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是一种慢性、高致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存在多系统受累表现。患者血清中存在大量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理损害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女性多见,占90%,常为20~40岁的育龄期的妇女。本年度发展报告以详实的数据阐述了我国SLE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特点与发展趋势,揭示了我国SLE诊治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SLE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展望了风湿病学科发展方向与未来。
《癫痫综合征及临床治疗》第2版系统地更新了临床癫痫学的最近进展,第2版和第1版的编写有着相同的原则和目的,原则仍然是出版一本相对简明的书籍,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对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它基于循证医学,将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来自临床研究的的外部证据融为一体。本书由潘尼欧托普拉主编。
本书是“现代难治病诊治学丛书”之一,由多位风湿科、皮肤科、骨科、传染科、内分泌科、血液科的医学专家共同编写。针对临床难治性风湿病的特 征.每种疾病分别阐述难治原因分析、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 及治疗,重点是诊断与治疗。本书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以及检查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在风湿病诊疗方面的应用。同时,本书汇集了作 者大量的临床实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经验,为复杂风湿病的诊治提 供“看得懂,用得上”的解决方案,可供风湿科医生和其他各科医生临床参考。
临床路径是由医院管理人员、医师、护师、药师、医技师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针对特定病种或病例组合的诊疗流程,整合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多种诊疗措施而制定的标准化、表格化的诊疗规范。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是实现医疗保健优化、系统化、标准化和全程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 为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帮助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保证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承担了组织编写《临床路径释义》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组织国内临床药学、药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写了《临床路径治疗药物释义》,就临床路径及相关释义中涉及药物的部分进行了补充释义和拓展阅读。 参加《临床路径治疗药物释义》编写的专家大多
在临床医学的所有疾病当中,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是从概念到治疗手段上变化*的。甚至在过去10年间,类风湿关节炎仍被认为是疼痛和炎症难以治疗、病情逐渐演变至残疾的慢性疾病。由于对延缓病变进展的作用甚为有限或药物的毒性无法接受,几乎没有满意的药物能够应用于治疗。毋庸讳言,矫正畸形的手术是治疗的基石。大多数类风湿病学教科书上充斥着受累关节的成形术或假体置换手术前后的图片或X线片。 由于基础研究的高速发展以及这一领域中新的、高效药物的发现,使类风湿关节炎的整个治疗前景发生了改变。类风湿关节炎现在被认为是应该早期进行治疗的一个急性或亚急性疾病,而不再被认为是慢性病变。因而,病变早期的发生进展能够而且必须通过治疗予以终止。对治疗进行预判时,早期积极治疗为先。早期积极治疗能够延缓或阻止关节的损害,
一、本书内容有较大的学科交叉 风湿免疫疾病是一类以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疾病,涉及全身各系统。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多、学科交叉内容较多,因此,本书在各章节中,通过对所述学科如眼、耳鼻咽喉等各部位的解剖、相关常见疾病临床表现的一般概念和基本知识简要介绍,以帮助非本专业学科医务人员了解此部分内容。 二、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风湿免疫病累及五官各器官的系统性描述资料 本书仅以有限的文献回顾形式简述了与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的眼、耳鼻咽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以此作为引线,共收集累及限、耳鼻咽喉的风湿免疫疾病为主体的实际病例125例,以展示风湿免疫病全身受累及五官受累的疾病特点。由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系统描述性资料较少,因此,难免有不少遗漏或不全面之处。 三、书中的每一个病例均分为病情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风湿性疾病的特殊临床诊疗技术,包括自身抗体的检测、关节穿刺、滑液分析和常见风湿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等。详细地介绍了常用抗风湿药物的临床药理及具体应用方法和原则。全面而系统阐述了各种风湿性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的具体方法及预后。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具体实用,可供内科医师风湿病学专业和非风湿病学专业人员以及相关学科如骨科医师或放射可医师参考之用。作者包括国内相应领域多位权威专家;该书反应了近年风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展(包括近年新认识的一些风湿性疾病的种类);突出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全书80万字,图数100幅左右。
《淋巴水肿——诊断与治疗》淋巴系统是人体相对独立的第二套循环系统,具有维持组织液平衡、免疫防御、脂质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当淋巴管系统发育异常或受损,则导致部分组织液回流受阻后滞留在组织内,造成局部组织器官发生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全球范围内淋巴水肿的患病人数约为1.7亿,在常见的慢性疾病中,淋巴水肿排在第11位(世界卫生组织,WHO)。我国原发性及继发性的淋巴水肿患者人数每年在攀升,仅乳癌根治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每年约新增3万人。由于淋巴水肿患者的病情一般呈慢性发展,发生早期常常被忽略,待确诊时已属晚期。
本书是一本侧重于临床诊断的风湿病学专著。针对临床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的特征,探讨这些疾病的诊断要点,分析现有临床诊断方法的意义。重点内容为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这些疾病,帮助临床医生更全面地掌握它们的临床特点。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风湿病常用的诊断指标和方法;下篇为风湿病的诊断与诊断评析,每种疾病包括概述、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依据、诊断评析及鉴别诊断等内容。可供风湿科医生和其他各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本书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继《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诊疗常规》《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路径》后,推出的又一部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诊疗类图书。 全书共十六章。*章介绍艾滋病诊疗概况,第二章至第十章介绍常见相关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变及性病、口腔和消化系统疾病、眼病、血液系统病变、淋巴系统病变,以及抗艾滋病药物所致皮肤和代谢改变(药物性皮疹、脂肪重新分布、皮肤色素沉着)、其他相关疾病等的诊疗状况。各章分别介绍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列举大量实例图片,并附患者病史资料,*后对病例进行讨论和总结分析。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还对艾滋病职业防护和个人防护图解、艾滋病病毒相关术语、常见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图谱、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和肿
本书就过敏性疾病(又称为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预防和危险因素、及过敏原等相关问题分章节逐一介绍,特别侧重各知识点的*研究进展,对过敏科(又称变态反应科)、耳鼻喉科、儿科等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临床上的参考和科研上的启迪,也可以作为医科学生或过敏患者了解过敏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参考书。
本书是第三版,共10章,作者团队参考前沿文献和知名专家的指导意见,在2015年第2版的基础上做了精心修订,各种临床路径中药物和治疗方案更新较多;考虑到HIV感染者/AIDS患者全程管理,以及药物预防处置的逐步推广实施,部分章节作了增删和调整。 新增章节包括:HIV感染者/AIDS患者肝(肾)功能损伤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艾滋病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HIV相关性原因未明神经认知损伤、艾滋病相关性腹泻、ART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肾损伤)、HIV暴露前(后)预防等。 精减部分病种,如 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路径表单 的数量,由原来的7个缩减为5个,更有利于临床中应用; 血友病A合并HIV感染 这一节删除;原第二版附录中的药物相互作用部分内容,因已出版专书(《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常用药物与相互作用》
红斑狼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亦是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病因尚未清楚。其发病率占人口的10-80/10万。据美、日等国的统计为6.5/10万?50/10万,女性的发病率更高。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根据我国长期专科门诊的数字估计,广州市的患病率约10/10万以上;据近年上海的调查是70/10万,又据全国各地医院的文献报告表明,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两大类:盘状型红斑狼疮主要为皮肤损害,可引起面容的毁坏;而全身型则因各器官的病变可危及生命。本病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了治疗。 本书包括病因、病理、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等章。病因部分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本病的见解与进展。病理部分是总结了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多年来收集的尸解及活检等资料,所作的论述。临床
本书主要介绍了结节病和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要点以及治疗方法,分别介绍了常见受累组织器官(如肺、淋巴结、眼睛、肾、皮肤)患结节病和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及局部治疗方法。结节病和结核病同属于肉芽肿性肺疾病,发病率高,都会引起多系统、多部位的器官发病,组织病理都是肉芽肿样改变,所以有时会造成误诊误治。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完全不同,误治会造成严重后果。本书分析了这两种疾病的易误诊原因和鉴别要点,并通过8个典型病例,更直观地让读者了解这两种疾病。
变态反应学是一门年轻的临床科学。只是近到30年来,随着近代科学,特别是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变态反应才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近代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变态反应学》是著者为适应21世纪医学的特点所作的又一次尝试。本书的编写方针与以前已出版的临床变态反应书有所不同,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新进展,介绍新事物。但是,考虑到临床变态反应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少临床工作者还缺乏变态反应方面的知识,为了这部分读者阅读方便,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全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概念需要转变。不能及时转变概念,或由于理解上的错误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生的偏差甚至错误,不但在基层单位, 在一些大的医疗单位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书也谋略在这些方面作出纠正。
本书系统介绍了风湿病和门诊骨科疾病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治疗操作技能,以及骨科手术和康复的原则和实践,并阐述了病人教育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后给出了临床常用药物指南。
《现代主治医生提高丛书》既侧重于论述风湿性疾病的诊疗,也阐述了免疫学的机制;既侧重于临床工作的实用,也反映了此领域科研理论的进展。此书追随风湿病发展的足迹,尽可能做到与时俱进。 本书是“现代主治医生提高丛书”之第3版的《风湿科主治医生1053问》,内容包括目前风湿病学领域提及的风湿性疾病,它既似百科全书,又对每一种疾病的诊疗作了详细的解读,显示了一定的深度。此书无论对临床一线的主治医生、住院医生甚或高年资的风湿病专业工作者都能有所裨益,对其他与风湿性疾病有关联的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全书共分为十四章。系统回顾了痛风的命名、发展历史研究,介绍了我国痛风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利用**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数据,揭示了当前痛风发病面临的严峻形势。编著者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从痛风的发病机制、分类及病因等方面阐释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详细介绍了痛风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基本知识。在治疗方面,本书介绍了痛风**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并从中西医两方面详述了目前国内外治疗痛风的主要方法,以及预防、调护措施,并展示了传统中医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优势。
《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于2006年出版,是国内*部有关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专著,广受业界专家和读者的好评。本次修订,在综合了近年来国际*研究进展、欧美肝病学会共识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人群的自身特点,对*版内容进行了全新修改和补充。 本书主要就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临床表现和特点、诊断和治疗,以及其他肝病的自身免疫性表现等进行了深入介绍;着重补充了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研究成果,添加了胆汁淤积发生机制、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等内容。 同时,附录还收录了2015年我国首次发布的四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疗共识,方便读者翻阅。本书视角独特,内容新颖实用,适合内科医师,尤其是消化内科、肝病专科临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