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医“功能观”与中医“状态观”为主要线索,系统整理中西医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与经验。全书内容分四个部分:“康复概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融入了创新特色的“状态评估”、“状态治疗”和“状态康复”,易于对比理解和应用。功能影响状态,状态引导功能,充分体现了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思想,促进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本书体现了中国特色康复,重视人体内在状态,通过整体状态的改善,来促进疾病的疗愈和功能康复,基于现代医学,更融合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优势和特长,独具一格。本书表达的是“双赢的策略”:东方和西方的康复医学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整体观的连接,互补各自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提高康复效能,造福广大康复患者。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目前,中成药的使用一方面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处方,这其中包括部分西医医生在内;另一方面通过患者自行购药。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知识,大多人都是根据病名或药名而购买用药,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完全不同,因而临床并未达到中成药的预期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中医药知识而乱用中成药,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以至于出现诸如龙胆泻肝丸中毒等类似的医疗事故,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名誉和发展。 鉴于此,为方便广大工作人员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我们邀请了部分临床一线的中医药工作人员编写了这本《中成药的辩证应用》。
本书简要介绍了睡眠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主观和客观诊断与评估方法,论述了常见睡眠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方法,引入*的疾病分类方法、指南、临床路径及专家共识,内容体现了国内外睡眠医学领域近年的新进展和新技术,突出中医针灸中药特色,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实用性强。本书既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睡眠医学课程教材,又可作为睡眠医学相关科室临床医师的参考书。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相比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方法治疗效果要好,本书概括了变应性鼻炎西医的最新诊断和治疗进展,着重论述了中医历史源流、病因病理、中药治疗、特色疗法及饮食调护等。针对儿童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高的特点,有专门章节介绍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治方法。而且对变应性鼻炎相关疾病进行了介绍,还对古今名医治疗经验做了系统的总结归纳。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家卫生计生委第二批 十三五 规划教材,全书由来自各中医药院校数十位专家教授根据教改要求和院校需求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教材内容实用,针对性强,得到了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本书从西医和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入手,分别阐述了便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和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辅助检查等治疗手段,然后论述了便秘的治疗原则及药物治疗方法,最后分别论述了各种疾病导致的便秘的治疗手段。内容详实,对相关科室的医生来说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书读者对象为肛肠科及其相关专业的临床医生,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医院以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临床医生,以及广大进修生、医学院校学生等,可作为其工作和学习的工具书。
本书的编写紧紧围绕培养从事临床医生这一目标,从对医生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本书共分为五篇。主要介绍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的思路与方法等。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读者学习掌握中医和西医两套诊断方法和技术,同时兼备将两者有机结合以解决疾病和证候诊断问题的能力,为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医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对动物、组织、细胞、蛋白、基因(整体到微观)各层面及中药药学研究等的常用实验技术与方法方面予以重点阐述,同时介绍了以大型、高端仪器设备为技术手段的新的研究技术与方法。本书共分为五篇,依次为:形态学与动物影像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药提取、分离、分析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以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集群为突出特色。《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从临床诊疗实用需求出发,简要概述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常见与优势病种的概念和中医认识,系统阐述了疾病的西医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成药处方及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和处方,重点突出了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要点、治疗一般原则和用药的基本规律,并推荐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案以供参考。本书包含的病种有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多系统萎缩、肌营养不良、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性脑炎、血管性痴呆、头痛、头晕、失眠、小儿抽动症、硬膜下血肿、脑外伤、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脑积水、颅脑术后发热、焦虑、抑郁等。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123 为了使阮教授的治学理念与临床经验得以传承,其弟子门生历时多年精心整理相关医案诊籍、影音资料,以访谈录的形式编撰成册,完整呈现了阮教授传道授业和临床诊疗的真实情境。
全书分基础篇、治疗篇和研究进展篇。基础篇介绍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病理、慢性胃炎的临床概况,以及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治疗篇介绍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治疗、中医药治疗,以及中医药调护,同时汇总了当代名家慢性胃炎医案选。研究进展篇则综述了慢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概况、中医药干预萎缩性胃炎研究概况、中医药干预胃癌前病变研究概况。全书对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
本书着重介绍老年膝关节生理特点,发病机制,老年膝骨关节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及诊疗经验,特色疗法、典型案例、现代临床实验研究等。全面资料丰富、内容详实、既有临床基础、又有中西医结合的具体疗法,重点突出膝骨关节病中西医诊治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适合低年资临床医师、院校学生及中医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高血压目前在国内的形式比较严峻,我国目前高血压的确认患者已经超过了2亿。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已,在血压升高的背后还站着一系列更加可怕的疾病:比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肾脏衰竭、视网膜病变等。高血压发生后,若没有得到良好控制,一系列严重的血管病变将有可能攻击我们的身体。高血压患者在面对高血压的时候,他们会疑惑、会紧张、或者会不屑,事实证明,他们对高血压这个疾病还是不够了解。 本书共分十五章,即高血压的发展简史,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高血压的临床流行病学现状,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危险分层,高血压的临床症状,高血压的检查方法,高血压的治疗管理,高血压中医药的临床研究进展,目前西医对高血压的新认识,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及新技术,特殊类型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累及直肠和结肠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缠绵难愈的疾病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西医对症治疗能快速、有效地诱导缓解,但长期维持治疗患者依从性差,且不良反应多;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多维度辨治,在维持症状缓解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为了提升临床工作者诊治本病的水平,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诊疗特色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医学的新理念、新技术,在诊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做到防治兼顾。为此,我们在参阅相关诊疗规范和共识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医生的临证经验编写了本书。 本书分溃疡性结肠炎概述、西医学对结肠的认识、中医学对肠腑的认识、溃疡性结肠
本书是国内综合中西医体系阐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专著。全书从中医和西医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史,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分类、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中药治疗、西药治疗、针灸治疗和非药物替代治疗等,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当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全貌。本书在兼顾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和西医治疗的同时,涵盖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现代研究主要内容,并关注了其未来的科研方向。
脑卒中是我国死亡和致残的首位病因,失语症是脑卒中常见的神经功能损害表现之一,是由大脑特定区域功能损伤引起的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目前卒中后失语的治疗的方法种类繁多,适用的卒中后失语人群各不相同。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本书在编著过程中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多项临床研究基础上评价、总结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失语的临床使用提供循证依据。本书在循证医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下,基于现阶段高质量的脑卒中后失语中西医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据,通过严谨、科学地循证医学评价及分析,制订不同的脑卒中后失语治疗方案及不同等级的证据推荐意见,以期规范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治疗,为中西医临床工作者治疗脑卒中后失语提供医疗实践和临床决策的循证证据,促进脑卒中后失语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
本书主要简述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阳痿)的定义、病理病机等。阳痿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临床经验和特色。并从宗筋失养的中医病机入手,结合阳痿病现代医学研究,寻找阳痿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物质基础,提出气虚血瘀、肾亏的阳痿病发病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阳痿中西结合的预防、治疗、康复的新策略。
本书分上下两篇探讨中西医整合肿瘤学的理论与实践,上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理论心悟 探讨中医哲学思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学说、治病求本、治未病、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中医预后观、中西医整合等理念的内涵,以及这些中医理念与西医学的表观遗传学、自稳态调控机制、精准医学、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肿瘤微环境等研究进展构建的西医学体系的异同,构建中医战略指导中西医整合战术并动态评估与调整的恶性肿瘤诊疗要点及路径。下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实践与医案 将上篇的中西医整合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记录并分析典型案例,探讨多疗程扶正祛邪治则及相应中西医整合方案优化组合的临床应用。
本书共分十五章,对痔病的循证医学、病因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防保健等做了系统的介绍,其中内容最丰富的治疗方法部分分为七章,从痔病的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围手术期处理、女性特殊时期的诊治,以及特殊体质、类型的诊治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专门对杨巍主任痔病治疗经验及技术特色作了全面介绍。另外,本书还对痔病发病机制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探讨了痔病治疗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努力方向。 本书对痔病的中西医认识、预防、治疗、科学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阐述,一方面继承了传统中医的特色,发挥中医技术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融合了现代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及诊治规范,特别是现代化内镜和影像介入技术为痔病的诊疗所带来的跨越式帮助意义非凡。本书集合了临床诊疗和研究进展,糅合了传统特色和
本书主要阐述常见疼痛性疾病包括七大类疾病,分别是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神经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骨关节和肌肉痛、癌性疼痛、头面痛和术后慢性疼痛等。对每种疼痛性疾病主要关注点为七个方面:一是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二是诊断和中医辨证,三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四是治疗常见并发症和治疗,五是预后及护理,六是恢复期的中西医干预,七是基础研究概况。由于本书主要针对麻醉专业医学生和从事临床疼痛诊疗的医师。所以内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疗都有涉及。但主要偏重临床。考虑中医在疼痛诊疗重点独特优势,所以中西医结合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是本书编写的特点
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 深入介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该领域做到了系统、全面、清晰的介绍。下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具体应用与优势体现 从临床、基础研究、中药与方剂三个方面阐述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