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周围关节受累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根治及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有人称之为 不死的癌症 。 为了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能够更好、更多地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知识,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心的问题,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向读者介绍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知识。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病理表现、诊疗方法、用药方法及禁忌、中医药治疗,还有如何选择医生和医院等。内容全面、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家属、风湿免疫科医务工作者阅读。
李勇、王晟、熊代兰、常后婵主编的《胃肠外科 加速康复实战笔记》基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实践,介 绍了胃肠手术实施ERAS方案的理论基础、具体实施的 过程和实施结果。内容包括出入院宣教、废弃胃管、 监测血糖、术前不常规进行机械肠道准备、术前不禁 饮、术中保温、术中控制补液、腹腔镜手术、结肠手 术不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术后定量下床 活动、咀嚼口香糖、VTE预防、多模式镇痛(超前镇 痛、预防镇痛等)、术后减少输液、早期拔尿管等15 项关键的措施,使到择期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 缩短、医保费用下降、药物比例下降、并发症和非计 划二次手术减少,同时患者住院满意度提高、病床周 转加快。同时,书中也介绍了胃的ERAS方案,包括腹 腔镜胃手术、术后不插胃管和早期进食的实施方案等 ?br/
陈鼎三先生,四川乐山人。行医六十余载,救治疑难重证,屡起沉疴,名噪遐迩。 先生尽出平生治学经验而辑著《医学探源》一书,希冀指点迷津,探究医学本源,以昭示后学。 《医学探源》远绍农轩,下逮《伤寒》、《金匮》,凡与临证攸切相关者,莫不采撷其精英;博涉后贤名著,凡与四大经典一脉相承而迭经验证者,约皆会萃其珠玉,所谓由博返约,探本溯源也。庶医者浏览之,可以见病知源;病家检索之,可以幸免误治,生徒诵习之,可以直窥岐黄堂奥。 《医学探源》广搜博采,悉心串缀,间附己意,俾百家之精粹,冶于一炉,珠联璧合。先生毕生用药,多以《本经》为宗,且常慨叹乎世之研习《本经》者寡矣,故辑要收录之。又药食同源,经有毒药攻邪、食养尽之之训,先生不仅长于药治,尤尚食疗,故有《食疗篇》之辑。
肝胆外科是目前进展较快的学科,手术后重症病人的监护问题尤为突出。本书重点介绍肝胆外科重症监护常用操作技术、ICU常用仪器的使用、呼吸监测、心血管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监测、围术期凝血功能管理、危重病人肾衰竭的防治、血液净化技术、围术期营养治疗、血糖管理、感染控制、抗菌药物选择、肝胆病人围术期监护与并发症的处理等,并附有常用危重症监护的评分系统,是一本全面系统、实用性很强的重症监护手册,文字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适合肝胆外科医师参考阅读。
脾脏是全身*的淋巴器官,具有多种重要功能。但是在百年的外科学历史中,脾脏却一直被人忽视,长期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器官。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脾脏是具有重要功能的器官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从发现切除脾脏后发生OPSI到发现Tiftsin具有抗肿瘤的作用,逐步确立了脾脏在外科领域的重要地位。脾脏外伤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脾脏”的手术原则也在脾脏外科的临床实践中逐步确定下来。这期间倾注了无数外科前辈的心血,同时也使脾脏外科在外科领域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专业,而且其范围也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渐扩大,内容也日渐丰富。 本书共分22章,100余节,集实用性科学性于一体。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章节,例如,第二章增加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节,第三章重新撰写了“肝移植术”,第五章增加了“门奇断流和门体分流联合手术”节,又增加了“第六章癌和腹壁外科新手术”。本版的重点介绍了胃癌根治术、大肠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肝切除术、肝移植术、胆道癌手术、肝胆管结石手术、胰腺癌手术、门奇断流和门体分流联合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全书配以大量精绘插图,可供查阅。
本手册由麻省总医院多个科室的临床医师共同撰写而成。其作为创伤评估与治疗的实用快捷指南,介绍了创伤的现场检伤、稳定与伤员转运、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 团队协作方案阐述了不同学科医务人员如何相互协作以提供有效的创作救治。 院前急救与转运指南介绍了如何在事发现场稳定创伤或烧伤患者,以及如何及时将伤者安全转运至急诊科。 及时评估与干预介绍了如何应对紧急事件,建立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各论专题阐述了创伤的流行病学、损伤机制、相关外科解剖、生理学、伤性评估、诊断方法、非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术后护理、康复治疗和长期随访。 权威机构的资料介绍了麻省总医院急诊科与创伤科医务人员在创伤救治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部分:球囊基本知识;第二部分:球囊的基础操作方法,包括球囊操作前准备、推送过程中操作要点、球囊无法到位的解决办法、PTCA的球囊选择及操作注意事项、“西瓜子效应”的预防及处理、应用球囊估测靶病变长度的方法、同时使用两个球囊的操作方法、球囊对吻技术、后扩张球囊到位方法等。第三部分:球囊操作方法针对性应用,包括开口病变操作要点、钙化病变操作要点、CTO病变操作技巧、弥漫病变球囊操作要点、分叉病变操作难点解析、处理冠脉夹层的应用方法、处理血管破裂的使用方法等。
吴绪平主编的《针刀医学(供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介绍了针刀医学概述、针刀医学基础理论、针刀诊断学基础、针刀刀法手法、针刀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针刀治疗学基础。下篇各论分述软组织损伤疾病、神经卡压综合征、骨关节疾病、关节强直、常见内科疾病、常见妇科疾病、常见儿科疾病、常见五官科疾病、常见肛肠科疾病、常见美容减肥与整形外科疾病、常见皮肤科疾病。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用性强。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学、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使用。
本书旨在介绍腹部器官获取的外科技术,以避免供者器官损毁和提高获取器官的质量。 自脑死亡供者获取器官是器官移植的必要部分。获取供者器官往往不是单个器官,器官获取外科技术对于器官获取本身和受者植人手术都非常重要。这一阶段对器官的外科损伤或保存不当都可能引起不可逆的器官损害或导致严重的受体并发症。本书由AndrzejBaranski原著,冷建军主译。
脊柱急慢性损伤中出现的颈、胸、腰、骶椎伤病,和其所造成的疑难重症及四肢关节伤重症,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无论从骨伤科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仍是医学中的…大难题。本书作者积多年体会心得编写此书,以为临床治疗脊柱骨伤难症提供宝贵的经验。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l~4章,为脊柱的应用解剖、脊柱伤病检查、手法矫治法和中医药辅助治疗方法;中篇5~2l章,为脊柱伤救治和颈、胸、腰、骶伤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并列举各类典型医案详加论述;下篇 22、23、24章,为四肢骨关节伤病、医案及预防,阐述了临床治疗中的经验教训,医案中附有患者治疗前后x线检查对照资料,可供临床参考。 本书内容资料翔实,矫治手法具体,是一本见解独到的骨伤科临床专著,可供基层骨伤科医生参考。
本书共15章,分述约70余种肛肠疾病,每个疾病细分为概述、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防,以及使各种信息相对于每一种疾病而言,自成一体式地有机融合在一起,期进一步加深读者对本病的理解和认识。书后3个附录分别介绍与排粪障碍性疾病诊治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目前尚需在肛肠科临床大力推广普及的吻合器、腹腔镜与超声刀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肛肠外科模式病历。希望通过广大肛肠外科同行的共同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肛肠外科发展到一个诊断更加精确、手术治疗更加微创、疗效更好、记录电子病历化的新时代。 本书可供各个层次的中医、西医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各级中医、西医医院肛肠外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的医务人员和从事肛肠病科研的人员学习和参考。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学事业飞速发展,血液净化专业在国内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临床方面相继出现了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等高、难、新的血液净化方法。通过这些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应用,使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得到了神奇的效果,这已引起很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和兴趣。 全书共25章,30余万字,内容不仅涉及了肾脏解剖、生理等有关基础知识,而且还立足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的临床实践。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下内容:①肾脏病基础与临床。②慢性肾竭临床。③血液透析的相关临床问题。④腹膜透析的相关临床问题。⑤腹膜透析的护理和家庭腹膜透析的培训和管理。⑥透析患者的营养问题。⑦血液透析的护理。⑧透析水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意义。⑨透析设备的工程问题。⑩肾移植的术前
本书由著名普通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主编,为全军医药卫生“十一·五”重点项目。全书共分6章,系统阐述了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外科常见损伤的控制性和确定性处理技术,损伤控制性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处理要点、损伤控制后伤员的转运和后送等外科发展前沿。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文献,较全面地反映了损伤控制性外科学的发展水平,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适于各级普通外科医师、创伤急救专业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系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全国器官移植知名专家、教授集体编写的权威性技术操作规范。全书共分6章,分别对肾、肝、心、肺、小肠和胰腺移植的适应证、禁忌证、基本手术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本书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规范器官移植技术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器官移植科医师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处理医疗缺陷的重要依据。
在现代化手术室中,往往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 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体温监测与管理的作用,麻醉医师对围术期体温异常或意外低体温没有 重要的防范与处置策略,还有对体温 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患者病情变化认识不足。因此,在围术期加强体温监测与管理不仅能及 时了解病情变化,而且有助于术中、术后、患者反应 的判断及合并症发生与否的确定,对保证麻醉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版一本关于 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方面的专著。 郑宏、张源明主编的《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策略》包括8个章节,主要内容有:体温生理与病理生理 、围术期低温及其管理策略、 围术期高热及其管理策略、人工控制性低温、常用的体温监测方式、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 围术期体温调控设备以及经典病例与讨论。《围术期 体温调控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于1953年由血管外科DeBakey教授首次应用于患者,至今已有60余年。因其可有效治疗颈动脉狭窄,降低患者罹患脑卒中的风险,已成为神经外科及血管外科的重要常规手术。本书以病例讨论为主线,通过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逐步揭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及技术要点,从临床实际出发,针对病例进行具体讨论,同时融合了其他专家的观点,相信对初学者有所裨益。本书内容实用、图文互参,既可作为初学者借鉴参考之用,也可供技术熟练者实践时灵活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