 本书适于作为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的人员参考。
随着城市的全球化竞争,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的新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新的集体生活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关注点。本书试图将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解读其对城市空间和经验的影响来采取真正的批评立场。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渗透着乌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种具体的城市转型过程。这本书一开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赖以建立的技术现实,从使我们能够监测基础设施内发生之事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连接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似乎被激活了。这种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城市的新控制论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
本书讲授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的入门知识,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本书前三章讲述系统理论、系统方法和信息熵的基本知识,其余章节讲解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和发展预测方法。*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主要框架。在基于城市和城市体系介绍了系统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之后,讲授非线性回归预测方法、Logistic回归与离散选择模型、Markov链与系统演化过程、线性规划、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其中,回归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属于 黑箱 方法,GM(1,1)等属于 灰箱 方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属于系统评价方法,线性规划属于运筹和优化分析。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或参考。 为更好地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向使用本书的教师免费提供教学课
本书主要由同济大学社会学 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共同推出的系列学术讲座所邀请的国内外著名城市社会学家的发言讲稿构成,分为 后空间社会学系列讲座 和 城市与社会学系学术活动 两部分。国内外的社会学专家与城市规划学学者就人们关心的城市、文化、空间、社会等话题展开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从不同的视角在对都市消费、趣味、时尚等 后空间 进行城市社会学考察。 本书适合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研究者阅读。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2016年《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城市治理研究,推进城市创新发展,我社策划推出《城市治理实践与创新系列丛书》,旨在提高城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编写团队
本图集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国内外部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施工测量、城市道路路线、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城市道路路面施工、城市道路控制系统及附属设施等内容。本图集以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为依据,结合多年施工经验,以图文形式编写而成,具有很强的衫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从事市政施工、设计、维护和质量、预算、材料等专业人员使用,也是非专业人员了解和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参考资料。
在城市里,我们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也用嗅觉去感受周围的环境。气味有着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城市里,气味有着时间的印记,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却常常在设计中被忽略。城市里面有哪些气味呢?这些气味对我们设计公共空间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城市里的嗅觉环境呢? 城市嗅觉景观这本书给出了一些答案。这本书极大地补充了感官设计的文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城市中是如何通过感官去感受周围的环境的。本书以英国城镇为例,首次探索了当代背景下气味对人们体验城市空间的影响,阐述了嗅觉景观在创造场所感和对场所认知的重要性。 通过对工厂,啤酒坊 和城市公园以及体验性嗅觉环境的调研,本书总结了一些列控制及管理城市嗅觉景观的措施。同时,本书提出了一些列设计及管理方法供城市设计师及管理者参考使用。
本教材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研究生课程 景观技术一:竖向与道路 的教学积累而编写。该课程是一门以竖向设计、场地排水、景观材料、工程做法等为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面向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本科及研究生。 本教材分别从设计原则、竖向设计、土方工程、排水和雨洪设计、场地测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在书后分别介绍了要求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题目,以及在实践中所需要的工程设计规范,供教学参考和作为设计实践的参考资料。同时,本教材还配套有竖向设计习题集,可供学生用于竖向设计的强化练习,通过动手计算和绘制等高线等内容巩固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本教材配有课件,可加老师QQ群817334909下载。
*章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基建战略。介绍新基建的内涵、投资现状、发展动态等内容。第二章为新基建之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阐述5G、边缘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支撑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治理的主要先进信息基础设施。第三章为新基建之融合基础设施。重点阐述轨道交通、智慧建筑、智慧能源,这也是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市政工程的重心所在。第四章为数字孪生基础理论与技术。从通用数字孪生系统开发实现的角度提出了数字孪生系统论,认为它是一个自平衡的动态系统。提出了数字孪生系统构建与开发机理,给出了开发实现方法。提出数字孪生理论体系构建思路:数字孪生理论是系统工程及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模式识别理论、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科学五大分支的融合体,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又呈现出大数据为线索、多模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2016年《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城市治理研究,推进城市创新发展,我社策划推出《城市治理实践与创新系列丛书》,旨在提高城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编写团队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必须基于 以人为本 的理念,从农民的需求出发,从城乡和谐融合发展的角度,以国土空间 一张图 管理的高度,重新认识乡村发展的独特价值,重塑乡村建设的研究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本书在对村庄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下中国乡村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中国村庄规划的历程。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总结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中国村庄规划的理论框架,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的新内涵、新要求、规划体系、要素体系、类型特征、成果体系、管理体系及内容体系、技术方法和村庄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本书可供城乡规划、人文地理、资源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人员阅读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与管理》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与管理》结合上海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实践,系统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目标、意义、技术基础、关键技术和实施方案,分析了地下空间信息化的特点,探讨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的基本构架,涉及的技术方法和基本的管理与服务功能等。本书适用从事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拓展参考书。
本书主要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以实用性、先进性和新颖性的职教理念,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进行了讲述。本书从建筑弱电系统的施工程序、子系统认识与安装、管线施工、工程造价、BIM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及施工组织等六个项目对弱电系统的概念、各系统的设备组成、工程案例、施工方法和步骤、施工要求和工艺、调试方法和要求以及验收规范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为项目化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方便。本书针对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教学法,以弱电工程项目实例作为主题,对现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几种弱电系统从完成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进行论述。
本书研究的出发点是以建筑用能、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 双控 为主线,研究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节能、绿色建筑及低碳发展中长期目标设定和实施路径,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合理约束建筑用能和碳排放增长速度,着力提高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及低碳发展的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推动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书通过建立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约束性目标指标体系,指引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及低碳中长期的发展;通过构建政策、标准、技术、数据统计支撑体系,系统性保障建筑领域绿色发展;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方法,落实奖惩措施,将目标指标落到实处。
在 乡村振兴 战略与我国大国小农的现实背景下,乡村营建出现了小农现代转型的迫切需求与社会、经济、环境格局不断变动的新趋势,本研究从韧性视角出发,选取应对变化能力较为脆弱、小农问题为突出的农业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小农现代转型背景探索 韧性乡村 的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以复杂适应系统为认识论基础,通过韧性理论的分析与评估工具,从识历时性和共时性层面识别乡村营建要素特征与系统韧性的关联机制,建构 韧性乡村 的认知框架;据此从主体、产业与空间三个维度提出 韧性乡村 的营建策略与方法;并以浙江遂昌县古坪村为实证研究载体,为农业型乡村的 韧性乡村 营建提供借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协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强保证。基于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基础上,剖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机理,定量评价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与空间演进特征,并从人才、资本、产业、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等视角,分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中的城乡要素流动,提出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