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神经病学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大困扰的原因,不外乎其复杂而抽象的功能神经解剖,难以定位、定性和定因;而且相关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目前神经病学既存在诊断困难的窘境,又面临治疗乏效的挑战,造成了挑战和机遇同在的局面,因此如何掌握神经病学的诊断,显然对神经科医生和患者都非常重要。 本书共包括22种神经系统常见症状,是针对神经症状的定位诊断而创作,其独特之处在于以 症状 为出发点,以 定位 为线索,来阐述神经病学的临床诊断思路,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从而使相同症状下的不同定位与鉴别诊断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一点不同于我国现有的《神经病学》教材和有关神经定位诊断的参考书。
本书基于神经内科临床案例,结合现有的临床证据(国内外指南、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和系统评价)及患者个体化因素,归纳了经颅磁刺激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涉及病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睡眠障碍、脑梗死后遗症、脑卒中后抑郁,以及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梅杰综合征、特发性震颤、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偏头痛、癫痫等。由疾病的发生发展、检查诊断引申出疾病的治疗现状、经颅磁刺激治疗方法及有效性探讨。
《神经内科值班医生手册》原著已出版至第4版,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以及版本较为成熟,我们引进本书第4版并组织翻译。该版本反映了神经诊断和治疗学方面的进展。全书共分3部分:第1部分讲述了神经内科值班医师接诊患者的方法,包括病史采集、鉴别诊断和解剖学定位,以及神经系统检查和诊断性检查;第2部分讲述了值班时的常见症候,包括卒中、谵妄、视觉障碍、颅内压增高、头痛等19种常见症候的诊疗,其中重要的治疗方法及药物都用黑体字标出以示强调;第3部分则系统讲述了9种特定神经系统疾病所包含的类型和各类型的诊疗方法。本书设计为口袋本图书,是神经病学袖珍指南中的经典之作。
论述了神经康复中治疗性锻炼的意义,治疗性锻炼对患者肌力、耐力、速度、灵活性、平衡等能力康复的原理和方法。 介绍了众多先进的康复训练、锻炼设备及康复机器人,以及使用这些设备的注意事项、训练技巧、效果评价。 对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截瘫、颅脑损伤、脑瘫),以及周围神经系统或肌肉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髓性肌萎缩、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吉兰 巴雷综合征、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等)患者的治疗性锻炼进行重点论述。 介绍了用于神经学症状评定的多项测试方法,以及功能康复效果评价的诸多量表,提出了指导性的理念和康复原则及方法,是从事神经康复工作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
本书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来解决神经科学中的问题,包括利用现代数学建模方法理解各类试验中出现的神经放电模式。作者采用了多种非常广泛的方法来研究神经元以及神经回路的复杂模型,并结合数值模拟、解析法、动力学系统及扰动方法来分析多种类型的神经科学相关模型,形成一种新的现代理论。书中还分析了噪声、时间尺度效应以及空间相关性,解释了神经科学实验中出现的复杂的行为模式。本书前面的章节包含了神经模型的基本演算以及初等微分方程,可以作为神经计算科学的核心课程;后面的章节可以作为研究生课程的材料或计算神经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参考资料。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图片、章节总结和上百个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都来自于生物学中的基本问题,并且包括了相关的计算及分析。本书读者主要包括对于数学和神经科学交叉学科感兴趣的
陈生弟主编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示范案例》以神经病学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为纲,以神经内科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病例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标准诊疗过程和处理规范。本书旨在通过典型病例讨论,培养读者 密切联系临床,举一反三 的临床思维能力。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神经病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也可供神经病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工作的医师及其他专业医师使用。
本书作为眩晕诊治丛书之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前庭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前庭综合征等前庭疾病相关的概念性问题,以及眩晕疾病诊断概述、病史采集、诊断流程,希望可以帮助到初学眩晕疾病诊断及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前庭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的专业人员。本书重点围绕着眩晕疾病诊断这一主旨,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听功能测试、平衡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本书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前庭器官的解剖和生理、眩晕相关疾病的床旁检查方法及结果评估(通过视频演示、图片、文字说明)、半规管壶腹嵴功能、椭圆囊及球囊的耳石器功能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大篇幅、重点介绍)。
一名高中女生突然就什么都看不清了;一位孕妇自诉下半身没有了感觉;一位63岁的男性在上午参加庆典后突然无法站立。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症状和临床检查作出诊断?神经系统在什么部位出现了病损?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解剖、生理、临床》一书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本书会引导你将神经解剖学知识、临床症状和神经学检查综合考虑以判断出病损部位,并制订讲一步的诊断步骤。
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讨论,将2005版《神经病学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病学分册》合并为《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指南及检查技术操作规范》。本规范在原有基础上对目录和内容做了删减、增添和修改,对部分疾病进行了重新分类,使得本书内容更加完整合理。本规范共分十六章80多种疾病和8种神经科常用的诊疗技术规范。每种疾病均从概述、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进行完整阐述。书写形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特别是对一线和初年的神经内科医生实用性更强。
脱髓鞘疾病中的多发性硬化,有着 不死的癌症 之称。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特别是MRI技术的进步,原发性脱髓鞘病变的患者诊断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慢性存活的这类患者在面对多变的病情总存在很多的困惑,甚至是很多非神经免疫专业的医护人员。作者在连续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进行了长达10年的多发性硬化研究,以及正在进行的全国多中心研究(预计每年纳入患者1000-1500例)过程中发现非常有必要对相关人群进行科普教育,以改善患者、家属及社会相关人群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该做什么,怎么做。该书是直接从事脱髓鞘疾病的神经影像和神经免疫专业人员共同编写的科普书籍,在涉及较为专业知识部分,采用两部分(2/3页面专业性稍强,1/3页面以通俗易懂形式)呈现,照顾到各类人群的需求。
该指南由ADC指南工作组在2012年版指南基础上修订而成,旨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多的选择,以提高痴呆的诊断率、准确性和疗效水平,同时为规范医疗行为和指导医疗保险业务提供依据。 该指南的推荐意见主要是在证据体质量评估基础上产生,通过共识小组逐条评论和无记名投票方式取得共识。该指南涉及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病、额颞叶变性、其他痴呆以及轻度认知损害7类18种痴呆原因,推荐意见共253条,包括诊断标准42条、辅助检查58条、治疗126条和预防27条。与同类指南比较,该指南在引进新的诊断指南、补充本土的研究成果、推荐新的治疗措施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突出的特色,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痴呆诊治领域的新成就和发展水平。 该指南可为神经内科、精神病科、老年病科、老年保健、中医及中西结合临床
王拥军编写的《神经内科常见病临床思路精解》 为 县级公立医院医院管理及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 项目配套培训和学习教材,其读者对象为县级公立 医院的骨干医师。针对该部分医师群体的培训应*注 重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临床诊疗方法的实际应用。 为凸显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本书采用了线上和线 下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写、出版。 线下内容:线下内容即纸书,书中内容力求简单 明了,提纲挈领。基于以上原则,本教材的撰写以突 出临床医师诊疗思维过程的培养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的提升为主线(对应每节内容的 案例分析 部分), 同时向基层医师传递该领域新进展,以拓展其知识面 (对应每节内容的 疾病知识拓展 部分)。案例分析 部分从病史询问思路开始,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分 析、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每个诊疗过程均 配有思路的
本书内容覆盖了临床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癫痫、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帕金森病、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周围神经疾病8个病种,每个病种选取了3~5个典型案例,从疾病基础知识、临床表现到药物特点、合理应用,进行系统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和药学监护分析,归纳总结药学监护要点和常见的用药问题,并建立相应的规范化药学监护路径。
《实用癫痫基因临床手册》介绍了临床遗传学检测技术、基因检测在临床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癫痫患者基因检测的意义;详述了几十个常见癫痫基因的基因功能、常见突变类型、相关的临床表型、遗传模式、治疗建议和预后等;通过对国内外基因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基因变异解读指南的整理和总结,为读者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方法指导,展示的临床案例可使读者深入了解基因检测在癫痫诊疗中的临床意义,并联系临床实际工作,思考基因检测的应用价值和患者获益。
《神经系统血管DSA诊断学(精)》由冷冰主编,主要介绍了脑血管成像基本原理、神经系统血管造影术、神经系统血管DSA阅读方法及技巧、脑、脊髓血管的血管造影解剖表现、神经系统血管正常DSA表现和变异、神经系统血管DSA表现和诊断要点。内容力求准确、真实、完整,并配以大量高质量的DSA图片、相关部位的CT、CTA、MRI、MRA和MRV等图片。全书图文并茂,形象和生动地反映各种常见脑、脊髓血管的面目。 《神经系统血管DSA诊断学(精)》适用于各临床医师,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影像科医师、研究生和有关医务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面向神经科住院医生和低年资主治医生, 采取随笔的形式, 针对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临床神经科医生进行立足于临床经验的阐述, 主要内容包括启蒙筑基篇(介绍为什么要做一名医生、 神经科发展简史, 做临床医生的基本要素、 介绍病史询问的意义和技巧、 查体的技巧、 客观解读辅助检查报告等)、 诊断思路的培养(介绍诊断的意义、 诊断的实用性和现实性、 误诊的原因和对策、 诊断的策略和技巧等)、 治疗篇(介绍诊疗转化的矛盾、 治疗的主要策略等)、 学习技巧和修心篇(介绍一些临床学习方法; 从人文的角度解读医学的使命, 让临床医生理解医学的局限性, 增加责任感)。
当代世界医学有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之分。其实,我国在医事制度上,很早以前也就有专科分治的传统。《周礼·天官·冢宰》云:“凡邦之有疾病者,庀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早年即已将医师分列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几个门类,吾人自可以视此为中医专科医疗建设之雏形。言及专病,先贤名医大家多是以擅治某病服务民众而享誉一方。张仲景精通伤寒病、李东垣擅治脾胃病、傅青主长于月经病、叶天士主攻温病,医界同仁当能知此而如数家珍。是故专科专病之论自是古已有之,今人则倡导加以传承弘扬者。为进一步突出中医药学特色,着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此前提出“名院、名科、名医”之“三名战略”,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十分切合当前中医药创新发展之现实需求。
本书由傅瑜、孔小轶主编。本书内容为神经科和急诊医学团队根据临床经验并综合文献精心编写而成。分三部分,分别介绍以神经内科为中心与其他学科交叉病例、以神经外科为中心与其他学科交叉病例以及危重症疾病相关多学科交叉与诊疗病例。由北京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外科及重症医学科专家团队编写,所选择病例典型、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意义,并针对所涉及疾病进行重点讲解和拓展,适合住院医师、专科医师拓展视野,培养多学科团队协作整体思维。
《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是 中西医结合诊疗与康复系列丛书 之一,《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旨在向大众普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知识。《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共分为十三章,介绍了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头痛、癫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神经系统遗传性及发育异常性疾病、睡眠障碍和其他系统疾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康复手段,客观地反映了当前神经内科学科的研究成就。
神经心理学在癫痫学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日益受重视,对癫痫病人的心理评价、预后评价、手术前定位以及康复回归社会均为必不可少的。国内尚未重视也未开展这项工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癫痫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智力水平及情绪的评价意义及方法,抗癫痫药物对神经心理的影响,功能外科术前定位及手术多能性评价及术 预后中神经心理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