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的《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统一组织编写,参加撰写、讨论和审修的专家均为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神经内科知名专家教授。本书包括*新制定的*个指南、3个共识和1个脑血管病分类,并介绍了指南制定方法及应用原则。本书是一部**的完整的系统性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共识专用工具书,适用于广大医务工作者。 《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共有两个版本 全文版和手册版。全文版包括指南和共识的全文及参考文献。为方便临床医生随身携带和快速查阅,特设计了手册版,将全书参考文献及插图全部去除,其他内容保持不变。 本书为手册版。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性疾病,和免疫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弥散性、多灶性病变,是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基础。如何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也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基础和临床两篇,共十六章。基础篇包括:人类血管的解剖组织、循环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心脏的血液供应、肾脏的血液供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检查等七章;临床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血管病、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康复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护理等九章
本书以心血管介入治疗安全护理为主线分为两篇论述。篇重点阐述了介人导管室的制度、职责,感染控制,技能培训,质量控制,突发事件的风险防范,人性化护理管理和患者资料管理等。第二篇介绍了术前检查与手术安全、术前访视与人文关怀、手术安全交接护理、介入治疗术监护重点、动脉穿刺、介入术中急症、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主动脉球囊反搏、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起搏器置人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等手的安全护理。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适合导管室和心内科护士阅读参考。
本书以国家《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为蓝本,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分15章详细阐述了肾病基础知识,血液透析原理,血液净化的治疗原则、方法、护理及应急处理,介绍了血液净化的常用药物与检验、血管通路的操作技术及护理、病人体液平衡的管理、病人营养管理、病人运动及康复指导、血液净化室的环境及资料管理等。内容系统、详细,实用性强,适合肾科及血液净化室医务人员阅读,亦可供血液透析病人及家属阅读。
经过近35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经过30年几代人的努力,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普及到大部分地市级以上的医院,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很多县级医院都已经开展了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2010年我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数量已经超过了40万例,大大提高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冠心病急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病人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无心脏症状生存率)均得到显著改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书参考北美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计划,结合我国神经外科临床实践的具体情况,将培训内容浓缩在几个重要章节之内。从显微器械和显微镜的使用、显微手术操作基本技术到实验动物的血管吻合、神经吻合,再到临床应用,进行详细说明,并配有高清照片,直观易懂,避免了以往教程的说教形式,从而为读者提供全面、规范的训练教程。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进展,脑小血管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已日渐广受关注。目前,国内鲜有阐述脑小血管病方面的书籍,故本书就这一领域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将深刻剖析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防治等内容,全书分为四篇,共十七章。四篇包括:总论、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常见脑小血管病和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其主要内容包括:脑小血管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病治疗和管理;动物模型腔隙和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症、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常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对脑小血管病领域进行了全面前沿的阐述,为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车嘉琳、何子毅、田兆嵩主编的《电子交叉配血 (精)》是国内**本 电子交叉配血 专*。全书共分8章,系统讲述了电子交叉配血的由来、国内外应用概况、优越性和局限性,并结合东莞市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实践,介绍了电子交叉配血的硬件配置及软件设计、信息传递、过程确认、质量保证和岗位培训等内容。其特点一是资料收集齐全,内容丰富,对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客观评价了电子交叉配血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三是专业性与实用性并重,详细介绍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本书适合医院管理者、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临床医师和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阅读,也可供开发互联网 医疗的软件工程师参考。
脑血管病(中风)是一组老年常见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幸存者也往往要面对躯体功能障碍、视力、听力缺失、认知功能下降和情感人格改变等一系列神经精神功能损害的症状,还得承受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沉重心理负担。严重的后遗症往往显著降低脑血管病幸存者的生活独立性,使患者生活质量和自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下降。随着我国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寻找有效的脑血管病防治方法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血管内介入技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防治脑血管病的方法。与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介入技术毕竟是一项有创性操作并有一定的并发症。因此操作人员是
该实践指南旨在通过介绍已被广泛接受的特殊疾病诊断、处理或预防方法,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临床决策。指南试图规定满足多数情况下多数患者需要的实践。在进行临床决策时必须考虑到所在医疗单位的专业技能及可获得性。本指南的建议反映了专家们在复习现有的科学证据之后达成的共识,旨在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 患者对治疗方案和改善生活方式建议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本指南建议制订的治疗方案只对依从性好的患者才可能有效。如果患者对治疗方案不理解或依从性差,可能对治疗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医务人员应当尽*努力让患者积极参与制订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调整。 如果将本指南作为法规或付费决策的基础,其终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和为患者的*利益服务。对于特定患者的终治疗决策,必须由医师和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
提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要有效的领导,这种领导支持来自于医疗机构的许多方面,包括治理层领导们、临床与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其他处于领导职位的人的支持;质量与安全更扎根于每位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当医生与护士评估患者的需要并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心血管外科诊疗常规》的内容毫无疑问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如何做到切实改进质量,以帮助患者并降低风险。同样,管理者、辅助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通过北京市《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心血管外科诊疗常规》的学习并应用于日常工作中,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质量持续改进与医疗安全的目的。
本书是胡涛教授从事冠脉介入治疗以来的临床感悟,主要是关于CTO PCI的治疗体会。从医师的角度阐述了手术技巧、手术病例、实战经验、术后思考、复盘学习等。将复杂的概念用自己的理解和通俗的语言加以介绍,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CTO开通指征、PCI的时机、关于新技术新器械、关于双侧造影、关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TO开通的时机、关于造影剂用量、套路和基本功、关于退侧支导丝室需要MC保护、关于主动迎客技术、关于操控技巧、关于支架脱载、关于药物球囊、支架的适应证等,使低年资手术大夫也容易理解接收,旨在使CTO介入治疗再普及、再规范、再提高。
21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对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等器官疾病的诊治潜趋共识。从血管性疾病的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提出了泛血管疾病(panvascular diseases)的概念。这对泛血管医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旨在从系统生物学整体观,以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病变及受累靶器官的影响为主线来认识、理解、探讨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及其相互关联与转归,从而在疾病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个体、人群及它们所处内外因素等,找出不同层面系统中如何进行"重构与稳态"这一动态平衡过程的关键,同时制订个体化诊治方案,达到血管健康或稳定的亚健康,整体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水平。本书共分总、各论两篇,*篇从血管的"本构与重构"、"生态与稳态"、"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普通与特殊"和"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分述泛血管生物学、流行病病因学、
本书共分十六章,主要介绍了体外循环监测、体外循环管理、心脏手术的心肌保护、体外循环中水电解质血气管理、血液管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体外循环、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意外和并发症、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等内容。《体外循环灌注技术》为综合性参考书。读者对象是各级医院的麻醉科高年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也可作为亚专科医师培训及进修医师用书。
《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病例与图谱》一书共分3部分,22章,介绍了经皮冠脉介入并发症、瓣膜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并发症及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围绕具体病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心血管介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诊断与处理,以及能否和怎样避免,并配有病例分析、经验教训的总结。书中包含450多幅清晰的临床介入手术相关图片(彩图另附在文后),并配有DVD视频光盘一张,真实再现了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应对和处理过程,对心血管介入医师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血管疾病患者管理手册(第5版)》提供了药物的准确的适应证、副作用和疗程剂量,但有可能发生改变。读者须阅读药商提供的外包装上的用药信息。作者、编辑、出版者或发行者对因使用《血管疾病患者管理手册(第5版)》信息所造成的错误、疏忽或任何后果不承担责任,对出版物的内容不做明示的或隐含的保证。作者、编辑、出版者或发行者对由《血管疾病患者管理手册(第5版)》引起的任何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不承担任何责任。
20世纪70年代末期,本书作者之一Robert J.Coffey教授即受到IrvingS.Cooper医师演讲及其所显示的动感画面的启发。Cooper医师作为技术全面并颇有造诣的神经外科学家(或生理神经外科学家),曾经通过对背侧丘脑、基底节及其传导通路内病变进行神经外科介入性处理来治疗某些不自主性运动性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各治疗中心、住院医师培训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中所采用的功能性方法主要是通过立体定位或常规开颅技术对运动性疾病、疼痛和精神疾病进行治疗。20世纪80年代,由于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使立体定位外科对运动性疾病的治疗跌入的低谷。 本书通过颅脑立体定位图谱中所提供的大量资料,可以显示在立体定位外科和放射外科和影像引导下神经外科治疗的迅猛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保证。如今,有些神经外科医师以及从事放射科和近距离放射治疗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群体正在逐年增多,该类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正在引起外科医师、心内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的困扰;外科医生所担心的该类患者能否经受得起麻醉以及手术的风险,何时手术、手术前还需要哪些特殊准备、已有心脏支架的患者术前如何停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等,如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手术保驾护航,需要内科医生或心脏专科医生会诊解决。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刘大为教授率领的团队,以靠前化的视野,结合北京协和医院多年来积累的多学科协作经验;为心血管内科、JCU及麻醉科医师撰写了《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处理》,内容包括了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评估,围手术期心力衰竭、高血压、高血糖、心律失常等处理。同时对围手术期如何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休克的处理,心脏手术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刘大为教授率领的团队,以国际化的视野,结合北京协和医院多年来积累的多学科协作经验;为心血管内科、ICU及麻醉科医师撰写了《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处理》,内容包括了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评估,围手术期心力衰竭、高血压、高血糖、心律失常等处理。同时对围手术期如何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休克的处理,心脏手术术中和术后心功能异常的预防和治疗,非心脏手术麻醉的评估及方式的选择也作了重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