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3部分。第1部分详细讲解各区淋巴结解剖知识;第2部分简洁地讲述了现代放疗的意义、要求,强调了影像学图像对于包括淋巴结在内的放疗靶区勾画的重要性,第3部分以彩图展示分区淋巴结,一目了然,临床医生随时可以迅捷查阅应用,而且每一大类分区淋巴结分界均有一张很详细的文字表格,便于记忆。
全书共分13章,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术,选择性、超选择性血管插管术和造影术,实用介人技术,围介入手术期处理的一般原则,以及常见疾病的介人诊疗。其中,对常见疾病的介人诊疗主要强调其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其处理,并通过病例的形式演示了具体的介人诊疗过程,总结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第三版秉承了上两版的编写风格,对上一版的内容和图片进行了大幅更新,并且在字里行间增加了主编评论。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介入常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适合研究生、进修生等初学者使用,是一本难得的介入入门教材。《介入放射学——生存指南(第3版)》共分为三个部分:一般介入常识、血管介入及非血管介入。每个章节包括基本操作,如何正确地选择导管和器械,如何正确的操作相关器械及如何解决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全书超过300幅插图,便于读者理解相关的理论,使相关操作的描述一目了然,浅显易懂。
《肌肉骨骼系统磁共振成像(中文翻译版,原书第6版)》由国际知名的肌骨影像学专家Thomas H.Berquist教授主编,共分16章,前3章介绍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术语、MRI图像的解读、肌肉骨骼系统MRI常用检查技术,第4~11章对四肢、颞下颌关节、脊柱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上一版本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磁共振成像解剖知识的理解,新增加了特殊部位磁共振新技术的应用,如儿童MRI应用渗透在每一章节中。第12~14章分别对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和感染、弥漫性骨骼病变单列成章,以便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后介绍了某些MRI新技术及其应用和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应用。《肌肉骨骼系统磁共振成像(中文翻译版,原书第6版)》囊括了几乎所有肌肉骨骼和关节疾病MRI诊断知识,并将**的MRI技术和进展融入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中。
本书根据对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要求,结合目前的学科发展现状,系统、准确地介绍了放射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从正常解剖、基本病变、相关临床、常见及多发疾病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影像检查新技术的应用及诊断价值等进行阐述,同时还兼顾少见病和罕见病,运用循证医学,结合临床经验与*文献归纳总结影像检查和诊断思路。全书包括影像学概论、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乳腺疾病、心脏与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腹膜后间隙、骨与骨关节系统、介入放射学、分子影像学和儿科影像学12篇,共92章。本书内容兼具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作为放射科医生专业知识的培训教程,也可作为各相关专业医生的工具书和临床参考书。 本书配有习题,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共同题干单选题和病例分析题,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介入放射学操作手册》一书主要介绍了各种影像诊断,导管造影,介入手术的操作步骤,介入放射用材料、方法、质量和安全性,介入手术的护理管理和常用药物等。每种疾病简单明了地介绍了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准备和辅助检查,介入手术的基本步骤、术中安全措施及技术要领,并使用图片描述重要的解剖结构及技术要点,使操作程序和步骤一目了然。书中还对特殊情况和术后处理进行了说明。图书内容简明扼要,体积不大,便于携带。
本书共分为20章,详细讨论了放射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和该领域的*进展,例如,调强放射治疗已成为当今放射治疗标准给量方法;实时影像使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有了更多应用;数字成像已经替代胶片荧幕成像用于定位和几何验证;质子治疗在很多放疗中心已经可以实现等。与之前的版本相比,第4版《亨迪放射治疗物理学》在内容上做了很多重大调整以反映医学物理学的变化,并新增了一些章节。本书是一本针对于放射肿瘤医生、医学物理学和医学剂量学学生,以及所有对放射治疗物理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基础读物。
本书为引进版图书,由Dr Kamakshi Memorial医院著名放射物理学家K 达雅兰主编,书中对各种放射技术,包括X线平片、荧光成像、钼靶成像、超声、CT和MRI的成像原理、器械、功能、应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基本概念,接着深入论述了各种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本书编排体例简洁明了,便于阅读理解,可供各大医专院校放射专业师生、放射科技师阅读。
本书是现代X射线光谱分析综合性参考书。全书共分十七章,系统介绍X射线的物理基础,基本性质,激发,色散,探测与测量,波长色散与能量色散光谱仪,基体效应,光谱背景和谱线重叠,样品制备,定性与半定量分析,实验校正法,数学校正法定量分析,薄膜和镀层厚度分析,应用实例及分析误差与不确定度等内容。附录列举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常用的物理常数,相关数据等,供读者参考使用。本书适用于冶金,地质,矿山,建材,检验检疫,石油,化工,环境,农业,生物,食品,医药,文物及考古等部门从事X射线光谱分析的专业人员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适用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研究生及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图谱(第2版)》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的放射治疗技术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以图示的方式将常见头颈部肿瘤的一般情况、临床分期、常规放射治疗技术逐一介绍。同时对三维适形放疗也作了一定的介绍,确保其实用性、先进性以及规范化。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X射线探伤装置、探伤作业场所及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和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500kV以下的工业X射线探伤装置(以下简称X射线装置)的生产和使用。
《感染与炎症放射学?儿童卷》共十五篇四十八章,内容基本涵盖了儿童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感染与炎症疾病,包括概述、病理学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并简明扼要地对研究现状与进展做了初步探讨。
为了使广大临床工作者能够深入的了解鼻咽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神经损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的刘军、肖颂华和刘中霖教授总结近10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所成,组织了国内多名在肿瘤学、放射治疗学、神经病学、解剖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这本国内部关于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神经损伤的专著,力求从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症状学、影像诊断学、治疗学等多方面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对鼻咽癌放疗后伴发的其他各系统的放射性损伤也进行了归纳,努力使本书从基础到临床方面达到一定的厂度、深度和精度。
X线检查及诊断的临床应用已很普及了,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各学科、各系统。经常碰到一些问题,查“大部头”书太麻烦,如能有一本随身携带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就方便多了。本书就是对解决这方面不便的一种尝试。本书尽量以简单、明了的文字叙述,直观清晰的图像表达,力求在“方便”、“明了”上做文章,希望能够解决一些临床医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六个部分,详细介绍了这些疾病的X射线诊断详细特征,适合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王茂强主编的《急诊介入放射学(附光盘胸部分册)》是“急诊介入放射学”的系列专著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介入放射学技术在常见胸部急症诊断和救治的应用,包括支气管动脉源性大咯血、肺动脉源性咯血、肺血管畸形出血、急性重症肺动脉血栓栓塞、胸部创伤出血、气道狭窄、食管气管瘘、急性上腔静脉阻塞、胸腔大血管内异物取出等,重点阐述了二介入治疗的基本条件、程序、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防治等,并配有手术操作DVD光盘。《急诊介入放射学(附光盘胸部分册) 》以介绍临床经典实用的介入技术为主,兼顾本领域的前沿发展,适合介入放射科、影像科、急诊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医师阅读参考。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又收集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图片资料,此外,数字化X线机及PACS系统在院的使用,使收集到的图片比以往更加清晰。基于上述是由,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书进行修订再版,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此次再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补充完善骨关节创作的各个类型,适当增加各部位正常X线解剖图片,使本书内容更充实更丰富;二是更换部分原来清晰度欠佳的图片,使本书质量更臻完美。相信再版后的这本书会为您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让您更加爱不释手。
放射治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应用浅部和深部X射线的简单治疗,发展为目前的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从早期使用镭管和镭膜的腔内和敷贴治疗,到应用三维计划的近距离后装放放时射野和剂量验证、影像引导的精确放疗也很快应用于临床。技术的进展给肿瘤病人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治疗并发症,但同时对从事放射治疗的工作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放射治疗的医量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熟练掌握临床肿瘤学和放射生物、放射物理知识,才能初步胜任放疗的临床工作,正确的诊断、规范的治疗和严格的质量保证,是放射治疗的关键。 本书是由我科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和物理师编写,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我科的治疗经验,主要编写了常见恶性肿瘤和非恶性疾病的放射治疗常规。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将我科实施多年的放射
本书从辐射发生的基础、经典的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的理论出发,阐述放射线的产生原理;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放射线在人体中产生的生物效应;国际辐射测量委员会ICRU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范制定的辐射量和单位及测定方法等;一直延伸到目前仍在不断更新、不断应对时代需求的放射防护法律法规范畴,是集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监督机制于一体,贯穿知识纵向和应用横向范围较广的一个体系。本书由洪洋、谢晋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