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是中医从理论到临床的经典。本书作者将二十余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经验汇集成书,从医学临床使用角度对《伤寒论》三百九十八条条文进行解析,将《伤寒论》的整体学术思想归结为 阴阳自和必自愈 七个字,将疾病病机概述为阴阳不和、阳浮而阴弱,将《伤寒论》方药解构为阳药、阴药加上充当化学反应催化剂的调和之药,思路清晰,角度新颖,既有中西医结合的理解思路,又紧密贴合临床实际。在众多注释书中,可备一说。
本书以常用各功效类别的中成药为纲目,描述各个中成药的药味组成、功能主治和使用要点,并列出常见不合理处方的不合理类型、处方分析和药师建议,为临床合理选用和处方点评提供资料。例如,藿香正气水在哪种处方诊断下属于药证不符,复方鲜竹沥液与三拗片是否可以联用,为肾功能不全患者开具安脑片的安全风险有哪些,速效救心丸与复方丹参滴丸的足量联用是不是重复用药,宝咳宁颗粒与小儿肺咳颗粒的合理选择等,都在本书中有详细的展示和说明。同时,药师建议的内容,也为怎样改变不合理处方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本书所列举的不合理处方,绝大部分来自北京市社区处方点评工作组近5年的工作总结,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实际指导临床。本书得到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20-2-2081,《基于数学建模的中成药联合用药合理性评
目前,中成药的使用一方面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处方,这其中包括部分西医医生在内;另一方面通过患者自行购药。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知识,大多人都是根据病名或药名而购买用药,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完全不同,因而临床并未达到中成药的预期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中医药知识而乱用中成药,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以至于出现诸如龙胆泻肝丸中毒等类似的医疗事故,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名誉和发展。 鉴于此,为方便广大工作人员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我们邀请了部分临床一线的中医药工作人员编写了这本《中成药的辩证应用》。
本书以西医“功能观”与中医“状态观”为主要线索,系统整理中西医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与经验。全书内容分四个部分:“康复概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融入了创新特色的“状态评估”、“状态治疗”和“状态康复”,易于对比理解和应用。功能影响状态,状态引导功能,充分体现了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思想,促进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本书体现了中国特色康复,重视人体内在状态,通过整体状态的改善,来促进疾病的疗愈和功能康复,基于现代医学,更融合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优势和特长,独具一格。本书表达的是“双赢的策略”:东方和西方的康复医学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整体观的连接,互补各自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提高康复效能,造福广大康复患者。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其防治研究多年来一直都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热点。本书以AD及相关疾病防治的现代研究为核心,结合 中医药防治脑病 研究团队30多年防治老年脑病的科研工作经历,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 临床诊治、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系统讲述了中西医结合防治AD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了中医药防治的特色和优势。以提升学生用正确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开展防治老年脑病研究的能力,开拓科研思路。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涉及AD的基础研究,中编包括AD的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编主要介绍AD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供从事衰老研究、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相
本书从中西医角度对结直肠癌展开介绍,对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预防和随访等方面进行阐述,主要讲解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其中包括中医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及治疗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本书最后综述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进展,并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专家共识。
本书立足连锁药店合理用药的服务核心,以中西医常见疾病——疾病基础知识——常见病病因——临床表现——常见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西医常用药物——联合用药及关联搭配为思路,对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14类药店常见疾病的诊断及用药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从店员角度为顾客提供了用药保健的温馨提示。同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药店商品的营销与关联销售的合理操作,药店经营与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是药店在职店员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服务能力和技巧的学习范本。
本书简要介绍了睡眠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主观和客观诊断与评估方法,论述了常见睡眠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方法,引入*的疾病分类方法、指南、临床路径及专家共识,内容体现了国内外睡眠医学领域近年的新进展和新技术,突出中医针灸中药特色,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实用性强。本书既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睡眠医学课程教材,又可作为睡眠医学相关科室临床医师的参考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以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集群为突出特色。《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从临床诊疗实用需求出发,简要概述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常见与优势病种的概念和中医认识,系统阐述了疾病的西医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成药处方及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和处方,重点突出了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要点、治疗一般原则和用药的基本规律,并推荐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案以供参考。本书包含的病种有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多系统萎缩、肌营养不良、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性脑炎、血管性痴呆、头痛、头晕、失眠、小儿抽动症、硬膜下血肿、脑外伤、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脑积水、颅脑术后发热、焦虑、抑郁等。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本书收录了由各省市推荐的医药学家所写的在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事业中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也收录了各级中西医结合学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体验;每一位都是杰出的,都为祖国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中西医结合大厦添砖加瓦,他们的记忆是闪光的,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耀眼的明星。
本书分基础、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共四篇,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系统地介绍湿疹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几种特殊类型湿疹的预防与护理,并详细地对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进行了介绍。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由全国4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含中医院校、西医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联合编写的五年制本科教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分,以及三个附录的内容。 修订后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材根据上版教材在使用中反馈的信息,结合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发展实际,对篇章结构做出了调整,一是各论部分按临床外科实际,采用按部位分章的方法;二是将原皮肤病调整出中西医结合外科范畴。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力争遵循以下五个原则:①概念表述力求准确;②编写体例规范统一;③推陈出新,及时反映
李达主编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导航、个人调理攻略、名家防治指导、药食宜忌速查、医患互动空间五个部分。重点在“个人调理攻略”中介绍血小板重度减低状态病患与持续性、慢性血小板减少人群如何起居、饮食调养、消除诱因与自我防护、适度运动,及其预防反复发作与防治进展等内容;“名家防治指导”中介绍了患病后如何进行中西疗,尤其介绍非药物疗法,诸如外治法、预防措施等促进康复;“药食宜忌速查”主要介绍常用中西药物不良相互影响及其药物、;“医患互动空间”介绍了患者及家属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寻医问药的指导。本手册的内容尽可能全面涵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药物、饮食、防护、起居、环境、寻医用药等方面的防治与康复知识。可供患者、家属、基层社区全科医生、初级医务工作者及护士、
本书分上下两篇探讨中西医整合肿瘤学的理论与实践,上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理论心悟 探讨中医哲学思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学说、治病求本、治未病、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中医预后观、中西医整合等理念的内涵,以及这些中医理念与西医学的表观遗传学、自稳态调控机制、精准医学、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肿瘤微环境等研究进展构建的西医学体系的异同,构建中医战略指导中西医整合战术并动态评估与调整的恶性肿瘤诊疗要点及路径。下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实践与医案 将上篇的中西医整合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记录并分析典型案例,探讨多疗程扶正祛邪治则及相应中西医整合方案优化组合的临床应用。
谢春光、李应东主编的《中西医临床内科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丛书之一。全书分8章,分别是总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肢体经络病证。每节所列的内科疾病均从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临证备要、结语、复习思考题、文献选录这些方面进行了严谨而又全面的论述,其中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均以中医内科学为主、以西医内科学及检验为辅,有利于中西医临床在理论上互相参考,在应用上互相借鉴。《中西医临床内科学》适合广大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学生使用。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概论、男性解剖生理及病理、男性生育、性学、遗传学、免疫学、男科检查与诊断、男科药物、男科治疗与养生保健、男科检测治疗仪器等。各论包括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与节育、精索疾病、睾丸副睾疾病、阴囊疾病、腹股沟疝、疾病、前列腺疾病、男科老年病、性传播疾病、等。全书共25章,100余万字,论述160余种男科疾病。按先西医后中医的体例,从每种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阐述,并介绍男科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方法。
皮肤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人口流动的增加,以及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皮肤病与性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皮肤科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日益扩大,疾病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不少病种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误治。因此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误诊,减少一些疾病的死亡率以及提高医疗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尤为重要。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中医药学有了巨大的发展。多年来,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西医青年临床医生加入到皮肤科的行列,他们迫切需要实用性强,有中西医特色的专业书籍。有鉴于此,我们查阅大量的中西医文献,广撷精华,去粗存精,编写了本书。希望对皮肤疾病的诊治
吴军、王波主编的《中西医临床外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系列之一。内容共23章,包括中医外科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西医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既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又保持了中、西医外科学各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便于教学,书中病因病机、治疗方案、鉴别诊断等内容,大部分采用表格形式介绍,书末附有外科常用方剂。《中西医临床外科学》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中医学专业(外科方向)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使用,亦可供中西医临床专业研究生使用。
本书主创人员由中医和西医两方面的专家,均为长年工作在上海、北京一流医院的肿瘤临床工作者,具有丰富的临阅历,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和教训,并能及时运用现代文献检索手段了解肿瘤临床研究各方面的新信息和新成果,可以保证本书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权威性。 全书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模式的观念为指导,运用循证医学研究讨论问题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不同临床分期肺癌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思想和具体实施方法,放化疗副反应的防治,各种肺癌并发症的中西医综合处理,晚期肺癌的姑息治疗,各期护理工作,康复治疗的方法,临终的关怀实施,以及临床GCP的实施。反复强调了肺癌不同分期各种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尽可能帮助癌症患者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生生存期等方面获得较大程度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手册形式出现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著,分上、下、附三篇。上篇总论简要论述了常用中西医诊断技术与治疗方法;下篇各论全面而又简明地论述了100余种皮肤病、性病的诊断、治疗与防护。每种疾病一般均以概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西医全身与局部治疗、中医内治与外治、单验方、中成药、其他中西医疗法)、预防与养护的形式论述。书后附有常用中医内服方剂、中西医外用药处方及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本书跟踪现代皮肤新进展,突出中医特色,以内容先进,体例新颖、实用性强、中西医合璧、兼有大型皮肤病学之全和小型手册之简明的双重优点而独具特色。是广大中西医皮肤病性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实习进修人员案头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