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试验是检测外来化合物对染色体损伤作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害的重要指标,已在国内外普遍应用。本书共十一章,详细介绍了微核试验的原理、微核形成的动力学,以及在小鼠红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上皮脱落细胞、大鼠肝细胞、植物紫露草等检测材料中的应用,并提供了详尽的试验方案。后3章介绍了微核对非整倍体的检测,微核的流式仪和图像的自动化检测研究进展。附录中收录了化学诱变剂中、英文(拉丁)目录、标准微核试验方案等。 本书由中、日、德、瑞典等国数名长期从事微核研究的专家共同撰写,可供卫生毒理、卫生防疫、环境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与技术人员作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工具书使用。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部分实验,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精选了二十个实验;第二部分复习指导和习题,以强化巩固《医学影像设备学》重要知识点为目的;第三部分习题解答;第四部分模拟试题;第五部分模拟试题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旨在让学生自我考察对重要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以便及时发现不足,予以克服。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必然性效应的相对生物效能(RBE)问题,介绍了人工培养细胞和组织反应以及肺内沉积的发射α和β的放射性核素的RBE值,给出了LQ模式的数学描述,讨论了必然性效应的RBE值与Q值的关系,论述了Q因数对于确定必然性效应的ALI的适用性。 本书可供辐射防护、放射治疗、放射医学和放射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北京协和医院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编写了一套反映该院当前医疗诊疗水平的丛书——《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包括了心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感染内科、免疫内科、变态反应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基本外科、骨科、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激光治疗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急诊科、加强医疗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病理科、检验科、肿瘤化疗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物理康复科、营养科等37个分册,涵盖了大多数临床和医技科室。这套书的陆续出版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也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它不仅用于系统指导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工作,同时也可供全国医学同仁借鉴。 主编认为这套书的编写是对既往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目的
本书包括现代放射学的所有内容,叙述简明扼要,文字精练,深入浅出,便于查询,也利于系统学习。全书分五篇及三个附录,囊括了现代放射学的各种检查、诊断治疗。计有X线、CT、MRI、超声、核素成像的基本原理;上述各方法的技术、适应症及禁忌症;各系统疾患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常用疾患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介入性放射学。三个附录即影像学正常数值;常用造影剂以及影像学中的英专用术语。本书除用文字叙述外,还配以一定数量的图表,以便读者易于理解、记忆。
医疗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规范各项操作是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2004年,我院临床各科专家教授集思广益,编写出版了《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系列丛书(以下简称《常规》),深受同行欢迎。《常规》面世7年以来,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并逐步成熟,同时也应广大医务人员的热切要求,对该系列丛书予以更新、修订和再版。 再版《常规》丛书沿袭了版的体例,以我院目前临床科室建制为基础,扩大了学科覆盖范围。各科编写人员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严格的要求)的作风投入这项工作,力求使《常规》内容体现当代协和的临床技术与水平。
本书从电离辐射核物理基础入手,比较详细地概括了放射防护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电离辐射来源,放射防护目的、原则与标准,内外照射防护措施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医用电离辐射过程中对患者的防护及相关的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事故的应对和医疗行业的辐射安全文化素养,作为知识的扩展,描述了电离辐射在工业和军事领域的应用与防护和对非人类物种的辐射防护。 本书是医学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适用教材,也可以作为电离辐射医学应用从业人员和电离辐射监管人员参考用书。本教材是2007年江苏省精品教材立项建设教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群星集团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刘长安、白光。
本模拟试卷包含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所有相关内容及考试题型。共6套试卷,包括A1型题、A2型题、A3A4型题、B型题、X型题、案例分析题,每套试卷的参考答案附在 。本书实用性强,可用于考前复习和自测,以便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本专著是放射医学领域中关于体内污染不同辐射体核素诱发生残毒性危害比较研究的*成果。书中系统地、多方位地对不同辐射体核素诱发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生殖细胞的损伤,以及对胚胎发育和致畸作用的生殖毒性危害进行了比较放射毒理学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放射医学和核医学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工作者,高等医学院校的师生以及有关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一个学科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十分突出。书中讲述各类医学影像的内容都分成两部分,即物理基础及成像过程,实际上后者是前者的应用,所以讲授或学习中一定要两者联系起来。此外另一特点是书中涉及的物理知识非常广泛,甚至超出了大学基础物理学所讲述的范围,从经典力学的旋进到近代的原子核物理中的核反应都是医学影像物理学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讲授者能帮助学生预先了解这些知识,学生也应主动去预习、查阅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讲授者及学习者应从书中内容体会和把握现代医学影像发展的趋势: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以表现快速的生理、生化过程;从以形态学信息为主的图像向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信息图像发展;从图像的定性化诊断向定量化发展;从只能反映器官和组织的低层次的宏观信息向能反映深层次的分子水平的医学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6149--1995《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 本标准与GB/T 16149--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比释动能(K。)、吸收剂量(D)的术语和定义; ——利用个人剂量监测数据H,(d)及其转换系数C,i,计算器官吸收剂量; ——在计算无个人剂量监测资料时,采用归一化工作量剂量估算方法,在附录中除了附录A外,对其他附录和表做了较大修改; ——明确了有效剂量(E)不能作确定性效应的评价。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苑淑渝、戴光复、姜恩海、张良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6149—1995。
《放射治疗技术》一书是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组织下,为了落实卫生部和*颁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示精神而规划编写的,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八种专业课规划教材之一。 本书共分五章,由总论、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特殊照射技术、模室技术和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组成。总论部分是让学生系统了解放射治疗的概念和用放射治疗设备治疗肿瘤的全过程。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技术部分介绍了临床常见的几种肿瘤的诊断与放射治疗方法,通过几种常见肿瘤的治疗来掌握它的特殊照射技术,其重要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 本书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教科书外,也可作为放射治疗临床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肿瘤放射治疗学》一书是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组织下,为了贯彻全国医学院校各专业均使用全国规划教材的指示精神,于1999年4月成立了医学影像教材专业委员会。2000年出版了《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电子学基础)和《介入放射学》七本教材。这七本教材已经使用四年,在此基础上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对上述七本教材进行修订并增加《肿瘤放射治疗学》和《影像核医学》两本教材。其目的是完善和补充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内容,在培养高等医学影像诊断医生的基础上也要增加临床治疗方面人才的培养,使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临床医生。 《肿瘤放射治疗学》的编写我们本着要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自产生这个概念至今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尽管如此,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学和介入器材的发展,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逐渐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本书版前言中就写过: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教材中,专门把介入放射学拿出来单独成册,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了卫生部教材办公室能够与时俱进,关注学科的教学发展。 本书仍按照版的结构安排主要内容,并未作大的改动,只是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对于一些操作方法作以进一步阐述,主要是考虑到作为学科应随时关注学术前沿,但作为教材,还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重点叙述了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与临床应用,使学生能从方法学上认识这门学科,了解这项技术,并终掌握这项技术为患者服务。
本书从辐射发生的基础、经典的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的理论出发,阐述放射线的产生原理;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放射线在人体中产生的生物效应;国际辐射测量委员会ICRU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范制定的辐射量和单位及测定方法等;一直延伸到目前仍在不断更新、不断应对时代需求的放射防护法律法规范畴,是集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监督机制于一体,贯穿知识纵向和应用横向范围较广的一个体系。本书由洪洋、谢晋动主编。
本书介绍了临床肿瘤学;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胸部肿瘤;泌尿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等。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枢神经系统介入放射治疗的专著。在概述了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基础解剖、设备条件、栓塞材料、导管技术和麻醉要求以后,分章详论了脑与脊髓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颅内动脉瘤,Galen大脑大静脉瘤,多血运肿瘤和脑恶性肿瘤的血管影像学及血管结构学,着重介绍血管内栓塞、化疗、溶栓、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椎间盘髓核溶解术等治疗手段的原则、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 介入神经放射学是国内外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跨神经放射影像学、神经外科手术学、临床神经科学等学科,可治疗许多以前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为神经科、放射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书是以作者自己近2000例的临床实践和体会为基础,广泛涉猎国内外文献而写成的,内容新颖,文图并茂,有大量的临床例证,为神经内外科、放射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