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质量,满足安全、卫生、适用、经济、绿色等基本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与小区的生活给水排水以及小区的雨水排水工程设计。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进行专题研究、论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应为施工安装、操作管理、维修检测以及安全防护等提供便利条件。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全书既有对新能源相关法律体系的梳理,也有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和投资并购中常见的项目核准与备案、土地取得、工程验收、电价与补贴、预约收购及担保等疑难法律问题的分析,同时还通过案例评析和实务问答的方式对项目投资主体变更、设备融资租赁、售电收益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占用林地和草地等常见的法律风险和问题以及典型的裁判规则进行了解析,对于新能源项目投融资和工程建设从业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法律实务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章新能源相关概念与法律体系概述,第二章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法律风险管理,第三章风电、光伏项目投资并购法律风险管理,第四章风电、光伏项目纠纷典型案例分析,第五章风电、光伏项目法律实务问答。
《15G611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适用于砖混结构房屋及构筑物的静力加固及抗震加固,包括裂损结构的补强加固、完好房屋功能改造加固、单体构件截面承载力加固及结构整体可靠性加固等。主要内容:基础加固、柱加固、墙体加固、梁的加固、楼板加固、结构整体连接加固、悬挑阳台加固、出屋顶烟囱加固、砖烟囱及水塔加固等。 图集较全面地提供了砖混结构构件和建筑结构体系加固的适用方法和构造详图,对砖混结构加固设计和施工均有指导、参考作用,部分内容可直接用于施工。
本书为“结构设计新形态丛书”之一。本书作者为网络达人。本书含有大量的视频可扫码观看,全书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建模准备;零基础框架建模;简易门式刚架建模;管桁架建模;出图准备;出图;常用系统节点;常用操作。 本书可供钢结构从业人员使用,并可供各层次院校的师生使用或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就“电气电工”“给水排水”“泥水基础”“木作基础”“油漆及裱糊”“装饰饰面”等材料进行详细介绍。每类材料以基本概述开端,再详述其构造、材质、特征、功能、分类、品牌、价格,以及生产工艺、验收窍门、应用要点、耗量计算和知识小百科等,为读者展示多维度的装饰材料运用技巧,使读者能够快速构建装饰材料知识框架。 本书既可作为装饰装修工程从业者快速入门的培训资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资料。
为践行 一创五强 战略目标,落实 六个专项行动 工作部署,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和建筑工程品质,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中建集团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各省、直辖市相关文件、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组织编制了本手册。本手册分禁止清单、限制清单和企业推荐清单三章,每章按工艺、设备和材料分为三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落后工艺、设备或材料的禁止或限制范围、条件以及可替代的先进工艺、设备、材料等,为集团总体建造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14G330.1《混凝土结构剪力墙边缘构件和框架柱构造钢筋选用(剪力墙边缘构架、框支柱)》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包括多层与高层建筑。 本图集主要内容包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的构造钢筋选用表,并提供建议的非阴影区的做法及配筋选用;构造边缘构件的构造钢筋选用表;框支柱的构造钢筋(纵向钢筋和箍筋)选用表;选用表使用实例。
《混凝土结构剪力墙边缘构件和框架柱构造钢筋选用:剪力墙边缘构件、框支柱(14G330-1)》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包括多层与高层建筑。 《混凝土结构剪力墙边缘构件和框架柱构造钢筋选用:剪力墙边缘构件、框支柱(14G330-1)》主要内容包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的构造钢筋选用表,并提供建议的非阴影区的做法及配筋选用;构造边缘构件的构造钢筋选用表;框支柱的构造钢筋(纵向钢筋和箍筋)选用表;选用表使用实例。 本图集可供设计、施工、审图等技术人员使用,同时用以校核设计选用的钢筋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
本书立足国家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对教育领域的新要求,系统介绍绿色低碳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分析绿色低碳教育教学实践、国际传播、创新创业、先进技术等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绿色低碳教育的建设路径,并给出实践案例和重要参考。 本书旨在为教育工作者、环保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绿色低碳教育领域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深度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本书经过大量的研究,对级配设计方法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涵盖了n法、i法、k法、贝雷法、分形方法、Superpave级配设计法等,能够使读者深入浅出地学习和掌握各种级配设计方法的由来、公式的推演过程及各种级配设计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本书还配有大量的示例,为实践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此外,作者结合自身的科研成果,对法国GB5级配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在深入分析和挖掘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利用CBR参数进行了该设计方法的拓展和创新,建立了一种新型级配设计方法——多级迭代级配设计方法,通过室内和实体工程验证,该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沥青混凝土各项路用性能优良,为今后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土木工程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系统阐述了作者在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置开洞钢板剪力墙的理论、试验和设计方法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置开洞钢板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置开洞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性能、受力机理、方钢管混凝土框架与钢板剪力墙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置钢板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计方法;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置开洞钢板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构造与抗震设计建议。
大型主题乐园工程通过强化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绿色化建造,突破了传统信息化建造工艺,使我国数字建造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将以数字化建造技术应用的概述、数字化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平台及数字化协同、混凝土工程数字建造技术、钢结构工程数字建造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数字建造技术、装饰装修工程数字建造技术、塑石假山数字建造技术等为主线,重点阐述主题乐园工程综合运用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深化设计、辅助施工、4D模拟、三维扫描技术、进度优化、材料采购与管理、工程量统计、3D打印和雕刻技术等数字化技术,以及项目研发的基于BIM的工程项目协同平台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上海主题乐园数字化建造技术工程建设经验,以期为土木建筑行业的相关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13J103-7 人造板材幕墙(按《人造板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336-2016编制) 定价 83.00 出版社 标准建科院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开本 16开 作者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著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518204663 本图集适用于非地震区和抗震设防烈度小于等于8度的地区且幕墙高度不超过100m的民用建筑。 主要内空包括:瓷板幕墙、陶板幕墙、微晶玻璃幕墙、石材蜂窝板幕墙、纤维水泥板幕墙、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幕墙等人造板材的幕墙系统,以及人造板材幕墙的
建筑防水工程新技术 定价 88.00 出版社 建材 版次 第一版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编者:杨永起 装帧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516026137 本书是围绕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广的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中的第八项技术——— “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 以及北京市新型防水产品应用技术, 由施工和生产等单位的技术专家共同编写。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初, 当时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建筑业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部提出“四节三高”, 即“四节” ———节能、节材、节水、节地, “三高” ———提高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提
本书在总结现有铺装材料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前期研究及应用经验, 并考虑对特殊道面寿命的预期, 提出聚醚型聚氨酯混凝土铺装体系的技术要求, 对聚醚型聚氨酯胶结料的开发及固化机理进行研究, 研发密级配聚醚型聚氨酯混凝土铺面材料、大孔隙聚醚型聚氨酯混凝土铺装材料, 并探讨聚氨酯混合料的强度形成与压实时机、聚氨酯混凝土的养生与开放交通时机, 最终对聚合物防水黏结层的材料开发、层间处治及耐久性进行评价, 并结合工程应用实例, 讨论这种铺装材料的实用性。
金属材料作为建筑的外围护材料自古有之,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金属材料在幕墙体系中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金属材料以其丰富的表现特性、优良的加工性能、良好的安全和耐久特性,很好地适应了各种复杂建筑功能和造型的需求,是当今建筑工程设计中重要的应用材料之一。金属材料的种类繁多,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可以产生丰富多样的变化。目前与建筑师实践工作相关的常用金属板材选用,相关知识与经验虽然有一些分类与介绍,但大多关注于表面效果,缺少对金属板材如何选择及实施路径和方法等方面的介绍和普及。在实践中,存在不少因建筑师不了解金属板材制作、加工工艺及使用场合不当,而造成设计用材词不达意的现象。有感于行业这种现状,我们对常用的建筑用金属板材开展研究,将金属板的性能、加工工艺和表现制约因素等进行归纳梳理
近年来的数次地震,特别是2023年2月发生的土耳其大地震,再次表明人类正面临着地震的全面威胁。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汶川、玉树、雅安等大地震,也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传统钢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即使没有发生整体倒塌,过大塑性变形导致的破坏和难以恢复的残余变形也会导致其很难再承受震级较高的余震,修复将花费高昂的代价,付出的时间、材料和人力成本甚至会超过重建。可恢复功能结构因其能够实现强震作用下的低损伤和可恢复目标而成为结构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该结构大震后不需修复,或者只需对局部受损部件进行快速更换便可迅速恢复使用功能,能够承受密集且震级较大的余震,将有效提高广大城镇地区的工程韧性和灾后恢复能力。 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可恢复功能预应力钢结构体系方面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全面比较中国规范与美国规范、欧洲规范,有利于结构设计人员了解和借鉴欧美规范的内容,并从中梳理出自己的见解。本书编写过程中,对于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不作过多阐述,重点针对结构设计人员实际工作中真正关心的问题,结合规范条文进行中美欧规范的横向对比,尤其是对中美欧规范的上下边界及设计结果有重大差异的内容进行重点对比分析及点评,必要时通过实例作进一步说明。本书适合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专业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教师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