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病讲求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而脉诊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中医独特的诊断技艺,有悠久的历史。然自古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为讲明脉诊,历代医家著书写文,各有贡献,其中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为其中出类拔萃者。《濒湖脉学》既博采历代各家之长,提炼归纳,又有个人见解,发展提高了中医脉诊,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医学三字经》的作者陈修园称其 颇佳,今医多宗之 。其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著作。书中的歌诀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俗而不浅,利于初学,故成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 为普及中医知识,本书选取《濒湖脉学》中的精华部分,即27脉七言歌诀,做白话解说。白话解说既参考原书的注文,又不拘于注文,力求简明流畅,适合口袋书精简的要求。前面先简要介绍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 《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世影 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 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 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为中经, 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 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 为蓝本,以梁朝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 别录》、柳长华及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 等为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 于随手翻阅、查找。明显错字,径直修改,不 再出注。
本书编写重点体现 读经典、做临床 精神,内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列出,对描述古代症状词汇的解释和部分条文内容归纳总结则在旁边加以标注,以方便中医爱好者、学生、医师学习、查阅和自注。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 人以胃气为本 ,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是补土派的代表性著作。先哲赞曰: 东垣先生之方,医门之王道也。 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 内伤法东垣,外感用仲景 ,然因医学背景与今日不同,《脾胃论》一书之行文、用药与今有异,故晦涩难通,学习时多有费解之处,难以登堂而入其室。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对《脾胃论》进行了解读,以白话对原文进行语译,对难点进行释疑,辅以大量表格、图示,将晦涩之文字化为一目了然之图表。尤其是本书依据五行、六气、升降浮沉的整体观,首创 方阵图 ,以药物在方阵中的 点位 对《脾胃论》方剂进行表达,为中医方解之首创,可使用药
《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本书以清代徐忠可著《金匮要略论注》为底本,参照清代李彣著《金匮要略广注》、沈继泽主编的《文白对照中医古典名著精品丛书 金匮要略》以及张家礼主编的《金匮要略》,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整理,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内容简介外科病,第十九篇为数种疾病合论,第二十至第二十二篇为妇产科疾病,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全书共二十五篇。前22篇共载40多种疾病、200多首方剂。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 《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 存早的一部医学专著。该书以黄帝和 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其成书时间 大约在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黄帝内 经 素问》原书共9卷,81篇,内容广 博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主要论述 了人体养生气功理论、人与自然相应学 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 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脏腑 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的望闻问切诊 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 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 以及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 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汤头 是中药汤剂的俗称。本书以图解的方式对古本《汤头歌诀》进行了全新的编写,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同时还收入了307幅药方实例图解和248幅精美逼真彩色手绘草药图,对植物的根、茎、叶、化、子等部位做详细的解读说明,使植物各部位的药性一目了然!书中对每首方剂均说明出处,并分歌诀、注释、方析、组成、用法、功能、主治7个部分论述,将一些艰涩、生疏的古文歌诀加以白话释意,以全新、科学、实用的药书面貌展现给世人。
本书是在原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国内有关《金匮》语译本、教学参考之长和作者们的教学经验,着力于对原文精髓加以深入阐析,故名为《金匮要略译释》,第二版对版的不足之处又进行了补充、更正或修订,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本书首先对林亿等撰写的《金匮要略方论序》进行 注释 ,然后[语译],并示以[提要],特别对原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深入[阐析],引用有代表性的[选注],后对有关内容用[按语]发挥,篇末又结语。全书附录有方剂索引、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简表、[选注]书目。 全书条理清晰,解析透彻,阐述详明,引文严谨,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也是如今中医学者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12卷,共计81篇,主要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内容,其中关于经络腧穴和针刺疗法的论述颇为翔实,是后世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世补斋医书》括六大部分:《文》16卷为医学论文集,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天理论、伤寒学说、六经病方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对各家学术观点的评价。《不谢方》一卷记载了陆氏自创的28个方剂,大多取法伤寒,而用又比较平和。多以祛邪为主,绝少补益之品。《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记载了陆懋修对阳明病的见解。前两卷是陆懋修依据《伤寒论》原文对阳明经病、阳明腑病所作的发挥,后两卷是陆懋修总结了前人对阳明病的论述而作的集解,分为阳明经病集释、阳明腑病集释。《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是陆懋修依据《内经》有关运气的论述而作的注解和发挥,在深入研究了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六十年一气之大天 的观点,说明在的时期内,可以推
《外经微言》共九卷、八十一篇,分述养生、经脉、脏腑、阴阳、五行、四时、运气、病机、治则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性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本于《内经》,其中有很多养生的论述,十三篇专门论述五脏六腑的生克关系和宜忌常变的原理,以及脏腑病变的治疗原则,并对《内经》的经络学说及六气学说等论述都有所阐发。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习儒术,初为乡间诸生,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乃究心医学,治病多奇中,从不计酬。喜爱书立说,以惠后学,其作颇丰。
初学中医,绕不开四大经典,《伤寒论》 六经辨证之先河、众方之祖,条文字少简洁,但却难懂。 本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元丰主编,以宋本为基础,原文 重点词注释 白话讲解 现代临床应用,再辅以大量图表,呈现出极简条文背后的意义,助你了解六经辨证的过程、辨证论治的精髓、治病租房的原则,理、法、方、药俱全,通过通俗易懂改的语言,实现从中医理论到临床应用的跨越。 全国名老中医高益民推荐的中医经典入门书。
暂无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医 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内经》书名早见于《汉书 艺文志》。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首次提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后世称为《灵枢》),共计十八卷。唐代王冰将《素问》改编为二十四卷,对《内经》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贡献。宋代史崧将家藏的九卷本《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成为了现存行世的《灵枢》版本。今世所通行的《内经》,以此两种版本为多。原本的十八卷本《内经》,由于宋代战火,典籍大量散佚,早已湮没无闻。 《黄帝内经太素》,隋代杨上善撰,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原书三十卷,早在南宋便已失传, 19 世纪才在日本发现了唐钞本,现仅存二十五卷 ( 缺卷一、卷四、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共五卷 ) 。《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
《药性赋》,又名《雷公药性赋》《珍珠囊指掌药性赋》,为初学医者学习中药的传统启蒙读物。此书的作者不详,约为金元时代作品。作者精选二百余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以赋的形式编写成文,分为四卷。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将中药的性能主治等以赋体表达,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所以此书颇受历代初学中药者的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成为中医四小典之一,现在仍有学习价值。而赋毕竟是古代文体,现代初学中医者理解尚有障碍,且限于文体,对药物性能的表述未免简略。故笔者根据现代对中药的认识,以现代白话对其加以解说,以助初学者、爱好者理解原文,更为全面地了解药物的功效。
《岭南卫生方》由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凡三卷,主要内容成书于宋元时期,比吴又可《温疫论》早300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的病因说,并主张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与《温疫论》有互通之处,但在治法上由于时地差异等原因,而一主苦寒,一主辛温,可以互参。此外,《岭南卫生方》纂集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医学著作,对了解岭南医学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