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三卷是卷[简称类目表]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索引[简称索引]。当一个诊断术语和其他情况同时报告,或者处于特殊情况下(例如,某些情况并发于妊娠)时,尽管本索引可以根据卷对诊断术语变更指定位置的注释去反映类目表中的规定,但它不能全部表达在索引术语中这样的变化。因此,应把卷看作编码的主要工具,而字母顺序索引则是类目表不可缺少的辅助部分,因为它包含了未出现的卷中的大量的诊断术语,所以这两卷书应一起使用。 在类目表的一个类目中所包含的术语并不是全部的,它们只是该类目内容的一些举例或只作为类目范围和界限的指标。另一方面,索引力求收入大多数当前使用的诊断术语。总之,为确保按照索引给出的编码与一份具体病案记录所提供的信息相适应,总是要回到类目表及其注释
疾病分类可以解释为按照既定标准将疾病单位纳入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可以有许多轴心,而轴心的选择将根据编制统计表的用途而定。疾病的统计分类必须在易于管理的类目数目内包含全部的疾病情况。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是早形成于1893年作为贝蒂荣〔原译名伯蒂隆、分类或国际死因列表的一系列分类中的*版本。本书第二卷对该分类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本书的标题已做了适当修改,使其内容和目的更加清楚并能够反映在疾病和损伤以外不断发展的分类范围,而熟悉的简称“ICD”仍予以保留。在更新分类的过程中,疾病情况的分组是以一种被认为*于一般流行病学目的和卫生保健评价的方式进行的。 ICD的第十次修订工作始于1983年9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关于ICD一10的准备会议。工作方案由定期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
本书主要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HIV病原学及感染免疫;艾滋病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HIV感染的检测、诊断与分期;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相关疾病;非艾滋病相关疾病;HIV感染者综合管理。本书基于我国艾滋病诊疗经验编写,纳入近十年来我国艾滋病诊疗和管理经验,结合国际先进诊疗理念,为我国艾滋病、性病从业医务人员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艾滋病防控、诊疗、管理知识,科学实用。
流行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专业人员提供重要的方法和防病理论,同时也为医学其他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和护理等)提供重要的方法学。该书以系统介绍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为主,强调介绍各部分*的进展,同时介绍流行病学中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总体特色是:方法介绍的系统性,实用性,及时推出*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为基础,对《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的术语和释义、化妆品安全通用要求等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列出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和《化妆品卫生规范》的禁限用、准用物质修订前后的变化情况,并且针对规范所列项目的目的、意义、被测物质的来源和存在形式、卫生学及毒理学意义等方面做了说明,对检验方法的原理、反应机制和化学反应式、操作步骤等问题及注意事项做了较为详细的注解,同时介绍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国内外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