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十二穴》为中医普及学堂曾培杰老师开讲的 轻松学歌赋系列 之一。天为棋盘星作子,北斗光华耀太空。此十二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是道家全真派七子马丹阳金针度世心传,也是中医歌赋名篇。经曾老师精彩的讲解,可以让读者更轻松深入的理解人体经穴奥秘。本书不单讲穴位知识,还涉及修学、用药、养生、锻炼等内壮身心的学问,可谓是妙趣横生,言简意赅。读后令人拍案叫绝,中医悟性大开。是难得的中医类普及佳作,值得大家品阅收藏!
作者将人体经脉化入山河之中,以自然万物的灵动描绘出人体的十二经脉穴位地图。当它们都变化成有形之躯,会是怎样一幅山河景象?书中充满想象力的绘图将穴位的特性展示得逸趣横生,所附文字解说更能帮助读者直观理解经脉及穴位的相关知识。 本书作为一部精美、有趣的人体经脉科普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医爱好者及更多想要了解中医传统文化的青少年阅读。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 思考中医 ,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 《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
本书的写作持续三年多,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中医的角度讲述对人体和疾病的整体认识,层层逻辑推理加上通俗的打比方、举例子,道出人体出现 生病 症状的原因 调集气血能量与一切侵害身体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以及治病的本质 排出致病因素,根源性消除疾病,而非控制症状或止住症状 这只能安抚患者,起不到真正的治疗作用。 对于人体的管理,作者提出:咳嗽、发热、流涕、腹泻,甚至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类风湿、癌症等,都是人体排出致病因素、与损伤机体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盲目止咳、退热、止泻、降压、降血糖、止痛等治疗是助纣为虐的方式。 对于疾病的治疗思路,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控制垃圾毒素继续摄入 补足气血能量 推动体内垃圾毒素代谢 打开代谢通道 清理血液 恢复身体干净的治疗思路。本书采访的病
中医舌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系统性强,尤其是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学习和掌握,不仅在临床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广泛重视,在个人健康保健领域也被广为应用。舌象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病证、指导用药和评价疗效,还可以用来辨识体质、管理健康、指导食疗食补等,已成为学习中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之一。为了方便国内外广大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以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舌诊的基本技能,作者团队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舌象照片400余幅,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手学习资料。除了传统舌诊内容方法之外,本书还融入了部分现代舌诊研究的内容,细致地阐释了舌象在疾病诊断、遣方用药、疗效评价、体质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了舌诊学习的实效性,是一本精彩的舌诊入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是 董氏奇穴治疗学基础 ,首先复习了应用董氏奇穴治疗,必须了解的一些知识,如:奇穴穴位定位及治疗原理、太极全息定位(太极对应)、体应针法、董氏奇穴手法等。下篇为 董氏奇穴各科治疗学析用 ,介绍了实际的各科治疗,共分七章,包括痛症、内科病变(脏腑疾病)、头面颈项、五官科、妇儿科病、皮肤外科、其他疾病。本书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治疗学,包括了杨维杰个人研究,以及应用十四经穴、奇穴的精华,并融入了董景昌教授及作者的临床经验,极具实用性。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由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彭承祖(1871-1949,字子益)所著。彭先生一生精研医理,在游历京师任职清朝太医院期间,阅读了大量秘藏在宫廷中的典籍,逐渐形成了 圆运动 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学术体系源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先生晚年所强调的 古中医学 是指晋、唐以前的中医学。先生著书立说,开宗明义,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平衡。其历年多部著作成为太原、北平、成都、重庆等地的医学教材。在西学东渐、中医生死存废的历史关头,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后继人才。 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李可先生生前对《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评价极高,认为此书 找到了古中医传承断层的脉络 , 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 医医病书 。李可先生尊称彭子,认为他是 中医复兴之父 ,是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
本书介绍了中医温病学中的湿热病内容,包括温病概论、湿热病脉证提刚、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中)、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下)、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下)、阳明湿热概论、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化热伤阴脉证并治、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上)、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下)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上)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下)、辨湿热传入厥阴脉证并治、湿热病中西汇通(上) 、湿热病中西汇通(下)、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上)、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下) 、常用药物的种属分类、四时加减用药法、阳明湿热五加减正气散、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下)等。本书为吴雄志教授的又一力作
郝万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论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在中医界享有很高声誉。首版《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于2008年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多次重印,成为学习《伤寒论》的之书。本书系在首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增补郝万山教授近十年来新的教学经验和临床感悟,力求全面反映其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本次修订还增加部分郝万山教授精彩讲课录音,以二维码形式随文标出,读者扫描二维码后即可聆听名师的讲课,了解名师的授课思路和语言风格,增加亲切感,对学习理解《伤寒论》大有裨益。
运气思维突破了常规辨证思维的瓶颈,带来效如桴鼓。随着近几年以顾植山教授为代表的龙砂医学流派对五运六气的大力推广,想学五运六气的人越来越多,但初学者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本书即是学习五运六气的入门读物,主要包括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运气思维模式、三因司天方、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龙砂膏方养生治未病、疫病预测防治、临床实践、心得体会等内容,基本按照基础、渐进、临床实战的顺序撰写。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广大的五运六气初学者少走弯路,快速找到学习五运六气的门径,并早日登堂入室!
本书是一部全面、实用的针灸学 教科书 ,由我国台湾省知名针灸学专家潘隆森医师编写,历经多次修订再版,目前已更新到全新第8版。书中内容以十四经络循行为基础,配合 经之所过,病之所治 的理论,描绘出古人对十四经络主治病症的看法与现代医师对十四经络主治病症的体会,再配合编者的教学心得,临床经验,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细致讲解了针灸知识,本书系统明晰,包含众多讲解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穴位分布的位置及细节,是一部易于研习与施用的参考书。
本书原为晚清名中医周树冬遗著残卷,后由周树冬之孙周楣声加以增减重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刺法外,对用针的各项要领有深入浅出的阐发,共分因时、察形、识禁、审经、辨脉、认症、忌偏、选穴、先后、取穴、择针、进针、持针、深浅、候气、导气、补泻、中机、防晕、留针、出针等 21 节。条理分明,井然不乱。下篇为十四经要穴诗,亦有推陈出新之处。
朱震亨(1282 1358年),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著名医学家,因住处有一条小溪名 丹溪 ,故学者尊称为 丹溪翁 或 丹溪先生 。他幼学儒家经典,能 日记千言 。少年时,父亲、伯父因庸医所误,先后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在乡里备受欺凌,丹溪 不肯出人下 ,常诉讼到衙门,久而久之,那些大户便不敢欺负朱家。由于他为人正直,敢于出头,被推举为里正。36岁时,入八华山,拜许谦为师,研习程朱理学。因老师劝说,弃儒习医,昼夜研读《黄帝内经》,后来师从医学大家罗知悌。学成后,悬壶乡里,数年间 声誉顿著,遍浙河西东,至苏州一带 。他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 滋阴派 ,提出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等论点,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 金元四大家 之一。 本次整理出版的《朱丹溪医书全集》,共收录了八部著作。其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本书以明代顾从德刻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参考清咸丰二年(1852年)金山钱氏守山阁本和其校勘记,以及相关典籍等,进行校勘。本次重刊仍按我社1963年本,书中保留王冰注和新校正语。本书可作为中医学者及爱好者学习、研读之权威性参考文献。
本书以杨维杰应用董氏奇穴思路为主,全书分为易学思路、经络思路、腧穴思路、手法思路和治疗思路等几大部分。每个部分都经过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衍生发展和临床验证,*后厘定成为作者的应用原则,进而发展成理论,如脏腑别通、太极对应、体应针法、易学理论等。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董氏奇穴原无任何理论的不足,使读者在学习董氏奇穴时,更容易理解和运用。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著者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年间,是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原书分四卷,创造性的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经》的原书虽然早已亡佚, 但书中的文字却被辗转抄录于一些古籍当中。历代医家在这些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地补充内容,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注本。明代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依《证类本草》编次,分为三十卷,在经文下以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附 主治参互 以尽其详, 简误 以防其失,是研究《本经》的一部承前启后的优秀著作。本次整理出版的《神农本草经疏》,以明末毛晋绿君亭刻本为底本。
铃医有三技:一顶,顶即吐;二串,串即泻;三截,截即止。用药有三个特点:一曰贱,药物不取贵重之品,应手运用;二曰验,下咽即能祛病,治验神奇;三曰便,山林僻邑随处皆能采集,随遇随治。铃医此术起于扁鹊,后华佗、孙思邈等继之,其所传诸法与 国医 少异。铃医之技多是师承口授,行规极严,有自己的一整套行话。他们手摇铜铃,肩负药囊,无论寒冬腊月,酷暑炎夏,头顶烈日,风吹雨淋,戴着竹笠,奔走于城乡、村寨,为百姓解除病痛疾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铃医大多并入联合诊所。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铃医几近消失,但他们为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应就此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串雅内编》是 串雅全书 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仅有的三部铃医专著之一,记载的均是江湖郎中实用之方。由于书中病名与现代医学相距
《黄帝外经》又名《外经岐伯天师传》,为《黄帝内经》的姊妹篇,是黄帝、岐伯与二十五位大臣探讨养生修真和中医学的专著,补充了《黄帝内经》的许多不足,是传统中医的活水源头。全书九卷,每卷九篇,共八十一篇。书中畅论了顺逆、寿天、脏腑、经络、三才、四时、五运、六气、八风、春温、移寒、补漏、善养等,重点对养生和五行理论以及临证应用进行了阐发,从安心、守神、保精等方面论述了养生之道,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古人养生秘诀尽在其中,美不胜收。为了读者能正确理解和运用《黄帝外经》的理论,本书每篇都设有导读、原文、注解、译文,在 注释 时,参考各家,力求浅显易懂、精要;文字注释以原文为基点,难字注音。本书 译文 在段落、句型、标点诸方面尽量与原文相一致。在意译上,力求准确,究根求原,在 懂 字上努力探求,使这一文
中医忌空谈。高谈阔论,似意境深远,但若不落到应用实处,则成雾里看花。所以《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道之篇》和《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的写作宗旨有二:一是简易明白;二是从实用着眼。 两本书对与中医相关的《易》、《道》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与透彻阐发,对《象》思维的外拓与深化、细化、净化工作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道之篇》 《易》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逻辑与形象相合、透彻与混沌相映、宏观与微观相参、动态与静态相衬、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照,故能更整体地把握全局。 《易之篇》主要从《易》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知识入手,从两仪、四象、八卦到六十四卦,层层揭开卦爻关系,并与医学内容相互印证,终落到医学实践的运用上,企望授人以渔。
刺血疗法是针灸学领域里的一种传统针刺疗法,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砭石刺破脓疡,放出恶血,可以说是刺血疗法的发端。迨至金属医针取代砭石以后,在九种类型的医针之中,有了专做刺血之用的锋针,后世又名之为三棱针,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不但包含了数代人的临床经验和对刺血治病机制的探讨,而且收载了全国各地医家刺血疗法资料和历代针灸典籍中刺血治病资料,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是王氏刺血疗法第五代传人王峥医师在总结 王氏家传刺血疗法 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古人和今人见于著述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融入了家族尤其王峥医师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汇聚而成。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分三篇即理论基础、临证病案和历代病案资料总汇,全面梳理
《医心方》,共三十卷,是日本早期的中医医书,被称之为 日本方书的府库 。作者丹波康赖系汉灵帝刘宏后裔,祖先因避战乱迁居日本。康赖于公元 982年开始撰著《医心方》,公元984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 完稿。全书每卷一类, 下分子目, 子目下引文以医论、医方为主,上列证候, 下列其方, 如有可注明之处,又附之按语。此书 上根据之农黄扁张之经, 下贯穿之唐以上各家之著 ,引用隋唐以前中医古籍达二百余种,其中一些来自古医书的内容已经失传,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中医学者和爱好者的书籍。 本次整理出版的《医心方》,以日本安政年间(1854 年 1859 年)浅仓屋藏板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读者的阅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