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彩色图谱》遴选500种常用中草药(包括植物、 动物和矿物),涵盖基原识别与中药应用知识,内容涉及药材来源、基原动植物形态、采制、药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功能主治、验方等,并配图展示中草药原动植物形态特征及药材性状,是一本实用的中草药教学、生产、检验、贸易以及家庭用药参考书。
本书共收录了1500多种中草药,配有植物、动物彩图近3000幅。正文内容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两部分,植物类中草药按照原植物科属分类,每种中草药均按照科属、识别、药用的顺序进行文字介绍,药用部分包括药材采集、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为便于读者快速通过植物花果特征锁定中草药原植物,本书将700多幅植物花图按照花色、花形、花序分类排序,编为看花快速识别中草药部分;将400多幅植物果实图按照浆果、梨果、颖果等分类排序,单独编为看果快速识别中草药部分。本书适合中医药专业医师、基层医师、全科医师、药师、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收录较常用、功效较确切的中草药700多种,按照中草药主要功效分类编排,共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其他等二十一大类,每一类再分为多个小类。每种中草药按别名、来源、原植物、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的顺序阐述,并配有精美、清晰的原植物、动物和药材彩图。本书适合临床医师、药师及中医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中草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收载分布广泛、易于采收、疗效显著的常用中草药500种,按照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的功效分类编排,将收录的500种中草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补虚、收涩、涌吐、攻毒杀虫止痒、拔毒化腐生肌等21类。 全书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编排,每味药物按正名、别名、来源、植物形态、识别特征、生境分布、采制、药材形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真伪鉴别、单方验方、现代研究等项记述,并配有1~4幅原植(动)物的图片(包括生境、特写)和饮片图片。 全书图片是编者多年来在野外、种植基地、药材市场、标本馆及药店等场所实地拍摄,认真遴选。图片印刷精美,能真实、直观地展现原动植物形态和药材形状,
中医学经过三千年不断发展,已积累奇效良方逾数十万首,其中膏、丹、丸、散、酊、油、锭、栓等类剂型的方(简称 膏丹丸散 )即占半数以上。由于这类方结构精炼,用法奇巧,具有简、便、验、廉的突出特点,因而受到历代医家病家的普遍欢迎和重视。这些医方各具特色,即便在同名方中,也因作者不同,时代不同而结构迥异,疗效迥殊,甚至还存在不少有药无量、有方无名、用药怪异难觅、过用剧毒大毒药物的处方。如何在众多医方中选择结构精当而又安全高效的方剂以供现实所需,已成为当代临床、科研、药物研制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但至今尚无较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通过系统整理,把这类医方从浩瀚的书籍中筛选出来,以供当代临床科研和新药开发之参考,正是《散剂分典》编著的用心所在。
本书精选 550 种中药,详述其使用注意、优品表现、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配以高清中药饮片图及特征示线,使消费者辨别中药时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同时,本书在各药下收录了该药的传世名方与实用验方,供读者自我调理与疗疾参考。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该路线图坚持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基本原则,把握国家总体战略需求、应用领域和产业实际需求,明确中药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中药产业技术发展进行整体预测和研判,进一步提出中药产业未来发展的行动方案,以及实现路线图所需的政策、协同、人才等支撑条件,为有效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合理配置产业创新资源提供正确的指导。
作者从事中医科研与临床诊疗45年,经10年积累,编著成此书。本书围绕120味常用中药,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等文献中,全面系统地收集与这些药物有关的资料,重点则收录3味及3味以下药物组成的小方,以总结药物的确切效用、应用指征和配用规律,使古今医家的用药经验得到比较真实、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书中对120味常用中药归纳出4688条效用,分“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个层面,表述药物应用的主次常变和配伍衍化,对掌握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拓宽治疗思路,丰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书中所收大都是3味药以下的小方,故它又是中药研发人员的淘金宝库,能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有价值的资料。书末编有中药治疗“中医病证”和“现代医学病症”两个分类索引,对临床医师案
本书主要关注的是ICH的重要类别之一,安全性。在ICH进程中提出了很多指导原则,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许多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专家们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指导原则是这样写的? 本书汇集了这些问题及这些问题的解答,是由参与撰写了引导当今药物研发方向的指导原则的专家们所编写。
《药物与男性生殖》由埃尔马 Z.德罗布尼斯博士和阿贾伊 K.南贾教授共同主编,书中首先概述了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的机制,随后按照药理作用类别完整回顾了已知对男性生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 《药物与男性生殖》主要通过文献综述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相关的临床试验或动物实验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将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信息汇总,为药物替代选择提供参考。 《药物与男性生殖》的特点是基于现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数据,总结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为育龄期男性的临床用药提供循证依据。 《药物与男性生殖》回答了 药物对男性生殖健康是否产生影响,如何影响,替代药物选择 等具体问题,可以改善辅助生殖医师临床用药的困境,同时可以为其他专科医师和药师在医疗实践中提供用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 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①心血管神经精神,②呼吸消化,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④外科皮肤科,⑤妇产科,⑥五官科,⑦肿瘤血液,⑧儿科;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该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书中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项目精选人参、西洋参、三七、川贝母、西红花、铁皮石斛、肉苁蓉、红景天、天麻、党参、天山雪莲、黄精等常见的24味药食同源中药,分为草本、木本、动物和菌类3类,介绍了与中药相关的传说故事、名称变化、加工方式变化、产地、野生采摘和人工培育知识、市场上常见假冒伪劣产品特征、真品特征、药膳食谱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部中医药科普读物。
《中草药彩色图谱》遴选500种常用中草药(包括植物、 动物和矿物),涵盖基原识别与中药应用知识,内容涉及药材来源、基原动植物形态、采制、药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功能主治、验方等,并配图展示中草药原动植物形态特征及药材性状,是一本实用的中草药教学、生产、检验、贸易以及家庭用药参考书。
这是一本翔实的从地理学角度来研究中国中药资源分布的著作。本书依据我国辽活的地域,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中药资源的特点,应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水平地带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山地中药资源的垂直地带分布以及我国各省(区)主要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品种的分布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中药资源分布与地理环境特征。本书对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基础分析,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书是从地理学角度来研究中国中药资源分布的著作,书中的主要观点将对人文地理、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有显著贡献。
本书是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共分为药学思想渊源、药学研究思想、药学教育思想、临床用药规律研究、常用中药临床特点辑要、临床用药验案精选和学术思想集要七个部分。其中,药学思想渊源部分介绍了颜正华教授的习医、工作经历和孟河医派的基本学术思想特点;药学研究思想部分介绍了颜正华教授的中药学研究理念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药学教育思想部分介绍了颜正华教授的治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改革思想;临床用药规律研究部分详细阐释了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开展颜正华教授用药规律研究的主要成果;常用中药临床特点辑要部分全面编辑集录了颜正华教授对常用中药药性、功效、适应证的理解与认识;临床用药验案精选部分着重论述了颜正华教授治疗胃痛、胃下垂、反酸、泄泻、痞满、便秘、感冒等多种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思
本书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将科研成果直接用于指导中药材生产,我们编著《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套装上中下册)》《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每个品种的内容包括概述,生物学特性,物种或品种类型,种植地,种植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留种技术,质量标准及检测,包装、贮藏及运输,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工作的总结,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内容丰富,既具科学性、又具实用性,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反映上述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的专著,可作为中药学教学、科研人员,中药专业学生,中药材生产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岭南中药材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