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 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 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郝万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论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在中医界享有很高声誉。首版《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于2008年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多次重印,成为学习《伤寒论》的之书。本书系在首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增补郝万山教授近十年来新的教学经验和临床感悟,力求全面反映其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本次修订还增加部分郝万山教授精彩讲课录音,以二维码形式随文标出,读者扫描二维码后即可聆听名师的讲课,了解名师的授课思路和语言风格,增加亲切感,对学习理解《伤寒论》大有裨益。
本书作者积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从临床实际病例入手,阐释了中医理论、四诊、治则、方药运用等在学习和掌握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疗西医病疾时如何运用辨证治的理论与方法。书中结合病例,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会中的精髓进行了论述。作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所述源于临床,高于临床,从临床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副省长出,融会贯通,是病案教学中难得的生动而丰富的教材。书中对学生运用辨证论治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理论水平和临床效予以阐发。 焦树德老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著作在读者中有深远的影响。本书于20世纪80年代曾于《中级医刊》连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后又集印成书,多次重印。本次又予重刊,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本书(第2版)在保持第1版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并存,充分吸收和反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全书内容分为绪论、哲学基础、脏象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康复等5篇,共20章。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两章是新增内容,对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发展中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渊源、历代沿革、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在总结近60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科研、临床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吸取了 国家重点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 所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果,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进展及新成果,成为一部既能深入系统发
本书是清 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 温热 学派的名著之一。 本书共有六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 刘河间 三焦分治 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是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 解产难 ,卷六为 解儿难 ,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由于本书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本书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 桑菊饮 和 银翘散 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本书系据问心堂本排印的,并据别本增补了朱武曹氏评,及秋燥胜气论(附法八条,方六首)。
本书作者赵绍琴为三世御医之后,又师事京都名医汪逢春。作者将家传师授所得,结合其60余年临证经验,编成此书。全书据病立法,方随法出。共介绍治疗内、妇、儿(57种病证)及温病的404种治法。诸病以内科为主,理法方药齐备。每病之下各出治法若干,如消渴一证列有治法7种,其后方随法立,药因法用,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重视立法、依法疗病的学术特色。作者临证不套用前人之方,书末所附8首丸散膏方即作者多年临床治疗慢性病的有效之方。该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学习参考,对中医教学及科研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用者及爱好者、中医爱好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对经典经方学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学习到溯本归源的仲景经方理法,为中医的临床工作开拓了思路。书中追溯了经方源流,上篇阐释生理病理,中篇解惑六经病机,下篇辨明六病方机,构建了理法完备的 病机方机解伤寒 经典经方学术辨治体系。
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第2版)》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一第二版一之一,是由全国近十所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共同编写而成。本书*版自2000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但十年过去,对《伤寒论》的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成果亟待补充,故对该书进行修订。 本版仍以刘渡舟教授据明代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蓝本,分上、下两篇编写。上篇十章,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分章论述。每证设原文词解、提要、释义、选注、评述、治法、万药、方义、方论选、点评、临床应用、按语、现代研究等项阐述。下篇四章,分别为类证辨析、类方辨析、用药辨析、专题研究。书末附有方剂索引。本书在*版基础上,对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本书以明代顾从德刻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参考清咸丰二年(1852年)金山钱氏守山阁本和其校勘记,以及相关典籍等,进行校勘。本次重刊仍按我社1963年本,书中保留王冰注和新校正语。本书可作为中医学者及爱好者学习、研读之权威性参考文献。
章太炎先生是近代国学大师,其所著《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对中医学术的独到见解,实为难得的佳作,为广流传,故收在本丛书之中。 全书共收论文38篇,内容包括:关于医学理论问题的商讨(如五脏附五行无定说)、学术研究(如论经脉和三焦等)、病症的论述(如伤寒、温病、杂病等)、古典医书和古代权衡量的考证等。并在这些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个人见解,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所引文献广博,论述精辟,严谨,对中医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原名《猝病新论》,曾于1938年出版过。1957年出版时经校勘后,除对个别衍文、论字加以修正外,其他一切从旧,未予改动。本次出版,仍宗其原貌。
本书以杨维杰应用董氏奇穴思路为主,全书分为易学思路、经络思路、腧穴思路、手法思路和治疗思路等几大部分。每个部分都经过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衍生发展和临床验证,*后厘定成为作者的应用原则,进而发展成理论,如脏腑别通、太极对应、体应针法、易学理论等。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董氏奇穴原无任何理论的不足,使读者在学习董氏奇穴时,更容易理解和运用。
本书是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全新解读,其根于衣之镖 《辅行诀》整订稿 (是从医理出发,直抵陶氏创作此书时的精神主旨,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相对精确的一个文本),并力求进一步阐释其中的深意。本书重要突破之处,在于将《辅行诀》的 五味化生 学说,由方药推广至脏腑。作者依照《神农本草经》气味化生学说制成五味化生图,展示了从药物的气味化生到与五脏的气化功能相结合全过程;又依陶氏五行气化图表,制成五脏各自的五味五行图,勾画出了阴阳五行及五味相互变换潜规则。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书是为了配合《黄帝内针 和平的使者》的学习和使用所整理编著的,将《黄帝内针》一书中所涉及的三焦同气、经络同气、主要穴位等主要内容做了提纲挈领的简要介绍,还加上了如何进针(指按)、具体案例等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的知识技能简要说明,以真人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求便于黄帝内针学人尤其是经络基础薄弱的中医 小白 能按图索骥,随查随用。
《本草备要》为清 汪昂撰于1683年,增订于1694年。《本草备要》为临床实用中药著作,自刊行以来,风行海内,其刊行版次之多,为古代药书之冠。该书选药精当,突出重点药效,使用方法翔实,既适合于初学中医药者,也是中医人员实用便捷的临床用药参考书。书名 本草备要 ,意即所载药物学内容既完备又扼要。该书据汪昂增订原本整理。全书精选常用中药479味,分列8部(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虫鱼、人)。各药内容简要实用,用大字重点突出药物的功效特点与主治范围,又用小字随文简释该药取效的原理、主治疾病的特点、临床用药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同类药物的作用比较等。书中穿插与该药疗效相关的医案、典故等,读之令人趣味盎然,方便记忆。
中医忌空谈。高谈阔论,似意境深远,但若不落到应用实处,则成雾里看花。所以《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道之篇》和《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的写作宗旨有二:一是简易明白;二是从实用着眼。 两本书对与中医相关的《易》、《道》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与透彻阐发,对《象》思维的外拓与深化、细化、净化工作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道之篇》 《易》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逻辑与形象相合、透彻与混沌相映、宏观与微观相参、动态与静态相衬、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照,故能更整体地把握全局。 《易之篇》主要从《易》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知识入手,从两仪、四象、八卦到六十四卦,层层揭开卦爻关系,并与医学内容相互印证,终落到医学实践的运用上,企望授人以渔。
本书从彭坚教授历年记录的医案中选择了500余例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医案,详细介绍了患者的病情和诊疗经过以及医生的经验总结。作者是一位传统型的现代中医,主要在门诊坐堂看病,长期坚持张锡纯提出的 衷中参西 主张,每例医案均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主,并参考西医的检查结果,使得诊疗更加全面、精确。作者擅长运用经方和古代名方治病,善于吸收当代名医的经验,同时摸索总结出不少自己创制的经验方。每例医案均设置了 用方思维 栏目,介绍医案中所用方剂的来源、加减变化的理由、作者的思考途径和心得体会。医案涉及的治病范围涵盖临床各科,特别是妇科病、儿科病以及各科慢性炎症、结节、肿瘤等,展现了作者独到的治疗风格。学好方剂、懂得灵活使用方剂是中医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环节,本书为广大基层中医和中医学生提供了几百个 方
陈潮祖先生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教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其学术代表作为《中医治法与方荆》。他一生以求实、求真、求新为追求,以方剂研究为依托,以临床实用为立足点,对中医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潮祖临证精华》以“人生精华篇”,“临证精华篇”,“医话、医论精华篇”,“病机、治法、方论精华篇”四个篇章,对陈先生的人生风范、学术成就、临床诊疗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尤以突出其临床诊疗经验为重点。 “人生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正直人品;惜孤怜贫、扶危济困的慈悲情怀,孜孜以求、谆谆以教的治学态度和名师风范。“临证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对咳嗽、水肿、紫癜、暴盲、暴聋、暴哑等病症辨证、用药的诊疗经验。“医话、医论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在疑、难、顽、怪病症诊疗过程中
本书由 中医临床必*丛书 精选而来。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2.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必*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所选医籍均为各位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堪,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4.本次修订拟从开本、装帧形式、用纸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并改写导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说明等。《针灸甲乙经》系晋代名医皇甫谧编集而成的我国部针灸学专著。该书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十二卷。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