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图解手术配合丛书》之一,全书共6章。主要包括心血管外科常见手术与手术配合,基本按照手术用物准备、手术体位、消毒铺巾、手术配合及特殊关注点的顺序予以介绍。重点突出手术配合部分,对手术步骤配以解剖、器械及具体操作的图解,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本书作者均来自于临床一线,所介绍的手术方式及术中配合技巧也来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并得到了临床医师的指导。全书强调整理护理观念,关注手术配合技能,为高质量的手术配合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体现最新的临床输血技术进展,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特色,由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山东省“临床检验重点专科”临床专家引领、多位教学专家参与,构成的编委会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知识体系涉及输血管理和输血技术两个领域,分别包括临床输血管理与技术、中心血站采储供血管理与技术。内容编排上便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较为多样,旨在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理论自学兴趣和临床实践能力,达到知识教学、临床实践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血管性腿疼》力求内容新、精、尖、用,突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提倡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内容创新、科学实用的原始创新的编写医学专著的科学理念。该书内容丰富,既有科学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又有优化先进的临床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力求提高主治医师、进修医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的业务水平,提高临床医师的综合素质和医疗工作质量。该书是血管外科医生临床实践的一本参考书,同时也可供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骨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医生参阅。本书也力求用通俗的文字描述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让更多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了解、掌握有关血管性腿疼的知识,让患者和医护人员一起用科学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战胜致残、致命的血管性腿疼。
本书以临床案例分析形式简述了神经血管解剖相关知识。详细介绍了介入手术操作过程中重要的解剖,易于读者理解消化。案例讨论过程中采用大量的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血管成像技术,可供普通放射医生,神经放射诊断医生以及介入医生参考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神经血管解剖细节,有助于术前对风险预判,从而避免潜在的并发症发生。
经过近35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经过30年几代人的努力,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普及到大部分地市级以上的医院,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很多县级医院都已经开展了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2010年我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数量已经超过了40万例,大大提高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冠心病急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病人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无心脏症状生存率)均得到显著改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病例与图谱》一书共分3部分,22章,介绍了经皮冠脉介入并发症、瓣膜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并发症及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围绕具体病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心血管介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诊断与处理,以及能否和怎样避免,并配有病例分析、经验教训的总结。书中包含450多幅清晰的临床介入手术相关图片(彩图另附在文后),并配有DVD视频光盘一张,真实再现了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应对和处理过程,对心血管介入医师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临床医师的进步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在有限的培训周期内,应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医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基础广泛的专科知识体系,掌握在繁杂的临床信息中抽丝剥茧、发现诊断线索、合理解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能力,逐步建立起符合临床实践规律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对于一些典型病例、疑难病例、争议病例进行讨论,可以帮助专培医师集思广益、开阔眼界,借鉴其他基地、其他医师的意见,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病例集收集了自卷出版以来专科培训大查房中讨论的疑难病例,非常有教育意义,对专培医师的临床思维培训有较大的帮助,也是心血管临床医师的重要参考书。
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和淋巴的生成,这些不仅为肿瘤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还提供大量的生长因子和存活因子,促进其生长发育和转移。自从20世纪美国的Folkrnan教授提出 切断血管饿死肿瘤 的假说以来,各国学者纷纷开展有关的理论、实验和临床研究。抑制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生长是目前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包括广为应用的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我国罗永章教授在Folkman教授研究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基础上,改用酵母菌为载体,重新进行了结构修饰,并成功地解决了蛋白质复性这一难题,建立了每批次生产千克级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先进工艺。从2001年进入临床研究以后,特別是进入多中心双盲对照与NP化疗联合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川期试验以后,进展迅速,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于2006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本书集中讲述心血管急危重症的管理,涵盖了心血管领域主要疾病的特点、病理生理和诊疗,既有基础研究进展,也有临床实践总结。本书前6章概括性讲述主要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情况,包括休克(1章)、复苏(2章)、血流动力学(5章)和心血管药理(6章),第7-24章分门别类的讲述了各种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病理生理和治疗,心律失常(7章)、心衰(8章)、及行冠脉综合症(13章)、心脏移植(15章)、先心病(16和17章)、瓣膜病(18-19章)、感染性心内膜炎(20章)、右心系统疾病(21章)、高血压急症(24章)等,*后4章讲述心血管相关系统的问题,包括怀孕(25章)、血管炎(26章)、内分泌问题(27章)等。
本书以静脉穿刺技术为重点,分九章介绍了血管穿刺的部位、血管性质、操作难易程度及其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了人体血管走行特点及常用穿刺工具;静脉穿刺部分按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和特殊静脉穿刺分别介绍。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特殊性另章介绍;其余章节是临床常用的有创经动脉静脉监测和经血管穿刺介入诊疗操作技术等。为力求图文并茂,采用了大量图片,以突出其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本书可供急诊科、ICU、烧伤科、心内科、放射介入治疗科的护理人员及相关医师参考阅读。
近20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长足进展,神经外科的 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神经外科古老的一个分支,颅脑创伤外科在不断涌现的新的 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推动下,从创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到诊断、治疗理念都发生了许 多革命性的变化,成为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为了使从事颅脑创伤诊疗工作的神经 外科同仁;隹确把握不断更新的知识,尤其是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程序,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救治水平,来自全国80余位神经外科专家学者认真总结当前国内外颅脑创伤 领域的*进展,结合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编撰了此书。 本书共约90余万字,200余幅插图,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 趋势、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技术,重点突出科学性、规范化的诊治原则,同时 兼顾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热点,所涉及的内容,既保留
《Bailey & Love's Short Practice of Surgery》是一部经典外科学著作,为医学本科生和受培训外科医师的基本教材。该系列教材内容综合、全面,几乎覆盖了外科所有的领域;语言凝练、明快,布局层次分明、图文并茂,极富阅读性,书中配有大量(1000余幅)的临床彩色与黑白图片、临床精要、学习要点,使读者易于阅读、理解与掌握。该教材可供全国高等学校或医药院校八年制(或七年制)医学生和研究生及青年外科医生使用。 本书有异于其他著名外科书籍之处,是其可读性很高。该书一直保持其优良传统,利用书页底部的空间简介外科重要人物,或讲述有趣和有历史价值的外科事件,以增加阅读时的趣味。每章节起始都注明学习目的,使读者更容易明白和掌握课本的内容。书内更有大量图表,帮助读者吸收课本中的知识。此外,更通过以普通字体印出材料,和以小
《临床影像病例点评系列:血管与介入影像病例点评171例(第2版)》一书以问答形式将临床诊疗中的病例呈现给读者。为读者提供了170余个病例,同时配有近400幅图像,涵盖了介入前后的临床评估程序,加深了医生在此方面的认知;提供了血管解剖和介入放射学的交叉信息,使读者对血管的解剖和介入影像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此书作为《临床影像病例点评系列》丛书之一,将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指导及建议。
本书应用了数字解剖学、影像解剖学、临床解剖学的研究新进展介绍了重要血管的位置、毗邻关系、发育变异等;凸显了作者的特长及研究成果;介绍了颈部、纵隔、腹膜后筋膜间隙研究的*进展;使用当今*的多层螺旋CT、高场强MRI、DSA成像设备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获取血管的多平面断层图像和三维图像;重点围绕血管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这一轴线介绍了临床意义较大的血管解剖及临床应用,突出了临床医生日常使用的活体解剖学内容;以图谱形式全面介绍了颈部、胸部、腹部、四肢重要血管的发育及变异、位置及毗邻、常见的病变及外科处理。
在决定第3版《体外循环原理与实践》改编之前,我们的编者们一直被当前日益增多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经皮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等现象所困惑,究竟现在还是否需要出版有关体外循环的理论书籍呢?很显然,我们终的一致意见是:体外循环的现状和未来都很美好,而且现在也是出版第3版《体外循环原理与实践》的*时机。尽管某些需要体外循环的外科技术在逐年消减,但仍然还有很多医学领域在开发和应用体外循环及辅助支持技术。目前在先心病外科领域就已应用心室辅助装置针对衰竭心脏进行重塑和长期辅助支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我们的高龄人群中患有瓣膜疾病的患者,采用外科成形或瓣膜置换手术依然是治疗的*手段。在儿科心脏外科团队中的老、中和青年学者们都在努力地推动先心病矫治术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十分
《心血管麻醉和术后处理》由30多位全国著名麻醉、心胸内外科、放射和超声等专家和教授撰写,全书共分6篇52章,分别阐述心血管手术麻醉基础、心血管手术麻醉、特殊病人的麻醉、心血管手术病人监测、辅助治疗及术后处理等监测治疗技术。本书内容系统、全面,且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介绍了当今心血管麻醉、术中和术后处理的新经验和新成就,是麻醉科、心胸内外科和ICU医务人员值得阅读的高级参考书。
本书是国内部系统介绍脑性瘫痪(包括脑卒中等脑源性瘫痪、遗传性痉挛型截瘫等疾病)外科治疗的专著,由矫形外科、小儿骨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等专家及研究脑组织移植的学者共同协作编著。全书基本反映了各位作者本人在脑性瘫痪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技术创新与临床经验,并系统介绍了国际上对痉挛型脑瘫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有些内容,如:成年脑瘫的外科治疗、骨外固定技术在脑瘫四肢矫形中的应用、组合性手术矫正脑瘫下肢复合畸形、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脑瘫等,乃首次系统阐述和报告。为体现看图识病与看图识术的效果,附真实资料图700余幅,是当前国际上附真实图片资料多的脑瘫专著,临床资料十分珍贵,因此,本书具有学术、临床和反映中国脑瘫病情特点等多重价值。 全书共分13章,第1~2章阐述了脑瘫的定义、临床分类、检查与评定,
本书是胡涛教授从事冠脉介入治疗以来的临床感悟,主要是关于CTO PCI的治疗体会。从医师的角度阐述了手术技巧、手术病例、实战经验、术后思考、复盘学习等。将复杂的概念用自己的理解和通俗的语言加以介绍,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CTO开通指征、PCI的时机、关于新技术新器械、关于双侧造影、关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TO开通的时机、关于造影剂用量、套路和基本功、关于退侧支导丝室需要MC保护、关于主动迎客技术、关于操控技巧、关于支架脱载、关于药物球囊、支架的适应证等,使低年资手术大夫也容易理解接收,旨在使CTO介入治疗再普及、再规范、再提高。
本书由我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教授、我国知名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建教授和谷涌泉教授主编完成。 全书共五篇56章,系统地介绍了血管外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动脉外科、静脉外科、腔内血管外科及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概念与其他疾病等内容。本书内容权威、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各级外科医师,尤其是血管外科及介入放射科医师阅读和参考。
本书详细阐述了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发生、发展情况,解剖学与组织学,发病与病理生理机制,血流动力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缺血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殊临床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展望。体现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包括*理论,诊疗技术与临床经验。内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是国内本论述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专著。适合广大心血管内外科医师、研究生、进修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