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医学领域。分子生物、神经免疫、神经谱系病等方面涌现的新技术、新理论,推动了临床实践不断进步。为了反映我国在神经病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的进展,为临床提供科学、实用、前沿、权威的指导,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吕传真教授、周良辅院士组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近百位专家共同编写了这本大型神经病学高级临床参考书。 本书分四个部分:总论,症状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神经肌肉疾病及其他,详细阐述了神经系统疾病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症状、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治疗与预防等内容。本书具有以下特点:①利用内外科整合视角,将神经系统疾病作为整体,由神经内
《DeMyer神经系统检查(第7版)》系统地描述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技术,共分15章,内容包括头面部检查,临床神经解剖学简要回顾,视觉检查,周围性眼球运动系统检查,中枢性眼球运动系统检查,运动性脑神经检查,躯体运动系统检查,小脑功能障碍检查,特殊感觉检查,一般躯体感觉系统检查,精神状态和大脑高级功能检查,意识障碍患者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和神经影像学,从器质性疾病中鉴别转换障碍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查体及诊断思路。
本书是围术期神经系统监测领域广受赞誉、代表本领域世界*水平的学术专著。第2版做了全面的更新、拓展和丰富,增加了大量新的病例、插图、多媒体链接和操作指南等内容。 由术中神经监测领域世界知名的专家编写,针对的读者对象是术中神经监测的研究生、住院医 师以及手术团队的成员,包括麻醉医师、技术人员、神经监测医师、手术医师和护士。 骨科、神经外科、耳科、血管外科等常规手术有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损伤,高效的术中神经监 测需要手术团队所有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本书的目的是帮助医学生、住院医师和手术团队的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职责,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内容简介: 本书以侦探小说的形式把神经科疑难病例还原至真实世界的患者,捕捉各种重要的临床细节,通过演绎法结合有据可循的临床医学认知去解释病例的临床现象,由此形成诊断或指导获取终诊断的检查。本书既有通俗的病情描述,也有严谨的医学文献表述,更有逻辑缜密的递进分析。本书总结了大量精彩的病理,把有灵魂的临床思考展现给读者。
《Haines临床神经解剖图谱》为第9版《Neuroanatomy in Clinical Context:An Atlas of Structures,Sections,Systems,and Syndromes》中文版译著。由国内神经外科领域权威的北京天坛医院医师和神经解剖教学传统优良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联袂翻译。正如《Haines临床神经解剖图谱》的结构编排一样,翻译团队的组建也兼顾了临床医学的实用与基础教学的准确,二者珠联璧合。《Haines临床神经解剖图谱》内容涵盖了基础神经解剖学知识和临床神经科学常见疾病及损伤的定位诊断经验,在延续第8 版注重解剖细节与神经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新增与修订了原版本中的临床内容,并引入了新的解剖及影像学图片。
这是一本关于神经急重症监护的教科书。本书编者按照一般情况 特殊病例的顺序编写,介绍了神经外科工作者所希望了解的问题,也包括临床工作指南;回顾了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包括从影像学工作者角度所看到的解剖学;还收纳了一些棘手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 第2版更强调循证医学和实践。编者更新了关于神经重症监护管理和质量提高的章节、神经监护和神经损伤患者院前治疗的章节;新增神经内分泌、血液学/血栓性问题、急性肾损伤和神经损伤、体温调节、有关脑死亡和器官移植问题的章节。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也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认知神经科学》共七章,以脑科学研究战略为导向,从认识疼痛、评估疼痛和缓解疼痛三个方面,系统概括并评述了疼痛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动态,涉及多种在体电生理和神经影像技术;从宏观和介观层面探讨了不同类型疼痛从感受器、传导通路到大脑皮层的投射等的认知神经机制;充分考虑动物模型研究和非侵入性人体研究的互补性,整合了跨物种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基因.环境.脑结构/脑功能-行为的多维度疼痛评估方法,并深入探索了各类非药物镇痛方法及其机制。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血管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针对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这一难题,应用目前先进的影像工具,采用CTA、MRA、3D-DSA等技术对神经系统血管性疾进行准确诊断,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干预,旨在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本书材料来源主要是收集1999年-2011年10余年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科和神经内科等主要科室神经系统血管性疾4000余例的诊治资料,针对本类疾病的目前诊断和治疗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一些诊疗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期对从事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头颈部动脉血运重建:图解脑卒中预防和治疗》涵盖了脑卒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所有方面,展现了多学科相关的综合视角。书中描述了脑卒中预防和动脉血运重建的不同方法,以及药物治疗的新信息,并清晰展示了颈动脉、椎动脉和主动脉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外科手术技术。书中还深入讨论了复杂的手术,如同期进行的双侧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并借鉴了大量病例,制订了实用规范;完整记录了颅内和颅外动脉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颈部创伤的处理。此外,还通过不同的成像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责任病变特征的指导,并就危险因素的识别、麻醉、神经监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多学科团队和联合治疗(介入和手术)的重要性。 这本书对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影像诊断科、介入放射科及麻醉科医师都很有价值。
本书是一本帮助读者学习周围神经超声诊断的临床专业教材,以病例图解为主要形式,与其他教材相较,主要有以下特色:在基础方面,与解剖教研室合作提供了诸多新鲜尸体解剖图片,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神经走行;在内容方面,笔者从事肌骨神经超声诊断数十年,长期与外科密切合作,收集了丰富翔实的典型病例资料,内容十分全面,不仅包含了常见多发疾病,也囊括了迷走神经、副神经、腓浅神经疾病等少见病例,将此逐一整理,毕生经验凝聚于此,皆倾囊相授;在形式方面,本书首次采用动态视频及音频讲解相结合的形式,从基础解剖到一个个鲜活的临床病例,从正常结构到异常病变,层层递进,清晰明了,深入浅出,如临堂授课,似对面交流,使读者在兴趣中完成学习之旅,印象深刻,效率倍增。 全书内容共分五章,包括周围神经解剖概述、神经扫查方
这是一部论述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的专著,全书共分20章,包括:颅脑CT和MR检查特殊技术,颅内钙化,颅内出血,脑外液体聚积,脑室异常,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鞍区病变,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小脑及四脑室区病变,松果体区及胼胝体病变,侧脑室占位病变,颅内囊性病变,脑白质斑点状、斑片状病变及脑皮层病变,基底节和丘脑病变,环形强化和 脑膜强化,脑室周围带状病变,脑干病变,脊髓病变,推管内硬膜下病变,推管内硬膜外病变。每一章尽可能包括可能出现的相 似征象或发生在相同部位的各种相关疾病,对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均有较详细的描述,并着重讨论其CT和MR表现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要点。
本书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全书共十七章,以疾病为纲,主要从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及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角度,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二、三章介 绍神经系统疾病解剖定位,检查、诊断方法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第四章至第十七章介绍不同类型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内科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前一版相比,第四版根据近年来神经疾病谱变动情况对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内科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章节,以利于临床工作及教学所需。另外,第四版增加了许多图表,并录制了视频,以期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掌握知识点。本书主要供医学院校五年制、 五加三 年制的临床专业学生使用,亦可供神经科进修生、临床硕士及博士生、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阅读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与影像》是在《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思路》(2006年出版)一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书中从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的表现入手,着重分析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全书分为“概论”和“疾病与影像”2篇,共十章。章、第二章,简要介绍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和鉴别诊断要点;第三章,论述了部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原则;第四章,为一些特殊的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影像学资料;第五章-第十章,分别描述了颅内肿瘤、颅内炎症、少见脑血管病、发育异常与畸形性疾病、变性病和遗传代谢病,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列举了经治疗验证或活体组织检查明确诊断的典型病历,并对其相关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其中有通过基因检测和病理活检证实的国内个CADISIL家族;有少见的胶质
脑视觉”与视觉神经生理学不同,认为在视觉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基础上,视觉是一创造过程,阐明了“看非所见”的观点,提出了人类所感受的视觉不是单纯视网膜接受的光信号,突破了“看”是被动的观点,更注重视觉心理学与视觉认知学相关内容的阐述,强调视觉活动中大脑的记忆、情感、创造性思维等功能作用。全书共分四篇,篇为基础篇,主要介绍了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与解剖、视觉心理学、视觉认知学及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知识。第二篇为功能篇,主要阐述了视觉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射、光信号识别的功能,提出了脑视觉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及对“看非所见”的认识,还对脑视觉的艺术功能,视觉审美的实质、特性与机制进行了探讨。第三篇为检查篇,不但总结了目前临床已应用的视觉功能、眼底形态学检查,还陈述了视觉认知信息加工能力、视觉相关
本书以作者近年来有关癫痫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基于癫痫定性电生理特征和定量临床数据进行动力学建模分析与调控策略设计的相关非线性理论方法,分析网络拓扑、环路机制、突触连接强度、时滞、可塑性和刺激干扰等因素影响癫痫同步发作及其转迁的动力学机理,为癫痫的临床防诊疗提供重要理论支撑。《BR》本书共六章。第1章是基础知识;第2章基于癫痫临床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建模与动力学机理分析;第3~5章基于癫痫定性电生理特征进行癫痫发作的皮质-丘脑环路动力学理论建模分析;第6章基于皮质-基底节-丘脑环路,进行癫痫深脑电刺激与非线性控制策略设计及调控机理分析。
本书分为四篇,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篇),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表现(第二篇),神经系统疾病(第三篇),精神障碍疾病(第四篇)。书中许多疾病分别按不同的系统疾病或症状学导向描述因此可能在不同的章节中重复出现,考虑到系统的完整性均予列出,或详述或简述,并标识出详述的章节。书中关键词用黑体字标出,正文中标识出参考文献,书后附录全书关键词中、英文索引,以便查阅。全书包括250余幅表格和150余祯插图,以利于理解。对书中推荐的药物剂量,临床医师在用药前须认真核对药品说明书,确认是否准确,因本书可能有尚未更改的推荐剂量或用药禁忌证等,新药或不常用的药物尤应如此。 本书在编目方面借鉴了Adams的《神经病学原则》第7版的长处,内容上也汲取了该书的许多有用资料,例如许多疾病分类表,以及某些章节的少见疾病
痴呆症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明显减退的疾病。编者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阐述了痴呆症的相关内容,部分为中医基础及论治,包括历代中医名家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及经验、痴呆的病机研究、痴呆的中药及方剂研究及针灸疗法等;第二部分西医诊断与治疗,论述了痴呆的危险因素、辅助检查、分类、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抑郁、焦虑、麻醉术后对脑痴呆的影响,痴呆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治疗,阐述了近年来痴呆研究的新进展、辅助检查手段及治疗。
陈乃宏编著的《神经递质与神经疾患(精)》是以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为中心,基础、药理到临床研究的论述都十分精辟的一本专著。该书适合于从事药学、药理学、神经科学和临床医生以及基础临床学科研究生阅读,有助于启发思路,汲取新知识,借鉴新技术。
本书从光量子这一基本概念入手,全面介绍了当前生命科学中的各种光生物现象(如光合作用、结构色、视觉等)和重要光学技术(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多光子成像、光遗传学等),尤其重点介绍了色觉、单光子视觉、视信号转导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视觉过程的光物理特征。书中主体部分注重定性论述,辅以简单定量计算,使一般读者都容易领会基本物理图像;书中进阶部分则对光量子的物理理论给予了必要介绍,供具备较好数学基础、希望对光的本性有 深刻了解的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