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成药的使用一方面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处方,这其中包括部分西医医生在内;另一方面通过患者自行购药。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知识,大多人都是根据病名或药名而购买用药,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完全不同,因而临床并未达到中成药的预期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中医药知识而乱用中成药,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以至于出现诸如龙胆泻肝丸中毒等类似的医疗事故,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名誉和发展。 鉴于此,为方便广大工作人员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我们邀请了部分临床一线的中医药工作人员编写了这本《中成药的辩证应用》。
本书以西医“功能观”与中医“状态观”为主要线索,系统整理中西医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与经验。全书内容分四个部分:“康复概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融入了创新特色的“状态评估”、“状态治疗”和“状态康复”,易于对比理解和应用。功能影响状态,状态引导功能,充分体现了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思想,促进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本书体现了中国特色康复,重视人体内在状态,通过整体状态的改善,来促进疾病的疗愈和功能康复,基于现代医学,更融合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优势和特长,独具一格。本书表达的是“双赢的策略”:东方和西方的康复医学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整体观的连接,互补各自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提高康复效能,造福广大康复患者。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腺样体肥大是耳鼻喉科、睡眠科、儿科等常见的疾病,这一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孙书臣主任医师所建立的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其专病门诊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本书系统讲述了腺样体相关生理病理、现代医学治疗重点,重点展示了现代中医学对腺样体肥大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医序贯疗法治疗以及腺样体肥大相关疾患诊治措施;本书既包括腺样体肥大相关基础研究,也涵盖了各种临床诊疗措施,既包括现代医学也包括传统医学,涉及儿童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以及睡眠、呼吸医学领域,对相关领域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编写紧紧围绕培养从事临床医生这一目标,从对医生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本书共分为五篇。主要介绍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的思路与方法等。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读者学习掌握中医和西医两套诊断方法和技术,同时兼备将两者有机结合以解决疾病和证候诊断问题的能力,为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医师的参考用书。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逐步增加。房颤往往伴随多种疾病,引起心力衰竭与脑卒中,有较高的危害性。 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是有效的方法。中医治疗房颤,以辨证诊治,体现个体化;辨病治疗,体现规律化。本书介绍不同类型房颤及不同疾病伴随房颤的辨证辨病方法,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房颤方面有所创新。 本书共分四部分,部分,概要介绍房颤的流行病学、危害、发生机制、中医对房颤的认识等内容;常用治法介绍节律控制、室率控制、抗栓治疗与中医治疗房颤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不同类型的房颤、具体的治疗方案,中医对应各种类型房颤的病因病理与治则。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房颤合并疾病的综合临床管理,提炼不同疾病伴随房颤的中医常见病机,结合临床实践,介绍符合疾病特点的方剂方药
本书从中西医角度对结直肠癌展开介绍,对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预防和随访等方面进行阐述,主要讲解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其中包括中医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及治疗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本书最后综述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进展,并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专家共识。
急性胰腺炎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病情变化大,治疗周期较长,治疗费用高。目前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以西医支持治疗为主,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色,疗效在不断提高。本书内容涉及临床与基础研究两部分:临床部分主要包括中西医对胰腺、急性胰腺炎的认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预后护理以及恢复期的干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动物和细胞模型的建立、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胰腺炎的研究现状。结合**的研究进展及指南,从现代医学及中医传统医学两方面阐述了目前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及治疗,是一本集外科诊断、治疗经验及基础研究进展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外科专著。该书力求展现急性胰腺炎的**进展,加入编者的体会及部分研究结果,内容涵盖较为全面,且容易理解,对医学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师及中医、中西医结合
本书简要介绍了睡眠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主观和客观诊断与评估方法,论述了常见睡眠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方法,引入*的疾病分类方法、指南、临床路径及专家共识,内容体现了国内外睡眠医学领域近年的新进展和新技术,突出中医针灸中药特色,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实用性强。本书既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睡眠医学课程教材,又可作为睡眠医学相关科室临床医师的参考书。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累及直肠和结肠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缠绵难愈的疾病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西医对症治疗能快速、有效地诱导缓解,但长期维持治疗患者依从性差,且不良反应多;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多维度辨治,在维持症状缓解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为了提升临床工作者诊治本病的水平,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诊疗特色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医学的新理念、新技术,在诊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做到防治兼顾。为此,我们在参阅相关诊疗规范和共识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医生的临证经验编写了本书。 本书分溃疡性结肠炎概述、西医学对结肠的认识、中医学对肠腑的认识、溃疡性结肠
本书内容以壮瑶医诊疗优势病种为主,各病种按照气道病、谷道病、水道病、龙路病、火路病及其他进行分类,这些疾病包括现代内科、外科、儿科、 妇产科、急诊、五官科等常见病、多发病。每种疾病均给出其壮医病名、中医病名、西医病名,并阐述了每种疾病的症候诊断、治疗方法。在症候诊断中给出各种症候的主症、脉诊、舌诊、目诊及甲诊;在治疗 方法中给出了辨证口服壮药汤剂、壮医外治疗法、院内制剂使用、西医治疗原则、护理调摄等内容。在附录中给出了21种壮瑶医非药物疗法操作规程。本书内容丰富实用,特色突出,充分展示了壮瑶医的特色和优势。可供中医药专业人员、民族医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以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集群为突出特色。《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从临床诊疗实用需求出发,简要概述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常见与优势病种的概念和中医认识,系统阐述了疾病的西医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成药处方及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和处方,重点突出了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要点、治疗一般原则和用药的基本规律,并推荐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案以供参考。本书包含的病种有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多系统萎缩、肌营养不良、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性脑炎、血管性痴呆、头痛、头晕、失眠、小儿抽动症、硬膜下血肿、脑外伤、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脑积水、颅脑术后发热、焦虑、抑郁等。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李令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血管外科专家,为第三至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重点介绍李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思维,及其五十余年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心得体会、常用方剂等;第二章详细阐述李老对常见周围血管疾病的辨治方法及临床医案;第三章是精选的学术会议讲稿。本书内容翔实,资料珍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周围血管病、血管外科临床和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书收录了由各省市推荐的医药学家所写的在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事业中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也收录了各级中西医结合学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体验;每一位都是杰出的,都为祖国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中西医结合大厦添砖加瓦,他们的记忆是闪光的,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耀眼的明星。
胃下垂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瘦长体形的女性、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而伴腹肌张力消失者,尤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和进行性消瘦者。 《胃下垂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分别从西医、中医两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西医方面主要从发病机制、诊断及内外科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中医方面则包括中医相关理论、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常用中药及中成药、外治治疗、预防调护等,同时还分享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的宝贵经验,并加入当代名医诊治经验、当代名医医案赏析等,以希促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胃下垂,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本书分基础、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共四篇,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系统地介绍湿疹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几种特殊类型湿疹的预防与护理,并详细地对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进行了介绍。
本书主要简述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阳痿)的定义、病理病机等。阳痿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临床经验和特色。并从宗筋失养的中医病机入手,结合阳痿病现代医学研究,寻找阳痿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物质基础,提出气虚血瘀、肾亏的阳痿病发病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阳痿中西结合的预防、治疗、康复的新策略。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由全国4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含中医院校、西医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联合编写的五年制本科教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分,以及三个附录的内容。 修订后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材根据上版教材在使用中反馈的信息,结合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发展实际,对篇章结构做出了调整,一是各论部分按临床外科实际,采用按部位分章的方法;二是将原皮肤病调整出中西医结合外科范畴。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力争遵循以下五个原则:①概念表述力求准确;②编写体例规范统一;③推陈出新,及时反映
本书分上下两篇探讨中西医整合肿瘤学的理论与实践,上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理论心悟 探讨中医哲学思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学说、治病求本、治未病、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中医预后观、中西医整合等理念的内涵,以及这些中医理念与西医学的表观遗传学、自稳态调控机制、精准医学、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肿瘤微环境等研究进展构建的西医学体系的异同,构建中医战略指导中西医整合战术并动态评估与调整的恶性肿瘤诊疗要点及路径。下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实践与医案 将上篇的中西医整合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记录并分析典型案例,探讨多疗程扶正祛邪治则及相应中西医整合方案优化组合的临床应用。
本书旨在探索更适合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方向的趋势,满足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教学的需要而编纂。该书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特点,坚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中西并重"的原则,紧扣行业规划教材与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以"典型病案"为出发点,注重临床思维过程的重现,通过深入剖析案例中关键思维过程和易错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全书以规范的西医疾病系统分类为目,涵盖心血管、风湿免疫、血液、肿瘤、消化、神经内科等亚专科典型疾病。每一案例标题均以病例特点为标题,由病历摘要展开,重在重现"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在同一案例中,重点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阐述中医和西医思维过程的异同,同时在篇尾加注评语,揭示案例所展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