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医“功能观”与中医“状态观”为主要线索,系统整理中西医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与经验。全书内容分四个部分:“康复概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融入了创新特色的“状态评估”、“状态治疗”和“状态康复”,易于对比理解和应用。功能影响状态,状态引导功能,充分体现了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思想,促进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本书体现了中国特色康复,重视人体内在状态,通过整体状态的改善,来促进疾病的疗愈和功能康复,基于现代医学,更融合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优势和特长,独具一格。本书表达的是“双赢的策略”:东方和西方的康复医学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整体观的连接,互补各自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提高康复效能,造福广大康复患者。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是中医从理论到临床的经典。本书作者将二十余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经验汇集成书,从医学临床使用角度对《伤寒论》三百九十八条条文进行解析,将《伤寒论》的整体学术思想归结为 阴阳自和必自愈 七个字,将疾病病机概述为阴阳不和、阳浮而阴弱,将《伤寒论》方药解构为阳药、阴药加上充当化学反应催化剂的调和之药,思路清晰,角度新颖,既有中西医结合的理解思路,又紧密贴合临床实际。在众多注释书中,可备一说。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听历史讲中医》一书谨遵正本清源的原则,从包含但不限于的二十六史、通志类史著、通考类史著中,甄别和整理了古代医事制度、中医教育发展历程、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历代医书目录,同时采用新颖的、结合现代学科属性分类的写作方式,厘清史学和中医学的学科范畴,所论皆有依据。书中中国古代医事制度的废立,我们可以借鉴如何立规矩、定制度;书中中医传承、人才培养,中医教育发展历程,细节发人深省;在关于大医名医,书中精选了21位对医学传承和后世影响深远的代表医家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趣事。这些介绍严谨又趣味盎然。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历代医书目录的整理,首先按照史籍出处划分,其次按照医经、本草、医方、针灸、养生、兽医、胎产等详细归类,层次清晰,整理全面。《听历史讲中医》适合历史爱好者填补知识空白,相关学
本书从中西医角度对结直肠癌展开介绍,对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预防和随访等方面进行阐述,主要讲解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其中包括中医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及治疗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本书最后综述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进展,并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专家共识。
本书是汤钊猷院士继 控癌三部曲 (《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后,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防治现状的反思、求解之作。 书中汤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对西医的客观认识,提出 创中国新医学 的见解,并认为其核心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是 西学中 ,即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可供广大中西医肿瘤防治医务人员,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细细读来,书中亦能体会到一位西医大家的家国情怀,无私地将对亲人的浓浓柔情和深情怀念融入到 创中国新医学 的医学事业发展中去!更让人敬佩的是,作为西医大家,对传统中医学的热爱和推崇,对
本书简要介绍了睡眠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主观和客观诊断与评估方法,论述了常见睡眠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方法,引入*的疾病分类方法、指南、临床路径及专家共识,内容体现了国内外睡眠医学领域近年的新进展和新技术,突出中医针灸中药特色,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实用性强。本书既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睡眠医学课程教材,又可作为睡眠医学相关科室临床医师的参考书。
本书分上下两篇探讨中西医整合肿瘤学的理论与实践,上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理论心悟 探讨中医哲学思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学说、治病求本、治未病、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中医预后观、中西医整合等理念的内涵,以及这些中医理念与西医学的表观遗传学、自稳态调控机制、精准医学、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肿瘤微环境等研究进展构建的西医学体系的异同,构建中医战略指导中西医整合战术并动态评估与调整的恶性肿瘤诊疗要点及路径。下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实践与医案 将上篇的中西医整合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记录并分析典型案例,探讨多疗程扶正祛邪治则及相应中西医整合方案优化组合的临床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其防治研究多年来一直都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热点。本书以AD及相关疾病防治的现代研究为核心,结合 中医药防治脑病 研究团队30多年防治老年脑病的科研工作经历,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 临床诊治、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系统讲述了中西医结合防治AD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了中医药防治的特色和优势。以提升学生用正确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开展防治老年脑病研究的能力,开拓科研思路。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涉及AD的基础研究,中编包括AD的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编主要介绍AD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供从事衰老研究、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相
本书是对丁樱教学术生涯的一个精选汇总,依次分为学术思想、经验用药、临床经验、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综述、教学建设这几个板块,从不同方面展现丁樱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团队带领理念,特别是她在中医儿科学科领域特别是肾脏风湿免疫方向的治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高的学术造诣,反映出丁樱教授从医52年的学术理想和医学成就以及为医学事业不断研究、进取奋斗的过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一名老医学工作者从一名基层医师到有名医学专家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探索的历程和贡献,对后学提高临证能力及中医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以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集群为突出特色。《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从临床诊疗实用需求出发,简要概述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常见与优势病种的概念和中医认识,系统阐述了疾病的西医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成药处方及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和处方,重点突出了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要点、治疗一般原则和用药的基本规律,并推荐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案以供参考。本书包含的病种有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多系统萎缩、肌营养不良、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性脑炎、血管性痴呆、头痛、头晕、失眠、小儿抽动症、硬膜下血肿、脑外伤、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脑积水、颅脑术后发热、焦虑、抑郁等。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肝脏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本书不仅为阐明肝脏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很可能为肝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鉴于此,编者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结合自己的临床和实践经验撰写本书,希望能够为我国肝脏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为肝病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细致详实的阐述了肝病中西医的理论基础;中篇为常见肝病的中西医治疗,全篇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常见的十种肝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中西医治疗,并附有经典案例及肝病大家的学术理论,内容丰富,切入点全面;下篇为肝病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进展等,简明扼要的介绍了现代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共八章:**、二章阐述了高血压的临床流行病学现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第三至五章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式构建及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建立,第六至八章介绍了高血压相关细胞学研究、高血压研究的常用动物模型及相关理化指标选择。《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既有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介绍、临床诊疗模式,又有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基础研究思路,而且以中西医结合思路贯穿始终,不仅为高血压临床研究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技术、新手段,还为基础研究拓宽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视野、思路,是目前较全面体现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一部专著。
本书以脱肛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为重点,立足中医临床,侧重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的系统总结,编写注重先进性、实用性,结合笔者的临床心得体会,体现脱肛病治疗的经验与特色。本书内容包括脱肛病的中西医基础理论、脱肛病的中医诊断及辨证论治、脱肛病的西医诊断及治疗、脱肛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脱肛、脱肛病常用中药与方剂、名医名家治疗脱肛病经验、脱肛病的护理与防治等。
123 为了使阮教授的治学理念与临床经验得以传承,其弟子门生历时多年精心整理相关医案诊籍、影音资料,以访谈录的形式编撰成册,完整呈现了阮教授传道授业和临床诊疗的真实情境。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篇为总论,包括绪论、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妇产科诊断概要、治疗概要等,概括介绍中医妇产科与西医妇产科的发展史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与现状;中医与西医对女性生殖生理与病理的基础理论;中西医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如中医内治法、外治法与周期疗法,西医内分泌治疗等。第二篇为各论,包括月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带下病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女性生殖器肿瘤与滋养细胞疾病、妊娠病、正常分娩、产时病、产褥期及产后病、不孕症、子宫脱垂与阴道膨出、计划生育、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等。各论的每个病症均列出中西医病因病理、诊断与辨证要点、治疗方法,并提出“临床思路”,使学习者掌握中医与西医的诊疗特色与优势,切合临床需要。
本书立足连锁药店合理用药的服务核心,以中西医常见疾病——疾病基础知识——常见病病因——临床表现——常见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西医常用药物——联合用药及关联搭配为思路,对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14类药店常见疾病的诊断及用药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从店员角度为顾客提供了用药保健的温馨提示。同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药店商品的营销与关联销售的合理操作,药店经营与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是药店在职店员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服务能力和技巧的学习范本。
本书依据西医疾病分类方法,介绍了妇科常见病的诊治,每一种疾病都分为西医和中医两部分。西医部分论述了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等内容。中医部分则阐明了其病因病机和辨证论证。全书较好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新理论、新知识、新疗法。
《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从中西医两方面对结核病的认识、防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结核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中医辨证要点及治疗法则、西医化学治疗和结核病患者的饮食、起居、心理、护理、防治,以及结核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下篇为各论,分别对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肾结核等结核病,进行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面的论述。在西医诊治方面,均采用国内前沿的诊治技术;在中医治疗方面,加入经方治疗、名老中医经验治疗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的优势及特色。 《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编者为 十一五 十二五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核病课题组成员,均为工作在防治结核病一线的临床和科研人员,《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为他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