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载了海南岛抗癌药物200种,共计17万余字,500多幅图片,每种药物分别下设了十个栏目的内容,系统详尽的介绍了每种药物的的“植物名”、“别名”、“药材基源”、“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收加工”、“化学成分”、“抗癌药理”、“性味功能”和“抗癌应用”。
本书主要介绍如何在药物研发中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新药开发,不仅包括蛋白质组相关技术、原理及其综合运用,还包括科研工作中必需的管理性知识。书中介绍了蛋白质二维凝胶电泳、质谱、液相色谱、芯片等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些技术相互之间的综合运用,还详细介绍了它们在具体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和进展。
本书参考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三大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包括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药敏委员会(EUCAST)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发布的标准,汇总近年来我国自主制定的抗细菌新药流行病学折点数据。在此基础上,推荐介绍可供实验室检测重要耐药细菌的实用方法和新兴检测技术,并列举40种典型细菌药敏试验报告给予示范解读。本书权威性和实用性均较强,可供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选择抗细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阅读参考。
如何全面掌握并重新认识药物,做到合理用药,减少和降低不良反应已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常用药品不良反应知识问答》,其目的是为药学工作及临床用药提供一些参考,也为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做一些普及和推广,使临床用药中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 本书采用问答形式,力求从临床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较详细地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分类、发生因素、判断标准、评价方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要求及该项工作外开展情况等相关知识,同时介绍了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防治措施以及引起药源的药物、发生机理及治疗方法等。本书侧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及治疗对策。内容丰富,简单明了,方法具体,具有的实用性、科学性,对临床用药具有的指导作
本书是一个近年来肿瘤治疗的药物开发与发展概要,介绍抗癌药物开发的临床研究成果及其检测审批制度,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基因组科学在怎样影响着肿瘤的检查和治疗,这种影响怎样改变着肿瘤治疗的社会经济与管理。 《癌症研究进展》系列丛书展示癌症研究取得的*成果、展现这一飞速发展的领域。本书是该系列丛书的一个专题卷,专门讨论抗癌药物开发中的基因组学问题。书中各章论述了该领域的前沿进展,涵盖了以下主题: 采用基因组学方法发现上皮性卵巢癌的生物标志;质谱:阐明用于肿瘤诊断的蛋白质;微阵列法:确立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应用siRNA技术研究肿瘤生物学,应用核糖酶技术鉴定和确证癌基因靶标;基于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小分子筛选;肿瘤抗原:作为替代性标志、治疗性靶标和肿瘤疫苗;小鼠肿瘤模型在抗癌药物发现中的应用;分子
1862年1月20日,美国人埃德温 史密斯获得了两卷古埃及的纸草书,其中提到的一味药 柳树,作为药物的关键成分就是后来被称为灵药的阿司匹林。本书就是从数千年前的药方开始的。英国的爱德华 斯通牧师1763年4月给学会的会长写了一封信,报告他用柳粉治病的情况。到了19世纪初,研究柳树皮重新受到重视,多位化学家提炼出了其中的有效成分和提炼的方法,犹如一幅拼图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被不同的人造出来,后终于形成了阿司匹林的完整图画 在拜尔公司,化学家们注意到柳苷、水杨酸、水杨酸钠的治疗效果,但对胃的伤害等
本书共分为两篇。篇以药物转运蛋白为核心,详细介绍了每个转运蛋白的生物学结构、体内分布特征和细胞膜上的定位、生理功能和转运方向、亚型及其种属差别、结构——功能关系、底物结构特征、抑制剂和诱导剂、基因多态性、调控因素、在药物体内动态的重要性和临床作用、药物问相互作用以及食物一药物间相互作用、研究药物转运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以及一些研究实例等。章介绍生物膜、膜转运机制、膜渗透性并对机体内药物转运蛋白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到第五章以与体内药物处置相关的重要器官分别进行介绍,包括肠道、肝脏、肾脏和血脑屏障等,并着重解析了药物转运蛋白在体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篇以口服药物吸收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为核心,根据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的三个连续过程(药物释放、药物经肠黏膜的转运以及
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多肽药物、蛋白质药物和核酸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其分子质量大、稳定性差,给药后生物利用度低。因而,如何利用现代药剂学与制剂技术制备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制剂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成为生物技术药物领域与药剂学的研究热点。 全书分为三大版块对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基础与应用进行论述。第1部分为基础知识,对生物技术药物的基础知识、生物技术药物结构修饰与提高生物利用度的途径、药物剂型与处方设计原理以及制剂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了说明;第2部分为给药载体,对生物技术药物的各类给药载体(微球、纳米粒、脂质体、微乳等)的概念与特性、处方设计、制备方法、工艺优化、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第3部分为给药系统,对各种用于或有望用于生物技术药物给药的系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所