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类可以解释为按照既定标准将疾病单位纳入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可以有许多轴心,而轴心的选择将根据编制统计表的用途而定。疾病的统计分类必须在易于管理的类目数目内包含全部的疾病情况。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是早形成于1893年作为贝蒂荣〔原译名伯蒂隆、分类或国际死因列表的一系列分类中的*版本。本书第二卷对该分类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本书的标题已做了适当修改,使其内容和目的更加清楚并能够反映在疾病和损伤以外不断发展的分类范围,而熟悉的简称“ICD”仍予以保留。在更新分类的过程中,疾病情况的分组是以一种被认为*于一般流行病学目的和卫生保健评价的方式进行的。 ICD的第十次修订工作始于1983年9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关于ICD一10的准备会议。工作方案由定期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三卷是卷[简称类目表]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索引[简称索引]。当一个诊断术语和其他情况同时报告,或者处于特殊情况下(例如,某些情况并发于妊娠)时,尽管本索引可以根据卷对诊断术语变更指定位置的注释去反映类目表中的规定,但它不能全部表达在索引术语中这样的变化。因此,应把卷看作编码的主要工具,而字母顺序索引则是类目表不可缺少的辅助部分,因为它包含了未出现的卷中的大量的诊断术语,所以这两卷书应一起使用。 在类目表的一个类目中所包含的术语并不是全部的,它们只是该类目内容的一些举例或只作为类目范围和界限的指标。另一方面,索引力求收入大多数当前使用的诊断术语。总之,为确保按照索引给出的编码与一份具体病案记录所提供的信息相适应,总是要回到类目表及其注释
流行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专业人员提供重要的方法和防病理论,同时也为医学其他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和护理等)提供重要的方法学。该书以系统介绍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为主,强调介绍各部分*的进展,同时介绍流行病学中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总体特色是:方法介绍的系统性,实用性,及时推出*的研究成果。
本书根据对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要求,结合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系统地介绍了传染病专业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内容。全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了传染病学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螨虫病,涵盖了 51 类常见的传染病种,全面反映了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相关疾病的发展变化、诊治预防的经典方法及临床进展现状。本书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作为传染病学医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教程,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医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本卷共152章,涉及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当前主要的传染病。本卷按照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流行特征将传染病划分为六大类,包括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经血和性传播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与虫媒传染病、体表接触传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另外,地方病的内容也纳入本卷。本版比第2版增加了许多新章节,主要包括新发传染病、地方病和国内外近年来新出现的问题或研究较多的传染病而新增或单列的病种。其中新增新发传染病28种、单列病种22种、地方病6种以及传染病流行病学总论、地方病概论和寄生虫病流行病学概述3章。原有的章节也增补了许多新内容,几乎所有章节都经过重新撰写,并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时间和空问分布图进行了更新。每章都尽量做到既总结我国的经验,同时也介绍国际上的新发现、新进展,对不同学派的观点尽量加以介绍。与第2版相
《传染性疾病与精准预防》为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 精准预防诊断系列 图书之一。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随着基因组学等多种组学、信息化、大数据、学习和分析方法的高度发展,人类对传染病诊断、预防、控制方面的认知更为深刻,技术更为精准。传染病的精准预防,实际上是通过利用组学、大数据和分析创新技术,取得更深刻和精准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传染性疾病与精准预防》介绍精准医学理念在传染病预防方面的发展和应用,重点在传染病的分子诊断、病原体基因组学的传染病防控应用、流行病学大数据挖掘利用、精准疫苗预防等方面,介绍基因组学、流行病学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应用,将患者、健康人、疾病、病原体、暴发、传播事件均作为个体,利用大数据深刻认识、区分个体和服务于个性化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一部反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收录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本书为《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卷,收编的内容截至2011年底。全书分为15个部分,即: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卫生设施、卫生经费、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妇幼保健、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制度、人口指标,另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卫生状况。各章前设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简要说明主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
《运气与疫病》在叙述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总结了历代医家运用运气学说指导疫病的学术成就,着重探讨了运气理论指导疫病防治的学术规律,提出在不同的运气环境下,所发生的疫病类型、临床特征、防治方法应有所不同。只有掌握了运气学说的规律,才能有效地防治疫病。SARS的流行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的有效应用,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的中医药方法在指导疫病防治过程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哈里森感染病学》译自在 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哈里森医学系列之感染病学分册Harrison'sTM Infectious Diseases(3rd Edition),原著由Dennis L.Kasper教授、Anthony S.Fauci博士主编,197位感染病学及微生物学、免疫学等感染病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编写。 本书分为9篇,从3个不同角度对感染病进行分类介绍:首先是感染病总体论述,包括人体微生物组、感染机制、环境和人类行为与感染病的关系、疫苗等;其次为感染病相关症状及系统、器官相关感染; 后论述了不同病原体导致的感染病,包括各种常见及罕见的细菌、病毒、真菌、朊病毒、原生动物、蠕虫、节肢动物所致感染病,以及动物所致毒伤、咬伤等。全书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角度,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因素、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多角度阐述了各种感染病。同时配有典型的临床病例图片、表格及
《哈里森感染病学》译自在 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哈里森医学系列之感染病学分册Harrison'sTM Infectious Diseases(3rd Edition),原著由Dennis L.Kasper教授、Anthony S.Fauci博士主编,197位感染病学及微生物学、免疫学等感染病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编写。 本书分为9篇,从3个不同角度对感染病进行分类介绍:首先是感染病总体论述,包括人体微生物组、感染机制、环境和人类行为与感染病的关系、疫苗等;其次为感染病相关症状及系统、器官相关感染; 后论述了不同病原体导致的感染病,包括各种常见及罕见的细菌、病毒、真菌、朊病毒、原生动物、蠕虫、节肢动物所致感染病,以及动物所致毒伤、咬伤等。全书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角度,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因素、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多角度阐述了各种感染病。同时配有典型的临床病例图片、表格及
为从事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工具编写此书。全书共2篇。 篇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至第三章详细介绍了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医学地理,第四至四十章介绍了西南地区现发现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共37种。第二篇为医学动物,对蚊类、蠓科、白蛉、蚋科、虻科昆虫、蝇类、蚤类、虱类、蜚蠊、蜱类、恙螨、革螨、蚂蝗、啮齿动物、食虫动物、蝙蝠、蛇类等共83科(亚科)314属(亚属)2232种(亚种)医学动物的种类、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本书亦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和国境检验检疫人员的参考书。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0》汇总了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2010的人口和死亡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和汇总前,我们对每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了验收和质量评定,对错误的数据进行合理的修正,剔除个别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本书的主要內容包括七大章及5个附录。章主要概述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报告流程、统计分析方法、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等,目的是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书;第二至第七章为大量的数字表格,分别介绍人口资料、总体死亡情况、死亡原因及顺位、主要大类疾病死亡率与死囚顺位及地区别、性别、年龄别人口数、分死因死亡数及死亡率,主要是为了给读者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机构、科研机构、卫生专业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或开展相关研究和工作服务;附录部分包括居民死
本书共十九章。全书大致可分为四部分。部分包括药物流行病学概述、药物上市前与上市后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药物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利用、整理与分析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因果关系的评估等。第二部分涉及药物流行病学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药品登记研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有利作用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相关问题与合理用药以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法律和伦理问题。第三部分包含药物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与成果,涉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药源性疾病、药害事件的病因探索与药物警戒研究实例、药物流行病学与制药企业以及药物流行病学与药品监督管理等。第四部分讨论药物流行病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家庭医学——巡诊医护与预防》为欧美家庭医学经典畅销书,已经修订至第5版。内容包括5篇105章。篇常见主诉,内容包括一线医师面临的常见急性及未分类问题,旨在使他们能迅速考虑可能的诊断与诊断路径,并根据循证医学经济有效地对这些问题常见的病因进行处理。第二篇慢性病,每一章都提供了实用的慢性病患者随访策略,同时介绍了符合循证医学经济有效的临床治疗和重要的心理干预方法。第三篇精神疾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如何有效鉴别与治疗精神紊乱。第四篇生殖健康,介绍家庭医生常见的生育期妇女健康问题,包括避孕、不孕不育以及胎儿和婴儿的医护问题。第五篇预防医学及健康促进,旨在帮助一线医护工作者如何预防患者发生重要疾病,介绍了简单实用的方法,包括如何咨询、免疫注射、筛查实验及药物预防。《家庭医学——巡诊医护
《疫苗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围绕疫苗评价的共性问题,包括疫苗质量控制和评价概述、WHO疫苗质量管理介绍、国家免疫规划及实施、疫苗的国家批签发、疫苗生产用菌毒种和细胞基质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辅料和添加剂的质量控制原则、疫苗佐剂的研究与质量控制、疫苗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疫苗质量控制和评价用实验动物、疫苗稳定性试验、新型疫苗研究开发中的质量控制问题、疫苗非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疫苗评价中的免疫应答检测、疫苗注册的药学审评要点、疫苗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及评价、疫苗生产与质量控制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实验室的管理、检测方法的验证等。试图全面概述国内外疫苗质量标准研究*进展,尤其是近10年在疫苗监管和质量研究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分析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和发展方向。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一部反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本书收录了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本书为《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卷,收编的内容截至2009年底。 全书分为15个部分,即: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卫生设施、卫生经费、医疗服务、农村和社区卫生、妇幼保健、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制度、人口指标,另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卫生状况。各篇前设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简要说明主要介绍本篇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加之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广大医务人员的不断努力,一些传统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继天花之后,脊髓灰质炎、麻风也正在消失,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如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AIDS)、SARS、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甲型HlNl流感等传染病频频袭击人类,在全球各大洲引起流行或散发o~些以前已经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或以新的面孔出现,表现出更强的致病性,如多耐药结核病、人一猪链球菌病以及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公众的健康。病毒性乙型肝炎采用疫苗预防以来,新生儿及青少年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已明显减少,但青壮年的发病率和相关病死率仍居我国传染病前列。 因此,传
本书反映了中国2007-2008年医药卫生领域的发展,记录了一年来发生的大事,包括重要会议,重要领导人的讲话,重要法规出台,重要人事变动,重要科技成果,重要数据,重要活动,等等,是我国医务工作者了解我国医学领域状况的权威工具书。该书由卫生部长主编,卫生部官员及各省市卫生厅局级工作人员参编。 本卷分为11个部分:1.重要会议报告;2.政策法规;3.工作进展;4.军队卫生工作;5.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工作;6.学术团体和群众团体;7.人事与干部;8.卫生工作纪事;9.卫生统计信息工作;10.附录;11.索引。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本书收录了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本书为《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收编的内容截至2010年底。全书分为15个部分,即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卫生设施、卫生经费、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妇幼保健、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制度、人口指标,另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卫生状况。各篇前设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简要说明主要介绍本篇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