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庭院中水景设计施工的内容,水景工程是庭院中的观赏主体,是室外空间景观特色,在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复杂。本书共分为五章,首章介绍了打造水景的基础工程,如 水景类型、水景设计细节及材料;第三章介绍了溪流、水帘瀑布、池塘、水池、游泳池、喷泉、壁泉、滴泉八类水景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第四章介绍了水景植物的选择和种植知识;第五章介绍了景观桥、排水排水、水体净化、灌溉系统等相关知识和具体案例。为庭院设计师、景观设计师提供相关参考。
《绍兴风景园林与水》介绍了绍兴风景园林的特色。如果对绍兴园林有兴趣,不妨一读。《绍兴风景园林与水》作者经过实地调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进行研究,较系统全面地记述了绍兴历史上越王勾践时期至当代的风景园林发展;对历史上像兰亭、谢安东山遗址等景区或事件、人物进行了深入考证,有新突破;较充分地论述了绍兴风景园林的风格和特色,突出了主体、文化和风情;较深入地论述了绍兴风景园林和水的关系,指出了保护好水环境的重要意义。《绍兴风景园林与水》的出版提高了绍兴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的地位。
热衷于中国文化的高路易先生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画了一幅照片拼接的汉字画。梦中的奇思妙想在画与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外国人巧学汉字,打开了方便之门。
《园林景观假山置石·墙体设计施工手册》共分三章:园林景观假山设计与施工;园林景观置石设计与施工;园林景观墙体设计与施工。以及附录假山叠石工程施工规程。《园林景观假山置石·墙体设计施工手册》介绍了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相关的基础知识、知识重点、方法技巧、常用数据以及一些工程的做法和原则。力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直观实用。
《中小学生校报版式大全》共150幅校报版式资料,在校报版式、花边、字体等整体协调上精心设计,配合学校生活和宣传的实际需要,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版式类型,并在每例版式下增添了做好校报的小诀窍,最后以做一张校报为例的photoshop制作过程示范,以便读者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种种办好校报的秘笈。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
本书从人体工学、测量技术和女装规格标准人手,全面系统地分析介绍了女装纸样设计的基本原理、变化规律、工艺特点和设计方法。运用女装典型款式设计对纸样类型和系列纸样技术做了深入地案例剖析与实践。本教材理论系统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在系列纸样设计技术上总结出基本型、亚基本型到类基本型的一整套应用方法,具有启发性强,研究空间大的特点。 本书为服装本科教材,既可作为服装考研人员有关“女装纸样设计”专业的考试读本,亦适合作为女装设计、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人士学习与培训的参考书。
■ 中国园林的图像和语意 ■ 从中西方园林对比研究看中国园林的误区与缺憾 ■ 园林 、 大自然的图像再现和人类的设计天性 ■ 设计科学初探 ■ 园林反思与中国当代博物学热 此为一本以世界视角反思中国园林的著作 , 撰写源头为王昀教授 《 中国园林 》 一书 , 书名中太湖石与正面体分别象征中西文化 。 书中作者以崭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的批判眼光 , 从东西方园林的对比研究入手 , 探索设计科学的形式规律 。 从园林到博物学 , 作者通过对比东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和图像表现传统 , 展现设计科学的渊源 ; 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 , 作者将探索的视野扩展至数学 、 天文学 、 地理学 、 生物学 、 医药学 、 工程学 、 宇宙学和广义的设计学等 , 揭示设计科学的内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系统阐述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艺术创作的教学训练,和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等不同表现。
浏览全书,可让我们了解中国印刷造字活动近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明白近代中国印刷文字创造的由来、现状和发展进程。更让我们有幸聆听到像谢培元、钱震之等极少数国宝级字体设计大师的字韵遗音。他们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质,将汉字的 “笔形、结构、灰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创造了新报宋、清刻体、宋一体、华文楷体、华丰仿宋、小姚、楷体…… 广泛应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辞海》等各种文化载体,改变了中国这个汉字大国却需从日本引进印刷字体的历史。也让我们认识了朱志伟、倪初万、齐立、陆华平、柯炽坚等第二代字体设计人以及北大方正字体创作团队,他们一方面对文字执着传承,一方面不拘泥于固化模式,以字体美学认知和人性化的阅读观,设计出提高阅读速度的新字体。朱志伟创作了适合大众阅读的“博雅宋”; 倪初万的
中国园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本书从历史角度出发,将中国古典园林这幅长卷展现于读者面前,以各个名园为例,从地域特色、园林类型、造园手法、文化构成等角度分别阐述,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蕴含的建筑学、美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让读者对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日本设计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日本设计师一直与什么战斗至今? 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日本设计彰显了怎样的精神? 日本设计的价值是什么,它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本书作者内田繁先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日本设计近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他在众多的设计师的作品中, 看到了他们的坚持和奋斗, 看到了遥远的战后设计史的残像与断片, 看到了他们与所处时代正面交锋的气慨, 看到了他们改变世界的决心和成果。 他告诉我们,设计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商业,但不应该全都做成生意, 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人类生活的真正幸福。
这本书从产自中国的“张小泉”剪刀开始,到市场的戴森无叶风扇结束,选择了历史上500件经典的产品,其中既包括激发灵感的设计典范,也包含日常生活的必需产品。时间跨越近400年。所有这本书里提到的产品今天90%以上都还在生产和使用,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每页都以产品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结合的形式呈现。本书共有超过50位作者共同完成,他们是世界各地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这些文字为读者提供了每件产品诞生的历史语境,设计到生产推进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并解释了设计包含的哪些特性是具有重要性和突破性的。32开本的尺寸适合随身携带,轻松阅读。
LOGO 作为品牌CIS战略的最主要部分,在企业形象传递过程中,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元素。每一个品牌的logo都有一段属于它们自己的成长史,它们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背后又有一个怎样的故事背景?它们随着企业的发展是如何变化的?这本书就向人们展示了100个全球品牌logo的发展历程,包括3M,ADIDAS,APPLR,AUDI等。
《服装细节设计1000例》,本书是一本阐述整体时尚元素设计并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书籍,主要介绍时尚细节功能,并配上数以千计的全彩色照片展示来自世界各地设计师的精彩作品。
本书中的标志都是成功的范例,它们战胜了挑战并且以的市场冲击力和出色的成果实现了它们的目标。这些设计涵盖所有领域,从雅致的到工业化的、繁杂到简约、严肃到滑稽、精雕细琢到不加修饰、少数到主流,炫目到灰暗。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使其置于其他标志之上:它们都打造出了强力品牌。 标志设计是设计师趋之若骛的项目,然而它通常也是一名设计师最难驾御的项目之一。在本书中作者讨论了设计师试图创作一种成功的标志时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论及的标志案例体现了设计师的创造力及深入挖掘灵感的过程。 《品牌标志——设计150例》研究了150例来自各行各业的标志,为设计师提了能随时应用的大量的富有见地的建议。作者追溯了每种标志的起稿、发展及完成的过程。此外,本书共有15处仔细探讨了被重新设计的标志。文中解释了
Bob Gill,是荣登“纽约艺术指导名人堂”的设计师、艺术家,作品大量发布于顶尖杂志《ESquire》、《Fortune》等,参与CBS电视片形象艺术设计、林肯中心设计等。Bob Gill的设计点子一直深受设计界的欢迎,20世纪90年代曾经出版的设计点子超过10万册。 《创意,不守规则:跟着Bob Gill找点子》是Bob Gill以毕生精力创作的设计类书籍,希望您阅读《创意,不守规则:跟着Bob Gill找点子》后可以开创一片设计的新天空,更好地开拓思路,让以后的设计作品与众不同,所有的设计亮点并不是简单的版式和绚丽的效果。
1911年末,广东革命军政府派出的北伐军在取得了徐州大捷之后,奉命撤回上海,准备返回广东解散。当时北伐军军长姚雨平利用手中剩余的一部分军饷,创办了一所慈幼院之后,又用剩余的部分余款创办了一种报纸,取名为《太平洋报》。由北伐军秘书长叶楚伧为总主笔,并且兼编辑部总编,聘请朱少屏为总务部主任,胡朴安编版,柳亚子编文艺版。但是,一张报纸,要在市场上站得住脚,除了一套过硬的编辑班子之外,主要的还要靠广告,靠收入大笔的广告费来维持它的一切开支。正在这广告部主任的入选颇感为难的时候,朱少屏了一位老朋友,以“斯人不出,奈苍生何”为言,广告部必须请此人出山,鼎力相助。随即说出了他的大名,“惜霜先生李叔同,早年上海滩上声名卓著的一位才子,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的高材生,美术界的一位斫轮手!”朱少屏的一番话
《衣身结构大全与原理(上)》共分七章,内容包括:衣身结构的区域设定、衣身基本尺寸的测量、衣身基本结构线的名称及制图符号的说明、衣身腰节以上基本结构线的画法、领孔尺寸的确定及结构分析、肩线尺寸的确定及结构分析、袖笼尺寸的确定及结构分析等。
“中国红”系列图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其所关注的100个文化专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系列图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