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肝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防治水平的提高,其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主要研究病毒性肝炎,逐步扩大到研究肝纤维化、脂肪、酒精、药物、自身免疫、肝癌和肝移植等。这一方面反映了肝脏疾病谱的变化,另一方面更多地得益于我们对这些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 临床上多种原因(涉及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
本书是关于消化与健康的图书。一日三餐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但是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当食物被咽下后, 接下来会怎样。同样, 我们大多也不是十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对吃下的食物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本《消化系统西医难治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略》由魏玮、唐艳萍主编,分两个部分,上篇没有安排解剖、生理、病理及一般治疗等常规内容,而将重点放在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心理测试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神经—内分泌—免疫与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关系密切,这是重新认识某些消化道症状诊断与治疗的着眼点。以中药为主的某些中西医结合治疗很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一免疫网络来发挥作用的,这在通里攻下、理气开郁及活血化瘀等治则的研究中已得到许多有力的证据。注意心理因素在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学会用心理疏导治疗疾病,对于不少医生还比较生疏,很值得注意。本书下篇选择22种疾病作为临床诊治内容,涉及面较广。按照主编提出的要求,不同编写内容所占比例比较合理,难治病中的
聂青和编著的《感染性腹泻病》第2版,是由长期从事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和预防的专家们共同编写。全书共12章,涵盖了理论、临床、实验、预防等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将感染性腹泻病加以论述,介绍了感染性腹泻病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感染性腹泻病》由三个体系构成:一是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感染性腹泻病领域取得的成果及研究进展;二是以基础研究指导临床实践;三是介绍了基础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技术进步及应用对感染性腹泻病研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对近年来普遍受关注的问题,如旅游者腹泻、非常时期急性感染性腹泻、微生态制剂应用等,以及对新发传染病中的致腹泻病原体,如:人芽囊原虫、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均有所介绍。
本书由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消化内科医师编写,所录药物均是编者所在医院及其他人医院长期应用、经过临床实践检验、为外专家所公认的。全书分为21章,介绍了抑酸药、抗酸药及胃粘膜保护药、利胆药、胰酶及其他蛋白酶抑制剂、助消化药、胃肠解痉及胃动力药、、止、生物制剂、常用药、止血药、抗凝药等消化内科常用药物的应用常规与禁忌,包括每种药物的规格、药理特性、用途、常规用法、不良反应、相互作用、注事事项、禁忌和特殊人群用药。本书内容实用,贴近临床,形式直观,便于查阅。
胃肠道磁共振成像(MRI)一直落后于其在神经和骨肌系统的应用。因为胃肠道管壁厚度仅为数毫米,加上胃肠道自身蠕动和呼吸运动的影响,所以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近年来随着MRI软硬件的改进,使得胃肠道MRI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周智洋等的《胃肠道MRI诊断学》就是系统介绍MRI在胃肠道方面应用的本专著。其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部分详细介绍一些胃肠道特殊的MRI新技术;第二部分系统介绍从食管胃,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和肛管的MRI,还包括了肠道蠕动、腹膜、小肠梗阻和粘连,以及肠道急腹症MRI。该书内容详实新颖、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实用性更强,是一本影像诊断医生日常临床工作的指导性专业书,亦是结直肠外科临床医生的参考书。
本书由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从事结直肠癌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资深专家、教授通力合作,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外研究成果编撰而成。内容涉及结直肠癌临床、基础研究的诸多领域,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综合治疗、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处理、特殊类型结直肠肿瘤、肠造口的康复治疗、随访及预后因素和预防等方面。本书侧重临床诊治,力求突出规范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对多学科综合治疗及其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药物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内容丰富翔实,观点新颖,技术方法详尽实用。适合相关临床医务人员和基础研究工作者使用,也能为医学院校教师、研究生、进修生等提供较实用的、有价值的参考,也可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继续教育教材。
本书以问答形式对结肠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问题,做了通俗的讲解,精选出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为读者提供了防治炎症性肠病的有关知识。本书阐述的问题切合实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科学实用,可读性强,适于结肠炎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群阅读,也可作为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健康宣教的科普资料。
王果、冯杰雄主编的本书从婴幼儿肠道解剖生理和临床流行病学开始,详细阐述了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及相关基础研究,内容既涵盖了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的基本知识,也着重介绍了外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根据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适用于基层医院的一些诊断治疗手段,增强了本书的实用价值。 本书适用于小儿外科、小儿内科、儿童保健、普通外科等医护人员阅读。
本书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北京市名老中医汪承柏教授的倾心之作。全书共分肝病重度黄疸发生机制、黄疸加深原因、中医药诊治重度黄疸肝炎、病案举隅4章。本书内容实用,临床指导性强,可供中医肝病科、传染科、肝胆科临床医师及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共分十章,章介绍了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以及各种症状的常见病因、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第二章介绍了上、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诊断思路、治疗流程和进展。第三至第八章分别介绍了食管、胃、肠道、肝胆、胰腺、腹膜与腹膜后疾病的诊断思路、诊断流程、治疗措施、治疗流程及各种疾病近年来的诊疗进展。第九、十章分别介绍了胃肠动力诊治方面的新技术和内镜下诊疗技术。本书编写目的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尤其是消化专科医师建立正确的临床诊疗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在21世纪这一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知识更新尤为重要。《人工胃肠支持》一书出版于1993年,由于种种原因,其主要内容于1988年以前的知识水平,再版显然很有必要。 在新世纪初的,经过20多年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人们对营养支持有了更全面的知识。例如,以往由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被过分强调,而忽视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价值及其实施。目前,这种偏向在发达国家已被纠正,肠内营养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应用。在我国,肠内营养的起步(70年代)虽较肠外营养(60年代)晚了近10年,但这种偏向也正在纠正中。 再版的本书以肠内营养为主线,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章节,并邀请了一些外学者参加撰写,使全书内容更为全面、系统,一些专题讨论也更能反映当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本书共分三十五章,其内容包括肠内
在21世纪这一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知识更新尤为重要。《人工胃肠支持》一书出版于1993年,由于种种原因,其主要内容仅限于1988年以前的知识水平,再版显然很有必要。 在新世纪初的今天,经过20多年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人们对营养支持有了更全面的知识。例如,以往由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被过分强调,而忽视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价值及其实施。目前,这种偏向在发达国家已被纠正,肠内营养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应用。在我国,肠内营养的起步(70年代)虽较肠外营养(60年代)晚了近10年,但这种偏向也正在纠正中。 再版的本书以肠内营养为主线,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章节,并邀请了一些外学者参加撰写,使全书内容更为全面、系统,一些专题讨论也更能反映当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本书共分三十五章,其内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