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分为10章,包含慢性病防控概论、慢性病监测、社区诊断、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健康管理、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疾病管理、评估、慢病组学、慢病信息化等内容。目前有关于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防控等单个方面的专著,但是在*层面还没有针对慢性病防控的系统的综合的专著,本书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阐述慢病性预防与控制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本书根据对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要求,结合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专业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内容。全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了传染病学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螨虫病,涵盖了 51 类常见的传染病种,全面反映了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相关疾病的发展变化、诊治预防的经典方法及临床进展现状。本书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作为传染病学医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教程,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医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大杀手之一,一直备受关注。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一些老的传染病时有卷土重来之势,生物战、生物恐怖导致传染病疫情暴发的可能性不可轻视。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与控制三者相互关联,如何基于实际监测结果快速、准确地进行疫情预测?如何基于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结果进行科学控制?又如何通过监测、预测与控制三者的相互反馈信息,提出最优控制方案使疫情发展引起的损失和控制代价最小?如何实现传染病一体化防控?以上都是传染病疫情防控领域的科学技术难题。本书从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和疫情优化控制三个方面较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其中大部分属于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本书中首次公开。
1990年第43届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WHA43.24)并且批准了1989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ICD第十次国际修订会议对在10年修订周期内对其进行更新的建议。 该建议在1996年于日本东京举行的WHO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年度会议上被投入运作,随后建立了指导进行更新的一个正式机制。按照这样的更新机制,每年进行较小的更新,如果需要的话,每三年进行较大的更新。 有关进行更新的更多信息以及更新内容的累积列表请见:http://www.who.int/classifications/。今后的更新也将在该网址列出。 ICD-10第二版包含了版第三卷中作为补遗对卷的勘误表以及在。1998至2003年间生效的更新内容。
《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图解》由胡必杰教授和刘荣辉教授共同主编,国内数十家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国内外有关法规、规范、指南为依据,与中国国情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几经讨论、数易其稿,*终编写而成。本书旨在指导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快速方便地掌握当前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要求。 《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图解》提供了大量关于重点部门、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采用图解的形式,便于读者迅速掌握相关操作中的关键点和重点要求,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效率。本书不仅可供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考使用,而且是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尤其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检验科、
流行病学是一门从群体水平研究疾病和健康的科学。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为医学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方法学领域,逐渐成为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流行病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不仅在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病因研究与防治也起着独特的作用。 在第1版《实用流行病学》基础上,我们对该版教材做了部分删节和内容更新,并在正文后配有测试题和参考答案,以助于理解和复习。目前本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各论主要介绍流行病学在疾病防制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当前对人群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例
本书在总论中全面的讲述了发热的原因、发病机制、常见的伴发症状、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及发热的诊断程序。在各论中按感染、内、外、妇、儿等的顺序,以系统分章节详尽地描述发热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尤其对不明原因发热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和风湿性疾病作了重点介绍,基本囊括了临床上常见的所有可引起发热的疾病,尽量做到内容的全、新、精与实用,为青年医师尤其是内科医师提供一本较为实用的工具书。
《预防医学(第3版)》共分绪论、环境与健康、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三部分。绪论概述了预防医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发展简史、三级预防的定义与特色,目前预防医学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临床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篇 环境与健康 包括第1~6章。第1章 人类和环境 为新设章节,主要介绍构成人类环境的基本要素、环境的分类、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等。第2~6章主要论述环境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内容,包括生活环境、职业环境、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与健康,其中,生活环境、职业环境、食物与健康及疾病的内容在保留第2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了预防医学的新进展和知识,如空气污染部分增加了公众关注度极高的PM2.5的内容等;另外,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与健康部分也进行了修改和
面对突发疫情,学生是否会焦虑、低落?家长是否因为担心孩子被传染,一味限制孩子正常活动?互联网上信息铺天盖地,如何甄别? 针对突发卫生事件中的上述问题,本书旨在让学生和家长了解疫病知识,有效做好预防措施。同时,针对学生中面对疫情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提出应对方法,发挥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特长,提供心理健康培训、督导。通过构建心理防线,保持良好的心态,改善气血循环,消除过分焦虑紧张、恐惧、担忧的心态。使学生做好自我防护,主动调适心态,让阳光心态为自己保驾护航。 本书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将医学常识与心理健康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疫病知识、加强防护意识、合理调节情绪,让孩子们在大灾大难面前学会敏锐洞察、深刻思考、坚守信念、尊重知识、从容应对,真正成为一名心有温度、行有智慧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本
本书由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担任主编。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国内疫情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为保持疫情防控成果,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疫情常态化下的防控方法和生活指导。本书沿用《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冠病毒》的编写特点,突出居家、出行、工作等全过程指导,提供疫情常态化下的关键词查询和场景式健康管理,还增加了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同时,对于随着疫情变化人们产生的新的困惑给予解答、纠偏。 本书疫情防控知识全面、实用、简洁,科学性、针对性强,可为读者尤其是复工、复产、复学人员提供权威健康的生活指导。
李六亿、吴安华、胡必杰主编的《如何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在阐述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符合我国医院院情的大样本实际案例,分别阐述了医院感染防控特别关注的领域如器械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泌尿道插管相关尿路感染)、操作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重点病原体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点部门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的监测及防控。案例不仅包括详细的监测及防控方法,还包括国际相关监测及防控进展,使我们在开展实际工作的同时,还能了解国际动态,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 本书的特色是将医院感染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提升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体现相关医院感染
瑞士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结构按照慢性乙肝患者连续一体关怀体系的结构编写,从初始对疾病分期和治疗指征的评估、开始一线抗病毒治疗、对疾病进展、药物毒性及肝细胞癌发生的监测,到治疗失败改用二线药物。同时,书中还涵盖了如何在不同医疗系统中将关键性的建议应用于国家项目。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为满足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和来华留学生教学的需要,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本套教材。本教材为英文版规划教材之一,在引进外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改编,以使知识体系和主要内容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艾滋病改变了每一个HIV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命运,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防治艾滋病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由赵燕主编的《HIV感染诊断治疗与预防咨询问答手册》汇总了各级艾滋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在为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服务和咨询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性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可为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论》在总结医学生相关课程教学经验和征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医学学科构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定义、特征、研究对象、工作职责,以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医学教育工作者、医学生、医务人员准确认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定义和职能。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论》共九章,囊括了医学学科构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关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定义、职能和培养方案,以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核心知识体系等主题。
《艾滋病疫苗研究与评价》分为上 、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艾滋病疫苗的基础研究问题 ,包括 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B细胞疫苗和T细 胞疫苗免疫原的选 择和优化、黏膜疫苗和黏膜免疫应答的策略、疫苗载 体的特点、新型佐剂的 研发,以及各种类型疫苗的生产工艺等。下篇主要介 绍艾滋病疫苗的评价 原则和技术方法,包括疫苗评价实验室的GCLP要求及 实验室质量控制、模 式动物评价模型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临床前期和 临床期疫苗评价原则 及主要内容、临床期体液和细胞免疫评价方法及标准 化研究、临床研究受试 者适应人群和临床基地的选择标准及基本原则等。本 书作者都是从事艾滋 病疫苗研究和评价的一线青年科学家,具有丰富的实 际工作经验,所编写的 内容反映了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具有较强的实用 性。 《艾滋病疫苗研究与
本书对计算流行病学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介绍,着重阐述了该领域发展中的主要方法论范式,并强调了对向系统流行病学转变的急迫需求,以便有效地应对疾病防控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本书详细介绍了计算流行病学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模型及相关工具,并展示了如何利用以上概念、模型与工具对异构宿主人群间的疾病传播动态进行刻画,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发与利用计算方法来应对群组实施干预措施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疫苗分配策略的优化)。
《家庭医学——巡诊医护与预防》为欧美家庭医学经典畅销书,已经修订至第5版。内容包括5篇105章。篇常见主诉,内容包括一线医师面临的常见急性及未分类问题,旨在使他们能迅速考虑可能的诊断与诊断路径,并根据循证医学经济有效地对这些问题常见的病因进行处理。第二篇慢性病,每一章都提供了实用的慢性病患者随访策略,同时介绍了符合循证医学经济有效的临床治疗和重要的心理干预方法。第三篇精神疾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如何有效鉴别与治疗精神紊乱。第四篇生殖健康,介绍家庭医生常见的生育期妇女健康问题,包括避孕、不孕不育以及胎儿和婴儿的医护问题。第五篇预防医学及健康促进,旨在帮助一线医护工作者如何预防患者发生重要疾病,介绍了简单实用的方法,包括如何咨询、免疫注射、筛查实验及药物预防。《家庭医学——巡诊医护
《临床营养学》由于健春主编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大流感:致命瘟疫的史诗》也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医学科学的发展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科学家、医学工作者和政治家们在巨大压力下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怯懦、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研究态度和方法。这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大流感: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约翰·M·巴里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曾任记者和足球教练。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财富》杂志、《华盛顿邮报》等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