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操作手册》一书主要介绍了各种影像诊断,导管造影,介入手术的操作步骤,介入放射用材料、方法、质量和安全性,介入手术的护理管理和常用药物等。每种疾病简单明了地介绍了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准备和辅助检查,介入手术的基本步骤、术中安全措施及技术要领,并使用图片描述重要的解剖结构及技术要点,使操作程序和步骤一目了然。书中还对特殊情况和术后处理进行了说明。图书内容简明扼要,体积不大,便于携带。
作者精选临床上亲自诊治或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疑难病例,包括一些少见、罕见病例,以影像分析为主线,结合症状、体征和病理表现对胸部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突出诊断思维过程,力图理论联系实际,使读者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介入常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适合研究生、进修生等初学者使用,是一本难得的介入入门教材。《介入放射学——生存指南(第3版)》共分为三个部分:一般介入常识、血管介入及非血管介入。每个章节包括基本操作,如何正确地选择导管和器械,如何正确的操作相关器械及如何解决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全书超过300幅插图,便于读者理解相关的理论,使相关操作的描述一目了然,浅显易懂。
肿瘤放射治疗学自版发行以来的十多年间,放射肿瘤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内的放疗临床、物理、生物均有长足的进展。设备、人员不断增多,积累了更多的新鲜的经验,肿瘤放射治疗学的再版适应了发展中新形热的要求。 新版肿瘤放射治疗学基本上保持了原版的写作风格,以自己的材料为主,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及国外先进经验,强调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与版的相比,再版的内容有较大的改动,如淋巴系统肿瘤和乳腺癌都重新改写,均按国际近的分类法和治疗原则进行分析,并加入国内情况介绍。放射物理改动较大,就肿瘤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与执行中的有关物理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和讨论,重点将放射物理应用于临床实践。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新增加的一篇,分析、讨论了整个放射治疗过程中误差的可能来源及其对治疗结果的影响
本书是现代X射线光谱分析综合性参考书。全书共分十七章,系统介绍X射线的物理基础,基本性质,激发,色散,探测与测量,波长色散与能量色散光谱仪,基体效应,光谱背景和谱线重叠,样品制备,定性与半定量分析,实验校正法,数学校正法定量分析,薄膜和镀层厚度分析,应用实例及分析误差与不确定度等内容。附录列举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常用的物理常数,相关数据等,供读者参考使用。本书适用于冶金,地质,矿山,建材,检验检疫,石油,化工,环境,农业,生物,食品,医药,文物及考古等部门从事X射线光谱分析的专业人员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适用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研究生及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国高等学校放射诊断与治疗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生规划教材全部13本,学术定位于放射诊断与治疗学领域层次*、临床实用、内容权威的规划教材体系。与其他教材相比,该套教材更加注重临床的实用性,强调临床 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注重解决临床实际的前提下,强调诊疗现状的剖析,同时辅以回顾和展望。
《实用放射学》第2版自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医学影像学界同仁及临床医生的认可和厚爱,发行量一直位于同类书中的前茅。新版共分十一篇,在内容上作了较多更新,全书约300余万字,在线条图的基础上增加了2000余幅影像、实物图片,更有助于读者对照阅读,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诊治效益。除保留了第2版中较有价值的普放内容外,根据我国医学影像的现况,更新并增加了大量CT、MRI的内容,尤其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多层CT和MRI相关知识,并且从广义影像学出发,增加了必要的超声、核医学等相关内容。 新版《实用放射学》对篇、章作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尤其新增了 介入放射学 作为重要一篇,同时对CT、MRI、超声、核医学等不但增加了内容并评价了有关新的知识和进展。实际上新版书是一部医学影像学高级参考书。 该书共十一篇,约300余万字,在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图谱(第2版)》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的放射治疗技术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以图示的方式将常见头颈部肿瘤的一般情况、临床分期、常规放射治疗技术逐一介绍。同时对三维适形放疗也作了一定的介绍,确保其实用性、先进性以及规范化。
腹部分册主要从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急诊介入,肝脾破裂出血、腹部外科术后出血、肾出血性疾病的介入,肝移植术后急性血管并发症的处理,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急诊介入,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急诊介入,腹部感染及脓肿的急诊介入,胆系急症的急诊介入几方面展开;并配以详实造影及影像图像,力争图文并茂。书写流程按照介入基本条件、程序、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防治等几方面撰写。
本书采用问答形式,讲述了在应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常见的100个问题,包括MRI的安全性与对策、磁性不同的物质对MRI的影响、如何分辨各种MR加权像、如何选择和使用MR的各种序列和技术,以及MR血管成像、DWI与PWI、MRI、RS、MR分子成像的应用等内容,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形象的示意图和典型病例图片,逐一剖析相关问题,重点讲解MRI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技巧。本书可作为学习与实践MRI的阶梯,尤其适合初学MRI的影像科医师、技师和临床各科医师参考。
本书自1998年出版发行以来,由于实用、生动、简练而深受肿瘤患者及家属们的欢迎。 本书将肿瘤诊断之要点,治疗原则、综合治疗、各种治疗手段——尤以放、化疗为主的适应证、禁忌证、疗效、毒副反应,如何正确接受治疗,减免不良反应以及如何更好地康复等有关问题,较全面地奉献给读者,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更有信心地去战胜疾病。
近10年来,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成为呼吸内科医师的有力工具。随着技术上和麻醉安全性方面的进步,呼吸内科医师在常规内窥镜使用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更深入的诊 断和治疗,并形成了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诊断和治疗技术,这一系列技术统称为介入性肺病学技术,即以内窥镜作为介入工具在呼吸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这组新技术包括:硬质气管镜技术、气道内支架技术、气道内激光技术、气道内放疗技术、气道内微小球囊置入术、气道内超声和荧光检查技术、内科胸腔镜技术等。本书分不同的章节系统介绍了以上各种技术。书中附有较多的彩色和黑白图片,使读者能更清楚和直观地了解介入技术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由于介入性肺病学中,有些项目的开展需要较庞大的资金和一定水平的操作技能,故不可能每一个专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册共九篇,上册包括总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册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下册包括骨关节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五官系统。 本书总论是按各种不同成像手段作纵向介绍,而各论中各系统疾病的放射诊断则为横向介绍,并对各种成像手段的作用进行评价。介入放射学内容在各系统的有关疾病中亦作为叙述。这样,可以使读者对某一疾病从影像诊断流程和优化选择原则到必要和可能的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
本书体现了分子放射生物学与细胞放射生物学的有机结合;放射生物学与放射医学的有机结合。内容安排上以DNA和生物膜两具辐射靶为主线,从分子、亚细胞、细胞水平阐述辐射损伤的近远期效应及其修复规律;加强辐射对基因表达调控影响的介绍,如在辐射条件下的信号转导、适应性反应,细胞周期调节和细胞凋亡等;加强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如辐射致突、致癌、致染色体畸变,生殖细胞辐射遗传效应,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辐射损伤、修复和重建,辐射敏感性的本质及防护和增敏等,取材新颖,内容翔实。 本书可供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卫生毒理学、辐射防护学、辐射损伤治疗学、肿瘤放疗学、放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临床人员参考,也是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参考用书。
本书的作者对放射治疗生物学、物理学基础、放射肿瘤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肿瘤的发病情况、防治以及放射治疗的应用等作了全面且有重点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旨在为广大医学生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可作为从事放射治疗的进修医师、住院医师的参考书。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遵照中华医学会的部署,组织近40位有关专家编写《临床诊疗指南·放射学检查技术分册》,包括7项技术指南: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指南、MRI技术指南、儿科放射学检查技术指南、乳腺X线摄影指南、放射学检查中对比剂应用指南、医学影像的诊断和诊断报告书写指南以及介入治疗操作指南。约计50余万字,较全面地涵盖了目前我国放射学检查技术。
本书以放射性核素治疗为主题,分上、下篇共22章进行叙述。上篇包括概论、核医学物理基础知识、核医学仪器、放射性药物与应用、放射生物效应、放射卫生防护知识、临床核医学法规、计算机在核医学中的应用等8章。下篇包括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有关问题的研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及相关问题、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和多发结性甲状腺肿、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纳/碘同向转运与放射性碘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放射性核素近距离照射治疗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转称性骨癌骨痛、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放射性核素近距离照射治疗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转移性骨癌骨痛、放射性核素治疗冠状动脉再狭窄、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等14章。本书收入了近年来国内外核素治疗理论与临床的重要研究成果,融汇了作者的专业工作经验,理论系统,观察新颖、实
0
《放射卫生学》这本教材内容新颖,范围广,从影像学、放射治疗学及现代核能学的角度规范、系统的阐述了放射工作的新观点、新动态、新概念。使从事放射工作和放射活动的人体生物学效应与防护紧密联系起来,使人类在进行放射活动中*程度的消除放射污染。本教材根据本科程教学时数主要概述了放射医学及卫生防护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讲述了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的遗传和癌效应,放射损伤的急、慢性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眼损伤,中子放射损伤以及各种辐射伤的防护,职业人员医学监护规范化程序和非电离辐射防护知识与措施,并展望了21世纪放射医学的发展,并将我国现行医用放射防护有关法规、标准归类附于书后。本书由谢凯担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