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部分,共有五章,简单论述眼科发展史、眼科基础理论,重点介绍眼解剖生理、眼科检查、中医病因病机、脏腑气血津液理论、眼科中西医常用治法、常规用药等。下篇各论部分,共有十七章,分述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内容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等,尤其注重临床表现与治疗。在下篇每个章节,我们对每一个常见病用典型图片展示(包括彩色照片、FFA、OCT等等),在每一章的后面增加专家共识,重点谈谈对该类疾病的国内外共识。附页增加眼科常用正常值、眼科常用方剂及眼科名称中英文对照索引。
本书是汤钊猷院士继 控癌三部曲 (《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后,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防治现状的反思、求解之作。 书中汤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对西医的客观认识,提出 创中国新医学 的见解,并认为其核心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是 西学中 ,即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可供广大中西医肿瘤防治医务人员,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细细读来,书中亦能体会到一位西医大家的家国情怀,无私地将对亲人的浓浓柔情和深情怀念融入到 创中国新医学 的医学事业发展中去!更让人敬佩的是,作为西医大家,对传统中医学的热爱和推崇,对
本书从失眠症的发生与发展,以及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防治失眠症的诊疗思路、辨证论治的优势等方面出发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根据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结合中医药对失眠症的诊疗优势和遣方用药特色、临床医案分析、专科护理、相关药理学实验研究等进行了深入介绍,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使读者对失眠症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为其今后临床和科研工作带来启示。
《听历史讲中医》一书谨遵正本清源的原则,从包含但不限于的二十六史、通志类史著、通考类史著中,甄别和整理了古代医事制度、中医教育发展历程、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历代医书目录,同时采用新颖的、结合现代学科属性分类的写作方式,厘清史学和中医学的学科范畴,所论皆有依据。书中中国古代医事制度的废立,我们可以借鉴如何立规矩、定制度;书中中医传承、人才培养,中医教育发展历程,细节发人深省;在关于大医名医,书中精选了21位对医学传承和后世影响深远的代表医家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趣事。这些介绍严谨又趣味盎然。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历代医书目录的整理,首先按照史籍出处划分,其次按照医经、本草、医方、针灸、养生、兽医、胎产等详细归类,层次清晰,整理全面。《听历史讲中医》适合历史爱好者填补知识空白,相关学
本书编写组从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两方面阐述痛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进展等相关内容;书中收集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以下简称“龙华医院”)多年来痛风诊治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结合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多年来临床诊治痛风的经验,全面展现了中医治疗痛风不同阶段的诊疗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内容涵盖龙华医院两位上海市名中医陈湘君教授、苏励教授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经验。这些丰富的诊疗经验、思路及用药特色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教材共分为10章,第1 3章主要阐述中西医学模式方法、中西医结合概念和发展态势;第4 5章主要提出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和介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第6~7章分别论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8章介绍药学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后两章介绍国外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提出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本书详细介绍了心内科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和医嘱等内容;在治疗部分将治疗处方、治疗方案、药物信息、辨证论治、方剂组成及用法等实用内容单独列出,并做重点介绍,同时按照典型病例列出了常规医嘱以供读者参考。本书适合心内科医师及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专业、西医专业等相关专业医师及基层医师参考阅读。
本书以哲学、近代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前提,回到中医与西医成熟时期的经典著作、基础理论上,在中西医学本质层面深入比较的基础上,厘正中医学的学科定位。 以人类文化两次高峰为基础,从 求同异、存同异,同固然好、异亦可喜 的文化观出发,提倡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 。这是人类文化科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应当共同信守的基本原则。
本书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针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临床诊断,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糖尿病的多级预防,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详尽的介绍,给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为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实用性的建议和指导。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sclerosis,SSc)是一类原因不明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还可累及肺、消化道、肾和心脏等多个器官,发病机制与微血管病变、广泛纤维化和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其患病率约为50~300例/百万人,女性多见,多数发病年龄在30~50岁,与男性患者相比为3:1。该病患者非常痛苦,致残率高,临床治疗比较困难,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尽管近年来许多新的药物已逐渐试用于临床,但有些则由于毒副作用较大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本教材是“全国髙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共24章,*章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发展历程及其进展等进行了介绍;第二至十章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中医外科基础、无菌术、麻醉、输血、体液与营养代谢失调、外科休克、外科重症、围手术期处理以及肿瘤概论等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第十一至二十四章主要介绍了不同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分别有外科感染,颅脑外科疾病,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胸部疾病,腹部损伤,急腹症,腹部肿瘤,腹外疝,直肠肛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淋巴管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常见外伤以及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BR》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立足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实际,不仅强调教材的
本书以中西医结合思想为指导,既注重中医学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学术特点,也吸收近年来总结的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相结合、传统药学和现代药理相结合的新学术观点。本书分定义、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等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眼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具有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的疾病约60种。病种选择上结合了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要求,选入病种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诊疗方案上结合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眼科重点病种及眼病诊疗指南;结构体系上让证型更贴切临床实际,做到让低年资医师看得懂、用得上;治疗上结合海派中医特色,提供一些编者传承及多年实践的经验。
1本教材从学科发展、课程建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要求,以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进行编写。本教材力求保持中医基础理论的传统性、系统性,也突出学科的特点,展现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适应多样化教学需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转化医学为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研究带来了新契机。加强从临床基础临床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是提升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水平的有效措施。《转化医学与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研究》在全面综述转化医学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探寻其与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针对证候分类、方药机制、疗效评价、分子靶点确证、新药研发、异病同证等关键问题,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展开讨论。《转化医学与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研究》冀为相关专业科技工作者、临床实践人员、高校学子启迪思维、开拓视野提供借鉴。 《转化医学与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研究》吕爱平等编。
本书是甘肃省首届名中医许自诚教授6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包括学术思想简介、自拟经验方临床应用、临床经验集萃、胃病保养4部分。其中自拟经验方临床应用部分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哮喘、冠心病、低血压、过敏性皮肤病、脱发等疾病有确切疗效经验方的详细介绍;临床经验集萃部分选取作者临证擅长的疾病,依次从主诉、病史、检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法、处方、用药思路等方面,系统阐述诊疗经过。本书临床实用性强,适合广大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学习参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住院医师培训教材: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由方邦江,刘清泉编著。主要内容有常见危重症、危重症监测、心跳呼吸骤停、院前急救、多发伤、复合伤、脓毒症、休克、脓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本书分基础、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共四篇,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系统地介绍湿疹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几种特殊类型湿疹的预防与护理,并详细地对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进行了介绍。
本书分基础、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共四篇,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系统地介绍湿疹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几种特殊类型湿疹的预防与护理,并详细地对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进行了介绍。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系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与七年制)教学使用。 全书系统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常见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与技能。共分20章,其中第1-8章为总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中医外科证治概论,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第3-8章为西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包括无菌术、围手术期处理、外科麻醉、休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失调、输血等。第9-20章为各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杂病,依次为外科感染、皮肤病、颈部疾病、乳房疾病、损伤、急腹症、腹外疝、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本书系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主要供高职高专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使用,亦可供五官科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 全书分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三篇。各篇又分总论与各论。各篇总论分别介绍各部分的解剖生理、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所属疾病的病因病理、检查法以及疾病常见症状辨证、治疗概要等。各论介绍各部分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中西医诊疗方法。附录为五官科常用方剂索引,介绍其出处、药物组成,以便查阅。
本书分为常见症状诊治思路、常见肿瘤诊治思路、对疑难合并症与肿瘤的讨论三部分。前两部分基本囊括常见肿瘤、常见症状的辨治思路,也包括对《黄金昶中医肿瘤辨治十讲》《黄金昶肿瘤专科二十年心得》《黄金昶中医肿瘤外治心悟》等的深入解读,融入了近年来诸多学术创新;第三部分是与学生对目前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中不乏新见解、新观点。本书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诊治上中西医合参:书中不但论及肿瘤的中医思路见解与治法,而且涉及现代医学治疗方案与用药;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叠加,而是经过深度思考分析与实践后加以阐述。二是重点突出、临床实用:书中所论都是围绕临床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新进展》共10章,重点对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证型影像学、藏象的活体结构和功能学、经络的解剖与功能影像学、针灸的脑功能影像学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今后研究展望作了介绍。同时也简要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发展历史、中药在介入治疗学及中药在影像技术检查中的应用,并对中西医结合影像科学研究方法学作了概述。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新进展》主要供中、高级影像医生、临床医生,尤其是从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临床医生阅读使用。西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和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亦可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