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鲁兆麟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2版)在保持上一版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总论部分进行了梳理完善。特别是对中医内科治疗原则与中医内科常用治法予以补充,内容更加全面。各论部分结合现在临床实际,删掉了上一版中5个病证(失音、湿阻、胆瘅、外感发热和疟疾),新补充3个病证(风温肺热病,瘿病和艾滋病)。共收55个中医病证,按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和气血津液病证依次分述。每种具体病证分别从定义、范围,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治疗、转归与预后,护理与调摄、预防与康复、医论提要、医案选粹、现代研究等方面阐述。本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体现了高级,权威、实用,创新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进展及新成果,
目前国家重视中医的发展,若要真正继承、发展中医,仍要遵循中医的基本原理,而中医所有防治疾病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中医基本原理之上的。本书分为两部分,总论部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中医的发展渊源及行业现状,提出了中医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旨在运用通约的语言揭示中医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各论部分展示了基于中医基本原理及现代医学、生物学等知识提出的新医学体系。针对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逐一分析其治疗现状,揭示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进而提出防治方法。全书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临床,展示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应用辨析、名方应用经验、师长医友传习、名家民间秘验、经典医籍探究等,计六百余则,系用随笔方式写成,文字精炼,重点突出,方药配伍、用量、用法等关键内容扎实具体,反映了张志远先生临床独得之秘。本书系《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的后续作品,书末附先生绝笔《桐阴消夏录》。
中医妇科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专家对《实用中医妇科学》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版的内容,增补15年来中医妇科在诊治疾病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新病种,使全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系统性。修订的基本原则仍遵循版提出的全、精、新:其一是全,既有系统的中医妇科理论,又有临床实用的疾病诊疗方法;既注重传承,亦着眼于创新;既详细阐述常见病,也不遗漏少见病。其二是精,突出中医理法方药特色,指出诊疗要点,切合临床实用。其三是新,收集资料有新颖性,编写体例亦有新意。
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中医儿科学基础,完整介绍儿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儿童保健部分,系统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知识。各论中医儿科学临床部分,介绍各类常见疾病,重点介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知识和技能,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和诊治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每章节内容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对接,增加 执业考点 提示,以便学生重视和掌握。每个疾病都设有案例训练,每一个病案都列出了现代医学的处置方案,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教学需要,本教材制作了PPT教学辅助材料及习题答案,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手机扫二维码随时进行浏览和学习
本教材是对十二五《中医外科学》教材的修订,是在上版教材的基础上,汲取了以往同类教材的编写经验,在编写过程中,依据 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的课程建设模式,按照 职业岗位能力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 的思路,提炼、优化,归纳形成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在广度和深度上体现高职高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掌握中医外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力求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与适用性。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临床分支学科,几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目前,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与现代技术的进步,学科间交叉渗透,中医儿科学在保持其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和提高自己,开始了中医儿科学现代化的历程。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儿科学》,就是立足于满足中医儿科高级专门人才学习和提高的需要,适应学科发展,力图充分反映学科学术进展,照顾到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不仅介绍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进展,总结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而且注重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实验研究的新成果和已建立起的研究方法。
本书将根据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2018年10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开展的临床现场教学视频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分35讲,涉及内科、儿科、妇科及肿瘤等十多个病类300余个病案。每一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现场诊疗讲析,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对患者的诊疗过程,包括案例记录、辨证、治法、选方、处方及讲解分析,反映了熊教授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体现了他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第二部分为现场答疑,记录了现场学员的提问与熊教授的解答情况。
《小儿药证直诀》为宋代钱乙所撰,阎季忠编集,是中医儿科学的经典之作。全书共3卷,上卷脉证治法,主论小儿常见病证81条;中卷记录所治验案23例;下卷列儿科方剂120余首。阐发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确立了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对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钱乙成为中医儿科学的宗师。由于原著流传多种版本,互有出入,且内容言简意赅,不易领悟。故此次评注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为底本,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校注、评议,综合了历代各家研究成果,守正固本,传承创新,为当今中医儿科学理论与临床服务,是中医儿科、中西医结合儿科医师的书籍。
本书稿对清末(1911年)以前的医家著述或医案作品等古代文献进行广泛收集,筛选出其中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方药的名家医案进行整理,收录经方约50首,按照经方在通行版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参照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编排,同一首经方的医案按照医家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收录,并以经方为核心从病机治法、灵活用药和作者临证体会等方面对其进行评注。本书稿以古代名家医案为横轴,以经方应用为切入点,既能体现不同时期医家运用同一经方的特色,又能展示经方自仲景以来的发展变化应用过程。本书稿医案资料翔实,经方分类明确,注解评述中肯,切合临床实用。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中医外科学(第2版)》是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由湖南中医学院谭新华教授和何清湖教授主编,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陆德铭教授审订。 全书分四篇。*篇为总论,主要介绍中医外科发展史、疾病命名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辨病、治法等内容。第二篇为外科疾病,计116种。第三篇为肛肠疾病,计11种。第四篇为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计106种。书末为常见病附方。 《中医外科学(第2版)》面向21世纪,在发掘、整理、发扬祖国医学的基础上,摄取了当代新经验、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突出临术实用,可供外科医、教、研人员参考。
《中医眼科学(第2版)》是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李传课教授主编。《中医眼科学(第2版)》分为五篇,*篇为眼科基础,主要介绍发展史,眼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五轮八廓学说,病因病机,眼科诊断等内容;第二篇为眼科治疗,含治法、方药与针灸;第三篇为眼科病症,计114个;第四篇为眼的解剖生理与检查;附篇为眼部肿瘤与先天异常。《中医眼科学(第2版)》既努力发掘了前人业已取得的成就,又汲取了当代新经验、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可供眼科教学、医疗、科研等人员参考。
全书对脑病中医临证思想和操作进行系统整理,以大量的表格围绕理论-思辨-实战的推进模式,分为知识储备、临床思维培养、临床实践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介绍中医脑病与临床关联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帮助打好基础;中篇着重建立临床诊治思维,整理脑病常用治法,包括药物及非药物疗法,帮助理清思路;下篇开展脑病的各病实战,以临床真实案例作引导,逐次进入病机辨证分析,类证鉴别,分型综合论治,还原病例等各环节,展现一个详实的疾病诊治过程,帮助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蜕变。本书内容实用,架构清晰,其图文并茂的形式有利于读者通过快速有效的阅读,强化临证思辨力,建立实战思维,尤其适合研究生、实习医师、规培医师、专培医师作为实训参考用书,同时也适用于中医脑病方向的各级医师。
本套书内容主要包括概述、主要病因病机、辨证注意点、辨证思路、辨证思维程序示范、医案、常用中成药与经验方,重点突出辨证思路及病例思维程序示范,详细介绍各病症的辨治过程,给临床提供指导作用。本套书作为中医系列教学参考书,注重实用,可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及毕业后教育的各个阶段。
刘志明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在中医界有重要影响。本书由刘老学术继承人刘如秀教授及传承弟子合作完成,共分 单药篇 对药篇 方剂篇 三大部分,系统阐述了药物的量效关系、炮制变化、药物配伍规律、古方新用、独创方运用等,重点突出刘老临床用药及组方的独到见解,精炼地总结了刘老一生的用药心得和体会,完整地阐述刘老学术经验的精华,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介绍了浙江何氏妇科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名中医章勤诊治不孕不育的经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章勤行医小传、诊治不孕不育特色、诊治不孕症常用药对。下篇分为输卵管性不孕、子宫性不孕、排卵障碍性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性不孕、男性不育、围辅助生殖的中医药调治,共七大类不孕不育相关病种,从每一疾病西医概述、章勤诊治思路与特色,到医案实录都有详尽的阐述。本书首次对章勤教授诊治不孕不育的经验做了系统总结和阐述,通过内容翔实、分析精辟的医案全面展示了章勤用药特色与心得体会。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师生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为 任之堂悟道中医丛书 第二辑之分册,首次揭秘了任之堂古中医脉法的完整体系。该脉法是任之堂主人余浩在家传(双手诊)脉法的基础上,秉承《黄帝内经》和《难经》脉学思想,融入古中医学的精气学说和气化理论,结合古中医学的四象体系,逐步完善发展而来的。 全书共19讲,介绍了脉诊的基础理论、任之堂古中医脉法的核心要义和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重点讲解了全息脉诊法、一气周流脉诊法、左右阴阳脉诊法等特色脉诊法,详细论述并深入探讨了临床如何凭脉辨证、用药、施针、艾灸、食疗等,使读者能够通过脉诊快速判断气血状态、脏腑功能及疾病的进展,进而辨证施治取得显效。 本书向读者提供了一种诊脉的系统思维模式,将复杂的脉诊技艺简化为易懂的理论和操作步骤,尤其对初学者十分有益,旨在传承和弘扬古中医学脉诊技艺,帮助中
本书总结了宁波市名中医张小玲教授50余年来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的临证经验和学术观点。全书分为中医肿瘤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医肿瘤的致病因素、病机特点、治则治法、中医治疗优势特色以及治未病思想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张氏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形成的辨证思维、临证方法和用药特点等;临床实践部分选取不同病种的典型病案,解析张小玲的临证思路,并对张氏在肿瘤康复养生方面的调养进行了系统讲解。 本书基于经典,源自临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作为中医尤其是中医肿瘤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的参考书。
本书重点介绍了彭履祥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内容涉及医论、医案、医话三部分。医论中系统阐述了痰饮病、郁病、痹证、百合病、心悸等的辨证、治则和主方;调气法、除湿法的运用和小半夏汤、全真一气汤的灵活化裁等。尤其创造性地发挥了 痰生百病 怪病多痰 的理论与实践,并用调气、化痰、开郁法治疗疑难杂证。医案以内科病为主,兼妇儿科及奇症解惑。精选疑难怪病及温毒湿热的证治和选方用药,体现了临床辨证的独特疗法。书中绝大部分医案为彭师亲自撰写,极少数医案是由彭师亲自诊治、门人整理录入。医话为彭师对咳嗽、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中医经典著作及各名家、名著的研读心得与感悟,以及学用《伤寒论》的体会,颇启后学。部分论、案后,有 后学点按 ,旨在归纳本节要点,方便读者加深理解。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堪
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方法是中医最具特色的治疗技术,其优点简、便、廉、验,无需特殊仪器,效果立竿见影,自古而今,自中而外,具有极深的应用基础,深受人们喜爱。全书以技术特色为分类原则,共分为6章,系统阐述了中药熏洗疗法、拔罐疗法、拔膏疗法、熏药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推拿疗法、刮痧疗法、放血疗法等40余种中医外治技法的概念、药物组成、功效、操作方法、适应证、注意事项、操作要点、禁忌证和现代研究成果,并精选200多种针对皮肤科常见病的特效技术,易学易用,一用就灵。
本书为《国医大师文丛》系列,丛书汇集诸位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医论医话、医案精华,是他们几十年临证的心血凝聚,是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升华之物,其精辟之论、金石之言,弥足珍贵,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现代医史文献研究的珍贵资料。本套丛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学术。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擅治中医肾系疾病,特别是对多发病肾小球肾炎及肾脏的危急重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较深,有独到的见解和较高的疗效。本书以现代肾脏病的病名为纲,对一些辨证分型已明确的疾病内容不作重复介绍,重点介绍邹燕勤教授临证的个人经验,有益于提高学习者的中医肾病医疗技术。
1.本书由 中医临床必D丛书 精选而来。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2.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必D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所选医籍均为各位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堪,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4.本次修订拟从开本、装帧形式、用纸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并改写导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说明等。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编纂的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即:伤寒论法、金医要略法、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诀。内容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L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