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药物合成》是由杰出的药物化学家、研究员李杰博士和27位专家合著者共同合作撰写,详细全面讨论了18种当前临床药物中涵盖的药物化学知识,以及这些药物在合成中所涉及的前沿化学知识,为行业从业者和学生揭开了现代药物发现过程的神秘面纱,同时揭示了现今一些*具影响力的药物的发现过程中的先进化学技术。《全新药物合成》涵盖了六个不同的疾病领域,包括传染病、癌症、心血管和代谢疾病、中枢系统疾病、炎症类疾病,详细介绍探索了18种不同的药物,并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一章加以汇总结束。每一章中都包括相关药物类别或疾病适应症的背景材料,以及药物发现的关键因素,包括结构-活性关系、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3年5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推出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新版本 DSM-5。为了能进一步改进精神障碍的治疗,2015年APA又组织出版了这本临床精神药理学手册(第八版)。它采纳、吸取了前七版的应用经验和DSM-5的新精神。 《临床精神药理学手册(第八版)》反映了精神药理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总结,删除了一些不使用药物的赘述,对临床工作者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这本临床药理学手册书简明扼要,可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易于快速查找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精神活力药物的治疗信息。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①人工智能算法基础;②数据基础与表征;③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④程序代码。通过系统介绍人工智能算法,阐述不同算法的原理、应用场景和算法特点,为后续介绍人工智能与药物研发的交叉内容提供基础。全书以药物研发流程为脉络,针对每个人工智能算法融入的关键步骤,首先介绍药物设计基础原理与现存挑战,进而系统性回顾介绍人工智能算法在该研究方向上的进展情况,每部分都穿插介绍已有的交叉应用实例,以利于加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提供原始的代码文件,为读者开展实践应用提供直接资料。
《药物靶点发现与确证》详尽介绍了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证,通过化学、生物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相关技术的详细介绍和成功研发实例的展示,清晰阐述了如何克服药物的开发中的技术障碍,顺利发现可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靶点。本书还重点介绍了化学蛋白质组学、基于活性的蛋白质图谱、通路图谱、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高含量表型图谱和遗传操作等先进技术。《药物靶点发现与确证》深入浅出,有理论、有方法、有案例,可为药学研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院校师生提供全面而有价值的指导。
本书从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历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药物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体内筛选模型、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结合了生动的新药研发成功案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新近技术。第 2版在第 1版基础上增加了“抗体药物的发现”一章,使得本书涵盖的内容拓展至生物药物领域。
《实用药物化学》全书共分5章:第1章介绍主要的药物靶标类型,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并列举有许多靶向这些靶标的药物实例;第2章通过实例来介绍苗头化合物的发现方法,包括非合理药物设计、天然产物、高通量筛选、基于片段的先导发现和DNA编码化合物库等;第3章主要介绍药物发现中要高度重视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相关的性质,并列举大量实例展示如何改善这些性质;第4章主要介绍如何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先导物的优化和改造,并终使其成为新药;第5章则通过大量的案例来阐述警示结构的类型,并说明如何从警示结构的产生原因出发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改造,以避免毒副作用。《实用药物化学》可作为药学相关专业特别是药物化学专业方向的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对即将从事药物研究的初学者而
本书概述了药物设计中人工智能方法开发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内容涵盖药物发现与开发、计算化学、药物化学、药物设计、药理学等多个交叉领域。本书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对传统药物设计方法的加速和革新,包括基于结构和配体的药物设计、增强和多目标从头药物设计、从头分子生成、靶点结合活性与结合预测、ADME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性质、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药物毒性预测、精准医疗、化学合成路线预测、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对未来药物研发的影响。
《临床药师的患者评估技能》是专为药师设计的临床实践参考书,旨在系统阐述药师在患者评估中所应具备的技能。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了患者监护过程的基础,以及阐述患者和身体评估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主要是围绕症状评估,包括精神和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指示疾病或病情状况;第三部分探讨慢性病评估,反映了一些主要慢性疾病,包括内分泌、心血管、呼吸、神经和肌肉骨骼系统在内的常见慢性疾病;第四部分主要是探讨药师专科评估技能。《临床药师的患者评估技能》具有较强系统性和逻辑性,旨在增加药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优化临床实践能力。
《类药性:概念、结构设计与方法》为原著第二版,在版基础上更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本书详尽介绍了药物发现与开发中的重要背景信息和关键概念。通过详实的背景知识介绍和成功的药物研发实例,清晰阐述了如何克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毒性和血脑屏障等技术障碍,顺利发现可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节省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大量成本和时间。 《类药性:概念、结构设计与方法》可为药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院校师生提供全面而有价值的指导。
本书从常见疾病入手,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用药需知,逐一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书稿共收集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神经科、传染科、皮肤科等八大类疾病,共200多种疾病。编写内容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用药原则、配伍禁忌。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新药不断涌现,药物治疗方法不断创新改进。医务工作者及广大群众在用药过程中往往缺乏全面的用药知识,造成药物伤害风险增加。为了普及用药知识、指导规范用药,广东省药理学会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了多位富有临床经验的医师及临床药学专家,按照疾病类别全面整理常见病的用药知识。本书的特色是从疾病入手,首先对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介绍相应的用药特点及原则,最后以表格形式对药物的药理分类、药理作用、用法用量进行详细介绍,并以 用药关怀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本书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全书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本书首先概述了多肽药物、抗体偶联药物、CD20单抗、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和D2部分激动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近获批口服药物的理化参数,然后具体介绍了依特卡肽、乐伐替尼、奥西替尼、鲁卡帕尼、维奈托克和奥贝胆酸的成功研发历程。原著邀请了直接参与相关药物研发的团队核心人员,根据药物的实际研发流程,向读者讲述这些重磅药物是如何走出实验室,终成功成为上市药物的研发历程。
本书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为基础,根据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用药特点,精选疗效确切、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物,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规格等方面进行介绍,较为全面地反映目前国内临床主流药物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及时更新、简明扼要的资料,兼具时代紧迫性和广泛代表性。
《定量药理学应用》全书共19章,其中:第1章主要介绍了药物开发中定量药理学所涉及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19章则分章讲述应用定量药理学在各个治疗领域进行建模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旨在说明如何将药物开发各阶段的成果纳入一个更及时且更具成本效益的过程中。期望本书的内容有助于定量药理学建模和模拟工作在我国药物开发中逐步开展与推广。《定量药理学应用》可供从事定量药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精准给药、新药开发更各个方向的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药学、临床药学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材。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前沿、策略与应用实例》由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药性评价部著,本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新分子实体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及前沿进展,主要阐述多种新分子实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研究策略;第二部分为疾病领域治疗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阐述多个疾病领域药物研发中的药代动力学挑战和策略;第三部分为前沿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及应用策略,从体外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代谢产物鉴定及结构优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受试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分析等角度介绍了常规及特殊药代动力学实验的研究内容、挑战、策略并分享了应用案例。
本书首先概述了药物研发的新趋势、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专利保护策略,以及非甾体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然后详细介绍了近年上市新药博纳吐单抗、奥滨尤妥珠单抗、奥匹卡朋、沙芬酰胺、奥格列汀、匹托利生、色瑞替尼和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的研发历程。各个药物的研发故事均由直接参与相关药物研发的核心成员撰写,体现了不同药物的实际研发流程,描述了这些重磅药物从发现到成功开发的全过程,以及研发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第二版)》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理论篇介绍了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并基于“金标准”软件NONMEM系统地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分析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包括数据文件的编辑、数据探索性分析、基础模型的建立、协变量的筛选、模型的优化和评价、模拟应用、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等。应用篇的个体化用药以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抗癫痫药物丙戊酸为例,详细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的建立、优化、评价和临床应用的完整过程。《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第二版)》新增的新药研发案例涵盖了新药不同研发时期的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建模应用场景,包括有效剂量预测、剂量调整和优化等。此外,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分析、开展
本次修订总体上保持第一版的编写风格,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按照临床药师的不同专业特点,精选3-5个个完整案例,从治疗原则与方案分析、药学监护计划、药物治疗过程、药物治疗总结等角度系统剖析案例(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完整案例解析);第二部分按照药学服务的常见切入点进行分类,从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治疗方案优化等角度,节选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精华案例解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更新和补充典型案例,扩大专业范围,丰富编写团队组成,使本书的内容更具实用性、指导性和代表性。
本书收载临床上常用的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1300余种,中成药700余种。每一品种包括:品名(中文药名、英文药名)、剂型与规格、用法与用量、药理与用途(功能与主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药理学原理:药物治疗学的病理生理基础》第4版介绍了一种基于机制和方法学系统的当代药理学和药物开发综合方法。简单易懂的格式帮助低年级药学和医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具有挑战性的概念。每一章配有一个临床病例/药物案例,以讲解说明生理或生化层面的治疗问题;然后讨论该系统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后按照与特定分子和细胞靶点相互作用而激活或抑制该系统来分类介绍药物类别及药理学。各章节重点关注器官系统和并按重要的治疗领域来划分编排。每章都配有清晰、简明的插图突出关键点,并在章末用药物汇总表提供速查的核心基本信息。
《抗癌药物的化学与药理学(第二版)》是对目前正在使用或处于临床试验晚期的所有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全面调查,包括生物疗法。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癌症的根本原因、治疗模式和癌症药物研发策略,汇集了与所有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化学和药理学相关的广泛信息,包括癌症治疗前沿方面的最新信息,如生物标记物、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新增 抗癌疗法的发展 基于抗体的疗法 和 癌症化学预防 章节。
本书是“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系列学术专著”中的一册,在前期《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进展,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本书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①概论和常见问题:模型辨识、优化采样设计、低于定量下限数据的分析、场合间变异模型、混合分布模型、收缩;②复杂模型:肠肝循环模型、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模型、转移室模型、效应室模型、间接效应模型;③扩展应用:细胞生命周期模型、生理节律模型、疾病进程模型、病毒动力学模型、生存分析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本书通过翔实的案例介绍,力图深入浅出地介绍前沿理论知识。同时,本书附有“金标准”软件???NONMEM和R软件的源代码和重要的参考文献,供读者自学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