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第3版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汇集了116种常见血液病的国内外诊断及疗效标准,并由近70位血液病学知名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体会,对诊断和疗效标准做了评论与诠释,以帮助读者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项标准。
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的医疗行为和提高临床诊疗质量已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习和熟悉各类指南的要点,是当前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临床医师在学习、理解和应用各类指南时,常遇到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对各类指南制定的背景资料不熟悉。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第1版于2004年出版,第2版于2006年出版,第3版于2008年出版,深受广大临床医师的欢迎。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第4版)》在重点介绍各类心血管诊疗指南要点的同时,还全面地复习各种指南中所依照或参考的重要临床研究证据。
本书为血液透析护士层级培训的专业教程,内容包括肾生理功能与功能障碍的基础理论,血液净化各项技术的应用、护理操作、并发症及处理,透析质量管理、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护理科研等。本书突出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并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血液透析专科护理操作指南》《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指南》《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防控护理管理指南》为参考,制订培训目标与学习大纲,同时增加了拓展内容,以满足各层级透析护士学习的需求。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共15章,以国家《血液净化标准操 作规程》为蓝本,结合临床护理实践,详细阐述了肾病基础知识,血液透析原理,血液净化技术的治疗原则、方法、护理及应急处理。同时,也介绍了血液净化的常用药物与检验、血管通路的操作技术及护理、患者体液平衡的管理、患者营养管理、患者运动及康复指导、血液净化室的环境及资料管理等。
《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血液系统疾病分册》选自世界领域公认的标准内科学教科书 《哈里森内科学(第19版)》血液系统疾病部分,适合各大医学院校医学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阶段使用,也可供高年资医生随时查阅与提高。进一步获取更
《血液学检验技术》由多年从事临床血液检验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老师编写,旨在进一步贯彻教育*关于做好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教材以血液学内容为中心,编写中强调“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用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理念,贴近临床和实际教学需求.教材共二十章,在每章正文内容之外增设导育、案例、链接、知识拓展、目标检测等内容。为了方便学生自学,书后附有实训、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并配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PPT课件。
血脂主要是指存在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异常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冠心病急性事件(冠脉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起重要作用。人类探索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已经历了100余年,充分认识到,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已进行了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其结果反复证实: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不仅能显著减少冠脉事件发生的危险,而且是目前针对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一项有效措施。这些临床研究的丰硕成果又转而推动了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基础研究,从而使临床血脂学迅速发展和日臻完善,现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卫生部近期公布的国人健康调查资料表明,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发生率在快速地增加,中国约有1.6亿人存在血脂异常
血液(浆)吸附疗法越来越显示其在血液净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吸附材料与吸附疗法的介绍请参见材料学和临床方面的专著。本书独辟蹊径,邀请国内材料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及颇有经验的临床专家合作撰写,不失为一本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际高水平相结合的范例。本书既使基础研究专家看到材料的临床妙用,又为临床专家揭开了吸附材料的神秘面纱,成为基础与临床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吸附材料的发展史,材料的制备与分类,吸附原理与评价;中篇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吸附疗法在临床疾病的应用,重点介绍吸附在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血液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肝病以及炎症疾病(多脏衰和脓毒症)方面的应用;下篇用很多笔墨勾勒了吸附在中毒领域的独特妙用。本书非常适合从事材料研究和临床治
本书总结了近10年铁代谢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进展。全书共26章。第1~11章是基础部分,讨论了铁的生物学作用、毒性、吸收、转运、释放,以及参与铁代谢的主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第12~26章是临床部分,讨论了常见铁代谢紊乱疾病如神经变性疾病、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运动性贫血、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低氧、骨质矿化异常、妊娠期贫血等与铁代谢的关系,阐述了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在药物运输和定向给药中的应用及铁调素相关药物的药理学应用。 本书可供高等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相关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参考。
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与之相适应。近几年来,血液学进展迅猛,找到适合血液病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学的教材已很困难。《血液病学》由国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血液科专家编写,编写者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有血液界的中青年骨干。《血液病学》力求先进性与实用性并举,涵盖了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内容,在力求全面涵盖血液学的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临床的实用性,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参考《血液病学》进行临床实践。
经过全国许多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同道戮力同心、辛勤耕耘,《白血病》书稿业已完成,并于2004年1月付梓,我们全体参编者以能为本专业乃至我国医学的发展再尽绵薄之力而备感欣慰。 《白血病》版于1979年春问世,迄今已整整24年,赢得了专家的赞许和读者的欢迎。但现今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领域瞬息万变,就白血病防治工作而言,其研究进展的目新月异,不禁令人有沧海桑田的感慨。在此期间,有关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由“冷”至“热”,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之一,这一进展,使我们对白血病发生、发展机制有了更透彻的了解,看到了预防和征服白血病的曙光;免疫学、分子生物研究的深入,使白血病的分类有了更科学的基础;一些前所未有的化疗药物,正作为新的武器,支持着血液病医
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与之相适应。近几年来,血液学进展迅猛,找到适合血液病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学的教材已很困难。本教材由国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血液科专家编写,编写者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有血液界的中青年骨干。本教材力求先进性与实用性并举,涵盖了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内容,在力求全面涵盖血液学的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临床的实用性,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参考本教材进行临床实践。 本教材为血液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低年资血液专科医师及进修医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围绕大多数心脏病的病因展开讨论,根据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原则阐明了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在内的现代心血管病的逻辑病因,对心脏功能研究提出了符合系统理论和完全性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并得出了心血管病的缺血性病因和共同的心理学病因,提出了功能医学的新思维和论证原则,尝试建立统一的功能医学临床模型,为充分预防心血管病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崔巍、韩冰编著的《血液系统疾病》以检验医师及临床医师为共同撰稿人,紧密结合检验和临床需要进行编写。全书共分八章。前四章重点分述了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检验、白细胞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对检验项目的实验室分析思路进行了整理。后四章结合检验技术的*发展和血液病的*诊断标准,分述了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及其他血液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检验的技术人员和医师,适用于检验人员解释临床意义及评价检验项目价值的参考。
怎样优化导管置入的流程、使右侧颈部置管的寿命增加或者使这个部位多次置管成为可能,尤其是右无名闭塞后的再次导管置入。多年来,做梦都在想:在血管资源耗竭的时候,一定要让右侧颈部再次置管成为可能!因为这个梦想的存在,几年的累积下,突然就进入了 物我两忘 的状态,从而设计了这么一条安全的进针路线,开始了经皮右侧无名静脉穿刺、经皮上腔静脉穿刺的历程,减少了很多血管资源有限或耗竭患者左颈部或股静脉再次置管的概率,为这些患者再次内瘘的建立提供了机会。 该书以及随书配置的手术视频,主要是描述右颈部再次置管的流程和操作要点,以普及这个技术,期待能对更多的患者有用,这是主编团队的心愿!
随着血液透析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糖尿病、高血压和高龄尿毒症患者进入维持血液透析的行列,与之相匹配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和中心静脉置管等不同形式的血管径路亦相继用于临床,这就使我们面临选择何种方式给患者建立血管径路等问题。为什么要提倡*自体动静脉内瘘?有些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为什么不能发育成熟?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血管径路建立后,如何监测和维护使其保持高开通率?内瘘血管穿刺为什么要推荐扣眼法或绳梯法,不宜采用区域法?处理内瘘血管狭窄和(或)血栓形成,除传统的外科手术外,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腔内介入疗法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这些都是从事血液透析工作的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的临床问题。围绕上述问题,《血液透析血管径路的建立与维护新进展》着重介绍血管径路建立的基
本书全面介绍溶血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遗传方式、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全书共分四篇十三章,篇介绍红细胞代谢和溶血性疾病总论,这是理解溶血机制、溶血性疾病分类和诊断策略的基础。第二篇介绍先天性溶血性疾病,包括一些少见或国内未见报道的溶血类型,侧重论述各种溶血病因导致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进展。第三篇介绍后天获得性溶血性疾病,利于溶血疾病的排查和及时正确治疗。第四篇介绍溶血性疾病常用实验诊断的操作方法、数据质控和正常参考值,便于临床医师查询和实验室人员操作。另附典型病例分析,提示诊断要点,特别强调对双重杂合子系统分析重要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工作中拓展思路。 本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反映本专业*进展,理论价值高,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