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鉴于传统的中医针灸作用机制不明这一现状,基于长期探讨的 经络实质 ,首次提出:人体布有脉管通路、神经通路和经络通路之 人体三通路 新认识、新概念,并论证了经络通路占有机体 脉管外体液部位 和 神经末梢部位 ,为经络之经穴。 根据 电 具有无处不在的性质,借鉴国内外专家有关人体内电的实验研究结果,本书又进一步首次提出:具有生命的人体内存在有沿脉管通路、神经通路和经络通路生物电传导,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同完成生命的新陈代谢、信息传递和机能调整等作用。 本书作者又依据 人体三通路与生物电传导 这一新认识、新概念,解释了 经络感传现象 针刺的机能调整与镇痛作用原理 磁疗原理 等谜团,提出了推行 三通路针灸 的主张。 本书按人体解剖结构,分为 找脉管、求神经、循经络 ,用以指导针灸临证,并列举了许多优
1本教材从学科发展、课程建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要求,以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进行编写。本教材力求保持中医基础理论的传统性、系统性,也突出学科的特点,展现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适应多样化教学需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本书编写组从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两方面阐述痛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进展等相关内容;书中收集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以下简称“龙华医院”)多年来痛风诊治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结合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多年来临床诊治痛风的经验,全面展现了中医治疗痛风不同阶段的诊疗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内容涵盖龙华医院两位上海市名中医陈湘君教授、苏励教授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经验。这些丰富的诊疗经验、思路及用药特色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眩晕(vertigo)并非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为当今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上海医科大学史玉泉教授统计,中年人当中有 20%~30%的人经历过眩晕,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0%以上经历过严重的眩晕,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眩晕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眩晕发作常呈反复突发性,严重者迁延不愈,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的影响较大,甚至日常生活难以自理。故提高眩晕疾病的诊疗水平,对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眩晕的病因复杂,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有2000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因素能导致眩晕,临床与之相关的综合征可达800多种,涉及多个学科,如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心理卫生科等,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眩晕患者往往凭主观印象就诊于多个科室,做了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分别从中西医的角度来讲述心身医学和疾病的基础理论。中医部分主要是依《黄帝内经》这一中医经典,将其中涉及心身疾病方面的心理、生理、发病、诊治、预防养生等内容提炼出来加以归纳,形成系统的中医诊治理论;西医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的概念、范围、治疗原则、心理卫生保健和预防等基础理论。下篇:按身体的各系统划分,分别从中医和西医对身体各系统常见的心身疾病诊治进行全面阐述;其基本内容的构成包括:疾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分型论治,西医治疗,心理治疗,疗效评价,诊治案例。
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是我国乃至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病。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关口前移,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适宜技术,减轻症状、改善预后,本书根据作者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年工作经验,参考国内外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研究成果,整合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关切的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医学知识。本书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的科普书。
本书是《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第2版。共十章,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自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变化的关系,阐述骨伤科疾患的病因病机、辩证诊断、治疗方法与创伤急救;各论自第六章至第十章,内容包括骨折、脱位、筋伤、内伤与骨病,基本概括了骨伤科学的内容,突出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方法。本书力求系统完整,条理层次清晰,语言精练明了,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利于现代教学的需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从事骨伤科学相关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指各种因素所致的新生儿臂丛神经受损,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是暂时的,最终可达到功能恢复。但据相关研究报导,依然有47%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遗留有患肢功能不同程度损伤。《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中西医康复治疗图解》一书,本着融会贯通、中西结合的原则,以功能障碍(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为治疗核心,力求在介绍现代康复治疗理论和技术的同时,突出按摩、针灸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实现理论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生儿臂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指各种因素所致的新生儿臂丛神经受损,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是暂时的,最终可达到功能恢复。但据相关研究报导,依然有47%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遗留有患肢功能不同程度损伤。《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中西医康复治疗图解》一书,本着融会贯通、中西结合的原则,以功能障碍(疾病
我们组织编纂了《肺结核病证中西医结合诊治精粹》。旨在系统地 整理近代肺结核病证文献,挖掘中西医家诊治肺结核的理论与经验,剖析中 医学、西医学治疗结核病各自优势及不足之处,系统地阐述中西医结合防治 结核病的策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提供新的辨治思路与方法,为提高 肺结核的诊疗水平,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全书分3篇:上篇为本书的第一、第二章,简要介绍现代医学及中医学 对肺结核的认识,系统论述肺结核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中篇为本书的第 三章至第八章,分别从辨证论治、单味药、复方、针灸推拿、饮食调护、 现代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肺结核的各种方法;下篇为本书的第九、 第十章,介绍了近代医家治疗肺结核验案及经验集萃,其中既介绍了一般治 法和著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了不同医家对本病的独到认识,
本书分为常见症状诊治思路、常见肿瘤诊治思路、对疑难合并症与肿瘤的讨论三部分。前两部分基本囊括常见肿瘤、常见症状的辨治思路,也包括对《黄金昶中医肿瘤辨治十讲》《黄金昶肿瘤专科二十年心得》《黄金昶中医肿瘤外治心悟》等的深入解读,融入了近年来诸多学术创新;第三部分是与学生对目前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中不乏新见解、新观点。本书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诊治上中西医合参:书中不但论及肿瘤的中医思路见解与治法,而且涉及现代医学治疗方案与用药;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叠加,而是经过深度思考分析与实践后加以阐述。二是重点突出、临床实用:书中所论都是围绕临床
纵观古今,数千年来中医药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普救含灵、惠泽群生,古代、近代、当代医家读书临证、溯本求源、上下求索、融会新知、学以致用,留下了宝贵的 理、法、方、药 的诊疗经验。古人云: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医者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可依古训而不落窠臼,传经验之方以融会贯通,临证中方能见微知著、取之不竭。一名真正的中医医师必须熟谙经典、勤于临证,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临证思辨,熟四诊合参、明病性病位、辨病因病机、定治则治法、知组方用药。 《国医名师脾胃病诊治绝技》,遴选诸多中医名家关于脾胃病及其兼变病证的临床诊治验案,中西互参。论病证,明辨治;选医案,示实例;列验方,知组方用药。然后,引经据典加按语以明晰诊疗思路。通观全书,贵在从临床实践
本书详细介绍了心内科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和医嘱等内容;在治疗部分将治疗处方、治疗方案、药物信息、辨证论治、方剂组成及用法等实用内容单独列出,并做重点介绍,同时按照典型病例列出了常规医嘱以供读者参考。本书适合心内科医师及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专业、西医专业等相关专业医师及基层医师参考阅读。
临界性高血压,在国内又被称为高血压前期或正常高值血压,是正常血压与确诊高血压之间的临界状态。我国成人中约4.35亿人为临界性高血压,约占41.3%,而临界性高血压人群较血压理想人群有着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更容易发展为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且心血管风险、卒中形成风险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均明显增加。因此,积极开展临界性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工作刻不容缓,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关口前移,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促进人民健康,对社会进步亦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医学界对临界性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这也推动了全球一些国家高血压防治方案的革新。 中医药治疗临界性高血压符合中医 治未病 理念,具有多靶点干预、用药灵活、安全性良好等优势与特色。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案在临界性高血压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
为了提高广大膝骨关节炎病友及其家人对疾病的认知,跟医生携手对抗疾病,我们希望通过撰写这本《膝骨关节炎中西医诊疗100问》,旨在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关于膝骨关节炎的专业问题。 本书主要的特色是内容丰富,涵盖了膝骨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参与本书撰写的均为临床一线医师,内容贴合临床实际,图文并茂,方便读者理解。
该书不仅介绍了目前*权威的中、西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诊治指南,而且对糖尿病临床、基础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作了详尽描述,其可为广大临床医生、研究生开展临床、基础研究及广大糖尿病患者自我学习糖尿病防控知识提供理论、技术参考。
戴思恭,字原礼,号肃斋;生于元至治三年(1324年),卒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代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末明初著名医家。代表著作,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及校补的《金匮钩玄》。戴思恭承其师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之论,提出 气属阳动作火论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等。戴元礼阐述朱丹溪之痰证学说、郁证学说,且多有发挥,有独到见解;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比较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内容包括戴思恭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传承脉络,梳理了各位代表性传承人在妇科病治疗中常用的对药,并结合国内学者对张锡纯冲脉理论在诊治妇科病中的运用,分析总结出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妇科对药应用传承规律的体系和特色。本书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柳学洙《医林锥指》《诊余漫笔》、陈宝贵《陈宝贵医案选萃》《陈宝贵医论医话选》等资料中,钩辑出三者妇科对药应用经验,同时也收录了一部分作者临证中常用妇科对药。本书对指导中医妇科临床用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可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医师的临床参考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颈椎病的基本概念、解剖结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规律与特点,并从中、西医两个方面阐述了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各种非手术疗法和颈椎保健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可操作性强,易于参考学习。本书对临床中常见的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症、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并附有多个典型病例。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sclerosis,SSc)是一类原因不明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还可累及肺、消化道、肾和心脏等多个器官,发病机制与微血管病变、广泛纤维化和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其患病率约为50~300例/百万人,女性多见,多数发病年龄在30~50岁,与男性患者相比为3:1。该病患者非常痛苦,致残率高,临床治疗比较困难,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尽管近年来许多新的药物已逐渐试用于临床,但有些则由于毒副作用较大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科常见疾病,以慢性多见,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数年,治疗周期长,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20世纪60年代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得到逐步提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容涉及中西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预后和调护,以及基础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结合**的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从现代医学和中医药两方面阐述了目前中西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和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本集诊断、中西医治疗、基础研究及进展为一体的著作。
本书以中西医结合思想为指导,既注重中医学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学术特点,也吸收近年来总结的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相结合、传统药学和现代药理相结合的新学术观点。本书分定义、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等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眼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具有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的疾病约60种。病种选择上结合了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要求,选入病种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诊疗方案上结合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眼科重点病种及眼病诊疗指南;结构体系上让证型更贴切临床实际,做到让低年资医师看得懂、用得上;治疗上结合海派中医特色,提供一些编者传承及多年实践的经验。
本书系统介绍了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传承脉络,梳理了各位代表性传承人在妇科病治疗中常用的对药,并结合国内学者对张锡纯冲脉理论在诊治妇科病中的运用,分析总结出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妇科对药应用传承规律的体系和特色。本书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柳学洙《医林锥指》《诊余漫笔》、陈宝贵《陈宝贵医案选萃》《陈宝贵医论医话选》等资料中,钩辑出三者妇科对药应用经验,同时也收录了一部分作者临证中常用妇科对药。本书对指导中医妇科临床用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可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医师的临床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