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2016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为蓝本,同时参考国际国内行业学会相关内镜清洗消毒指南,引入内镜相关医院感染控制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内容涵盖内镜清洗消毒室(中心)环境布局;胃肠镜清洗消毒流程;特殊结构内镜:十二指肠镜、超声穿刺镜、双腔道内镜的清洗消毒流程;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操作流程;内镜相关附件处理流程;内镜储存流程;诊疗结束后的环境、设备、管路处理流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监测流程等。重点突出内镜清洗消毒实践操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流程,适用于广大临床内镜护理人员及清洗消毒人员。
本书介绍了侧颅底的分区、细微解剖、成像方法以及侧颅底常见的骨和软骨、上皮和上皮样、血管、神经、副神经节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对一些侧颅底罕见病变,如:内淋巴囊肿瘤、翼腭窝肿瘤、横纹肌肉瘤以及颞颌关节通风、假通风等等作了详细介绍,对一些以往较难进行影像学诊断的病变,如:梅尼埃病、迷路炎、耳硬化症等也进行了影像学探讨。本书共十三章,30余万字,460幅图,可谓图文并茂,是放射科、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医师的高级参考书,也是广大培训医师、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参考教材
本书由Manfred Spitznas教授编写,视角独特,其结合光学、超微解剖学知识从基础解读了某病为何会出现如此荧光,而既往眼科荧光血管造影相关书籍(当前市场上这类图书不多)主要介绍的是现象,即某病出现了什么样的荧光。该书短小精悍,图例相当经典,解读相当精彩。当前已用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4种语言出版。
本书为第3版,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修订,增加了可以提高图像诊断的关键物理信息。本书主要介绍了MR成像的物理基础,强调了获取高质量图像的重要基础知识,具体介绍了MR扫描仪组成、MR扫描磁场(静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磁场)和线圈、运动伪影、图像分辨率、成像序列、时间飞跃MRA、对比增强MRA、脂肪抑制、灌注成像、滤过成像、几何失真、MR乳腺成像、化学位移等,*后介绍了MR系统的新进展。 1.介绍了MR*的硬件和软件,如高级平行RF发射、MR-PET和介入性MR。 2.论述了目前和未来与成像策略有关的关键技术,包括压缩传感、软骨成像、多点EPI和心脏定量参数成像。 3.600余幅高清图像,有助于加深对文中概念的理解。 4.增加了许多新的章节,如超高场MR(7T)、并行传输、非对比增强MRA以及工作流程的优化等。
检验医学在临床医疗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医疗决策所需信息的70%以上来自临床实验室的结果报告。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结局,为获得准确、可靠、持续稳定的结果,建立一套贯穿整个临床实验室活动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提高检验质量成为每个临床实验室核心工作之一。 本书是对2018年制定的《上海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实践指导,全书共分8章,分别解读了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总体要求,以及临床血液体液、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分子诊断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等6个专业领域的特殊要求。 本书适用于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检验医学的专业人员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作为其他省市临床实验室工作者、医学教学人员及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产和供应单位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影像医学诊断学知识并非影像科医师所专有,临床医师也应该具有初步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知识,并且熟悉其所在专业内的医学影像学诊断内容,多向影像科医师请教,以达到诊断更准确、治疗更规范的*结果;同时,对于疾病,特别是疑难病例的正确诊断,临床结果的呈现和临床医师的反馈也可以提供给影像科医师更确实可信的参考。另外,体表肿瘤涉及全身各个部位,众多的体表肿瘤病人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往往分散到各个科室,因此,本书除可为影像科医师提供参考之外,尚可作为各有关科室如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普通外科、肿瘤科等临床医师,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参考书。
该书为《影像学核心复习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5章内容,以问答题的形式,分别论述了乳腺成像标准、乳腺癌筛查、诊断性乳腺成像、乳腺病理学和乳腺影像检查结果、乳腺病变治疗、乳腺成像有关物理机制。该书全面回顾了乳腺成像的诊断要点,有助于读者理解和系统掌握乳腺成像特点和诊断思路。
本书是一本涵盖风湿性疾病领域的综合性书籍,共包括20个临床疑难病例讨论,重点围绕临床、影像和病理方面展开讨论,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一项重要医学教育活动。本书有利于培养青年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巩固基础理论,熟悉学科进展。临床-影像-病理诊断(Clinical-Radiologic-Pathologic overview, CRP)作为新兴的诊断形式能够将临床病例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非常有利于临床医生对于疾病的深入理解和充分认识。 本书还将为风湿性疾病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实践指导,旨在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系 影像诊断快速入门丛书 的一个分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共10章,内容涵盖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技术(X线、CT、MRI及相关新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以及血管性疾病、颅脑损伤、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肿瘤和脑萎缩等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等。《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通过典型病例,从临床特点、图像展示与解读、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深入剖析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重点提醒部分则聚焦疾病影像诊断的要点与难点,提供各疾病检查方法的优选建议,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技术。
《中华影像医学(胃肠卷第2版)》由尚克中、程英升主编,第2版秉承版传统的胃肠双对比造影的优势,对分子影像学、胃肠道肿瘤影像学新技术、咽部影像学、小肠影像学、结直肠影像学等进行幅度的增加、补充和修改,其他如胃肠影像学检查、正常及异常表现和食管影像学、胃十二指肠影像学、腹膜腔影像学、急腹症影像学仍未作大的变动,对有些胃肠MR仍存在争议的内容这次修订也未放进去,使该书继续保持胃肠影像学教科书的风格。
龚启勇主编的《临床医学影像学》将重点放在影像诊断思维的阐述上,为读者提供“读片”的专业技巧和思路。本书吸收了华西影像中心多年来影像医师培养的经验,同时紧跟当前临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在编写过程中首先强调影像诊断思维的培养,着重于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与选择,着重于从征象到疾病的影像诊断路径,这是本书的特色和亮点。
本书是《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的第二版,本版在结构上有较大的调整,内容也有所增删,全书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基础篇面向教学,分8章阐述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医学图像的发展、医学图像基础、医学图像增强、医学图像分割、医学图像分类、医学图像配准、医学图像可视化、医学图像标准数据库,并附10个示例,帮助读者理解所述内容;提高篇面向更多的从事医学图像相关研究人员,分7章阐述了图像增强技术应用、图像分割方法应用、图像配准方法应用、图像可视化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计算机辅助诊断,以及医学图像压缩、存储与通信和图像引导手术与医学虚拟现实。“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计算机辅助诊断”为新增内容,较系统地介绍了CAD概念、基本技术、应用和性能评估方法。配书光盘包含了教学PPT、示例和部分彩色图片。
自2011年开始,临床神经电生理(脑电图)已正式列入国家专业技术职称系列,这为脑电图技术人员提供了在专业上发展提升的机会。为了配合大家学习的需要,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分会、临床脑电图培训教程编写组有关专家编写了这本《临床脑电图培训教程》,内容涉及从事脑电图专业技术的人员需要掌握的神经电生理知识、脑电图技术以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脑电图表现等,希望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有所帮助。但本书并不是考试辅导书,因为不论是从临床工作还是从职称考试的角度,脑电图技术人员都需要了解更广泛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以及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等,这些内容显然不是这本教程所能够完全承载的。
本书原为新概念心电图全国研讨班的教材,2001年5月始以内部读物形式非正式出版,首次印刷的5000册一空,不少读者希望内容能够及时更新,并能正式出版,所以有了《新概念心电图图解》的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由郭继鸿教授主编,分为如下几部分:新概念心电图图例、图例讨论与分析、心电图病例讨论、心电图查房、起搏心电图、心电图学进展等六部分。其中有大量的心电图实例及讲解,还选录了10余篇近期作者撰写的心电图相关文章,本书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实用性和参考价值,适用于心血管内科专业医师和研究生。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收录了临床常见多发病,每种疾病都从“临床线索”“检查方法”“CT征象”“报告书写范例”“报告技巧与提示”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每中疾病都配上高清晰度的典型影像图片,报告书写就以图片为依据,使得读者如同“看图说话”简单、直观地就学会了特定疾病的报告书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