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图解手术配合丛书》之一,全书共6章。主要包括心血管外科常见手术与手术配合,基本按照手术用物准备、手术体位、消毒铺巾、手术配合及特殊关注点的顺序予以介绍。重点突出手术配合部分,对手术步骤配以解剖、器械及具体操作的图解,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本书作者均来自于临床一线,所介绍的手术方式及术中配合技巧也来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并得到了临床医师的指导。全书强调整理护理观念,关注手术配合技能,为高质量的手术配合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血管战创伤是一种日常与战争时都非常常见又凶险的损伤,处理不及时将严重威胁军民健康。在腔内微创治疗的时代大背景下,编者结合临床实践,紧扣技术前沿,以血管战创伤的救治为主线,从血管战创伤的病理基础出发,深入剖析院前救治、临床诊断及创伤复苏理论,同时还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重点分享了血管腔内微创救治理论和技术,针对不同部位的血管损伤,从解剖基础、诊断、救治原则、动静脉损伤、手术入路选择进行具体阐述。全书共17章,涵盖了血管创伤救治的各个阶段,以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了救治方法,适合从事血管战创伤外科工作的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心律失常基础:12导联心电图》是一本适合心电图初学者自学和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的学习和练习教程,自初版问世,多年来广受欢迎,数十万读者在开始学习心电图时成功地使用了本书。书中所讲述的概念以一种灵活、渐进的方式呈现,使读者可以进行基本电生理学问题、波和波的测量、节律分析以及五大类心律失常相关知识的自测或课堂学习。本书附录部分包括心脏解剖和生理学、12导联心电图、12导联的基本讲解以及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学。大多数章节中都包含有心电图节律条练习,为学生提供广泛、现实的实践练习,这是培养心律失常解释技能的重要因素。
本书汇集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领域国际上大量的、高质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由国际上该领域著名教授Filippo Crea,Gaetano A.Lanza和Paolo G.Camici编著而成。全书共有3篇11章,分别介绍了冠状动脉微循环生理学,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无创和有创检测方法、所涉及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等内容,通过综述并辅以各种图表的形式,进行全面、翔实的阐述。 本书可引导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带来新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我国该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临床诊断和防治水平,可以供各年资的心内科医师、心外科医师及相关专业医师、医学生借鉴阅读。
本书以临床案例分析形式简述了神经血管解剖相关知识。详细介绍了介入手术操作过程中重要的解剖,易于读者理解消化。案例讨论过程中采用大量的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血管成像技术,可供普通放射医生,神经放射诊断医生以及介入医生参考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神经血管解剖细节,有助于术前对风险预判,从而避免潜在的并发症发生。
★国际化的作者梯队:由Universitair Ziekenhuis Brussel、北京协和大学、台湾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附属医院、省内三级甲等医院及国际血液净化领域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编写,铸就本书的高规格、高品位以及高内涵的特点。 ★业界鼎力推荐: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管向东教授做序。 ★前沿的理论视角:立足于重症医学领域,以血液净化学为着眼点,历时两年,动态追踪国际*前沿的理论进展,进行全方位的内容梳理,保证血液净化学的治疗理念迈上新高度。
书中详细介绍了脑血管外科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后的病人管理问题。尤其重点介绍了多种目前世界上*的颅内-颅外血管、颅内-颅内血管重建技术。一些新的理念、技术操作方法处于*水平。
本书作者为临床药师,在心内科与医师一起查房的实践中发现,有病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况,其疾病本身进展或恶化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存在用药相关问题也是不能被低估的因素。本书共收录了72个发生在心内科的案例,均为原发心血管疾病发生了变化,包括心脏破裂、肾功能不全加重、肝功能不全加重、严重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恶化、心衰加重、上消化道大出血、脑梗死、脑出血、洋地黄中毒、严重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严重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严重低钙血症、突发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本书作者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其中存在的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的用药相关问题,如违反禁忌症、有害的相互作用、给药剂量、频率、疗程不恰当、适应症不适宜、配伍禁忌等。
临床医师的进步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在有限的培训周期内,应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医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基础广泛的专科知识体系,掌握在繁杂的临床信息中抽丝剥茧、发现诊断线索、合理解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能力,逐步建立起符合临床实践规律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对于一些典型病例、疑难病例、争议病例进行讨论,可以帮助专培医师集思广益、开阔眼界,借鉴其他基地、其他医师的意见,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病例集收集了自卷出版以来专科培训大查房中讨论的疑难病例,非常有教育意义,对专培医师的临床思维培训有较大的帮助,也是心血管临床医师的重要参考书。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体现最新的临床输血技术进展,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特色,由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山东省“临床检验重点专科”临床专家引领、多位教学专家参与,构成的编委会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知识体系涉及输血管理和输血技术两个领域,分别包括临床输血管理与技术、中心血站采储供血管理与技术。内容编排上便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较为多样,旨在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理论自学兴趣和临床实践能力,达到知识教学、临床实践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血管性腿疼》力求内容新、精、尖、用,突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提倡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内容创新、科学实用的原始创新的编写医学专著的科学理念。该书内容丰富,既有科学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又有优化先进的临床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力求提高主治医师、进修医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的业务水平,提高临床医师的综合素质和医疗工作质量。该书是血管外科医生临床实践的一本参考书,同时也可供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骨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医生参阅。本书也力求用通俗的文字描述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让更多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了解、掌握有关血管性腿疼的知识,让患者和医护人员一起用科学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战胜致残、致命的血管性腿疼。
在决定第3版《体外循环原理与实践》改编之前,我们的编者们一直被当前日益增多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经皮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等现象所困惑,究竟现在还是否需要出版有关体外循环的理论书籍呢?很显然,我们终的一致意见是:体外循环的现状和未来都很美好,而且现在也是出版第3版《体外循环原理与实践》的*时机。尽管某些需要体外循环的外科技术在逐年消减,但仍然还有很多医学领域在开发和应用体外循环及辅助支持技术。目前在先心病外科领域就已应用心室辅助装置针对衰竭心脏进行重塑和长期辅助支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我们的高龄人群中患有瓣膜疾病的患者,采用外科成形或瓣膜置换手术依然是治疗的*手段。在儿科心脏外科团队中的老、中和青年学者们都在努力地推动先心病矫治术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十分
本书以静脉穿刺技术为重点,分九章介绍了血管穿刺的部位、血管性质、操作难易程度及其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了人体血管走行特点及常用穿刺工具;静脉穿刺部分按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和特殊静脉穿刺分别介绍。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特殊性另章介绍;其余章节是临床常用的有创经动脉静脉监测和经血管穿刺介入诊疗操作技术等。为力求图文并茂,采用了大量图片,以突出其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本书可供急诊科、ICU、烧伤科、心内科、放射介入治疗科的护理人员及相关医师参考阅读。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心血管外科界比较重要的难题。由于该类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应用传统的血管外科技术处理该类病变,存在着较高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基于这类原因,人们一直致力于微创血管外科技术治病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探索。 自1991年Parodi教授首次报告应用支架型血管成功治疗腹主动脉瘤以来,这项新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研究逐渐开展。短短几年内,该技术被成功的应用到更多部位、更复杂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同时,腔内修复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腔内修复器具也在不断完善。 我国在这方面较早地吸收、消化了这项技术,并积极地应用于临床。通过近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一些方面我国已进入国际微创血管腔内技术的前列。 为促进我国血管腔内修复技术的发展,作者总结多年的治疗经验,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
由于现代医疗中的分科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专业化,包括外科学在内,在不同领域不断开展先进的医疗技术。目前,外科医生越来越需要在掌握全面的外科学知识基础上,作出准确的临床判断。 现今日本血管外科的病人数并不很多,因而被看作为特殊的专业领域。然而,日本已迅速进入前所未有的老龄化社会,随着动脉硬化病人的增加,血管疾病也会不断增加。众所周知,有消化道外科的病人中,伴有血管疾病的病人在不断增加。 本书是以血管外科的基本思路为重点而规划编写撰的。血管外科就像血管的解剖学分布一样,实际上与多种疾病的处理有关联。本书将日常工作中经常面临的疾病归纳在一起进行阐述,各位作者不仅介绍手术手技,疾病的治疗背景及思路、手术相关知识,相关领域*的内容也涵盖在内,用简洁的风格进行编写。从这个角度来讲,本
劳里 R.阿姆斯比*的《先天性心脏病实践指南》由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先心病诊疗专家周*须、刘宇航担任主译,旨在增强读者对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在解剖基础、血流动力学、外科和介入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理解。每页通过一张简单的图片介绍了一种心脏畸形及其相关信息,内容包括:畸形的解剖构成;新生儿期达到稳定循环状态的导管依赖性;脉搏氧的预期血氧饱和度;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导致循环破坏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介绍;特殊畸形液体量安全指南;特殊畸形氧气管理安全指南;目前对亚急性心内膜炎的建议。
本书以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该领域*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技术,以读者参照本书能独立开展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为目的,系统地介绍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特别对操作技术进行了重点论述。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主动脉解剖生理、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学、病理学、诊断方法、内科处理、腔内隔绝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处理及预后,并结合大量临床病例、影像学及手术实景照片,使读者可以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有系统、详尽的了解,突出了本书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本书充分体现了当前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水平和现状,对血管外科、胸心外科、介入放射科医师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内容上提供了头颈部血管瘤的近期新分类,以及根据不同病变分类应该采取的诊疗方法,也对有关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发病原因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情况。脉管性疾病在婴幼儿期较高的发病率,国内目前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比较混乱,故此书的出版对这一领域的系统化、正规化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临床影像病例点评系列:血管与介入影像病例点评171例(第2版)》一书以问答形式将临床诊疗中的病例呈现给读者。为读者提供了170余个病例,同时配有近400幅图像,涵盖了介入前后的临床评估程序,加深了医生在此方面的认知;提供了血管解剖和介入放射学的交叉信息,使读者对血管的解剖和介入影像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此书作为《临床影像病例点评系列》丛书之一,将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指导及建议。
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和淋巴的生成,这些不仅为肿瘤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还提供大量的生长因子和存活因子,促进其生长发育和转移。自从20世纪美国的Folkrnan教授提出 切断血管饿死肿瘤 的假说以来,各国学者纷纷开展有关的理论、实验和临床研究。抑制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生长是目前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包括广为应用的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我国罗永章教授在Folkman教授研究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基础上,改用酵母菌为载体,重新进行了结构修饰,并成功地解决了蛋白质复性这一难题,建立了每批次生产千克级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先进工艺。从2001年进入临床研究以后,特別是进入多中心双盲对照与NP化疗联合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川期试验以后,进展迅速,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于2006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